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中医药著作和期刊中的特方妙术。常令人掩卷沉思而拍案叫绝。然而,要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药文献资料中搜寻到最实用的方与术,实为不易!如果要对其方术明析精评或掘其隐微而区获得启迪,更谈何容易!本刊特色栏目“证精华”精选最新的中医特方妙术.来源明晰、内容完整,疗效确切。本栏目通过专家点评其方术特点和应用要点,可使读者免去沙里淘金之艰辛,能集腋成裘,信手即用。关注此栏目,可知医家之秘技绝招,积厚积薄发之实力,庶可一鸣于医坛。

  • 标签: 临证 中医药著作 特色栏目 文献资料 厚积薄发
  • 简介:升降散原为温病所设的名方,久传于世,可应用于外感及内伤杂病,因其组成精妙,疗效显著而应用广泛,受历代医家推崇。笔者从气机升降的理论角度探讨分析升降散,谈谈证心得体会。升降散病机关键为三焦火热内郁、气机失畅,其辨证应用的重点在于气机升降失常,其愈病的机理在于"升降"二字,是以气机升降失调为治疗出发点,故疏通气机、调节气机升降为治疗关键。

  • 标签: 升降散 气机升降 临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中医理论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月经周期,运用逍遥散合归肾丸加减治疗月经过少。结论遵循月经周期,运用疏肝健脾、补肾行血调经方逍遥散合归肾丸加减,治疗月经过少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月经过少 中医药
  • 简介:杏苏散是《温病条辨》用于治外感凉燥的方子,症见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痛,苔白脉弦。笔者用此方加浙贝、大力子、瓜蒌壳,少量频服治疗外感咳嗽,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故不揣冒昧,报道于此,以飨同道。

  • 标签: 杏苏散 临证发微 《温病条辨》 外感咳嗽
  • 简介:中医脾胃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食管炎、肠炎、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道常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闷、呕吐、泄泻以及腹痛等。其病机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治疗之目的在于重建脾胃脏腑的阴阳相合、升降相因、润燥相济等生理功能。因而在治疗该病时选药和配伍是很讲究的。本文试就脾胃病证用药做一浅析,以飨同道。

  • 标签: 脾胃病 用药特点 中医 整体观念
  • 简介:三仁汤系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载的一首名方,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之湿温证而设。近年来,该方临床拓展较大,应用广泛,兹举笔者验案如下:1病案举例1·1不寐症案王某某,男,56岁,2003年7月8日初诊。患者因情绪不佳而失眠半年,

  • 标签: 三仁汤 不寐症 痹证 慢性前列腺炎 霉菌性肠炎 脂肪肝
  • 简介:吕承全,字继武,男,汉族,生于1917年,卒于1997年^[1]。生前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他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14岁时开始随父学医。1935年入开封国医讲习所就读,1938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校函授班,曾先后跟随卢子涵、王合三、许公岩等著名中医学家学习眼科和内科,并得到真传。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是卫生部遴选的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

  • 标签: 吕承全 教授 中医药疗法 中医
  • 简介:目的通过整理洪臣教授从湿论治头痛的病例及医案,总结洪臣教授从湿论治头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洪臣教授从湿论治头痛的病例,将患者的首诊病历信息录入MicrosoftExcel2003中,进行数据规范后应用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药物频数、药类频数、常用药物组合及常用药对,并对所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共收集头痛病例200例,涉及中药95味,总频数为2247次,对频数≥20次的中药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共21味,总频数为1906次,总使用频率达84.84%,使用频数≥100次的中药共计8味,依次为:甘草、清半夏、茯苓、陈皮、菊花、白芷、枳实、竹茹,总频率为56.72%,常用的药物类别为解表药及理气药。对用药频数≥2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茯苓、清半夏、陈皮、菊花、白芷,枳实、竹茹、远志、龙齿,天麻、白术、全蝎、蜈蚣3个药物组合及茯苓和陈皮,全蝎和蜈蚣,天麻和白术,枳实和竹茹4个常用药对。结论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洪臣教授从湿论治头痛的常用药物,包括药组及药对,为今后洪臣教授经验总结奠定了基础,为今后临床治疗头痛提供了宝贵的辨证治疗经验。

  • 标签: 阎洪臣 头痛 用药规律 从湿论治
  • 简介:卫气、营气、气是中医学里三个相当重要的术语,在《内经》一书,这三个术语共出现了近200次,当中更有5篇的是以营、卫气作篇名的。笔者从“阴阳学说”入手,探讨卫气、营气、气的意义、属性及根源,并进一步讨论此三气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本文认为,卫气、气旨在说明阳气温煦、保卫、动的属性与作用;营气旨在说明阴血濡养与静的属性与作用。卫气、气与营气皆根在肾,长养于脾胃,并透过心肺二脏发挥其属性与职能。透过卫气、气与营气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对古代医藉的理解,并加强临床上各种证候的认识与整理,及阴阳气血治则的建立。

  • 标签: 卫气 营气 宗气 阳气 阴气
  • 简介:写下这个题目是表达我读李浩先生其人、其书的感受,享受有同品茶,并不是先生写了一本关于茶的书。浩先生是我国医学急救领域的发起者和开拓者,他的主要作品是关于急救医学和灾害救援领域的专著和科普读物,在这些文章中闪烁着他对专业高屋建瓴的智慧和引领;间或有散文和游记见于文学报刊,跳跃着他的灵性。承蒙先生高看,送我一本

  • 标签: 李宗浩 灾害救援 散文和 急救医学 一本 第一目击者
  • 简介:以《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杜雨茂》一书为依据,从证细心观察,时时处处留心;善于汲取教训,注意纠偏正误;注重患者体质,酌定用量大小;强调辨证论治,反对中药西用;必须熟谙药性,据证选定用量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杜雨茂教授证处处留心,善于总结之用药心得,以反映杜老的严谨的治学精神与丰富的证经验。

  • 标签: @杜雨茂 临床经验 用药特色 治学
  • 简介:麻杏石甘汤方出自仲景之《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四药组成。功在辛凉宣肺、清肺平喘。方中麻黄为君,宣肺泄热;生石膏为臣,用量倍于麻黄,两者寒热相制为用,清宣肺中郁热.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杏仁为佐,苦降肺气,既助石膏之降,又与麻黄一降一宣,相反相成,以平喘止咳;炙甘草益气和中,与石膏合而生津,并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是为佐使之用。

  • 标签: 麻杏石甘汤 临证举隅 清热宣肺 止咳平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笔者在对李中梓药学思想的专题研究中,发现其多部本草相关著作里都含有大量关于药物的阴阳五行、升降浮沉等特性及药物其他各种生效原因的论述等有关法象药理的内容。而法象药理流传至今,与传统中药性能理论有紧密联系,其科学性和价值至今仍是中医药学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故结合李氏《医必读》本草部分中的典型论述,试着探讨法象药理的相关内涵和意义,以期有助于当今中医药的更好继承和发展。

  • 标签: 《医宗必读》 李中梓 法象药理 学术思想
  • 简介: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这两味药物在证处方中往往成对出现,并且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或相互协同、相互促进以增强疗效,或相互制约、相互拮抗以消除副作用,或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以抑短扬长。药对的作用亦受双方量的影响,

  • 标签: 中药药对 泽泻与郁金 桑叶与苏叶 厚朴与杏仁 细辛与威灵仙 白术与茯苓
  • 简介:扶阳一法近年来逐渐被医者重视,受到很多人青睐。扶阳秉承经典思想,与经典一脉相承。临床应用得当,确实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扶阳的兴盛或将成为中医复兴的契机。

  • 标签: 扶阳 医学流派 临证心得
  • 简介:纵观中医治疗咳嗽,大多从肺论治,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这为后世以脏腑辨证治疗咳喘症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比成年人多,脾胃运化功能的负担加重,常常造成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如喂养方法不当,饮食过量或不足;或盲目增加高蛋白,膏粱厚味太过;

  • 标签: 调理脾胃法 儿科
  • 简介:根据月经周期阴阳、气血、冲任、胞宫的盈亏消长周期规律,模仿中药调周法,采用针灸疗法调理月经周期,运用针刺与艾灸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毫针刺、温针灸、隔姜灸治疗月经病。

  • 标签: 针灸 调周法 月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