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继发于脑血管病变的一类认知障碍,并有发展成为血管性痴呆的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目前中西医学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缺乏有效的干预方法,因而血管性认知障碍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之一.以五脏为纲,探讨五脏生理病理特点在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病中的作用,以期对于后续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思路.

  • 标签: 血管性认知障碍 五脏 生理病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导致脑出血病的发病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对180例脑出血病人病案回顾性总结,从年龄、血压、性别、身高、体重、季节等因素入手,分析总结病人的一些发病特点及预防措施.结果: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身材较高、体型肥胖者易发病,高血压者易发病,51~65岁发病率高,春秋季高血压者易发病.结论:对中老年人要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脑出血病发生的机率.

  • 标签: 脑出血 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 简介: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是指发生在早老及老年时期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的脑变性疾病,晚期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病位在脑。从瘀血来探讨其发病原理及其规律

  • 标签: 老年性痴呆 瘀血 原理 规律
  • 简介:骨质疏松症是指全身骨骼中骨量减少的一系列症候群,罹患该病者骨髓中脂肪被耗尽,全身骨骼中骨密度和骨质量显著下降,其特征是骨骼中的矿物质的大量流失和骨微结构的不可逆性恶转。骨骼质量的下降与骨折风险的增加,使得该种疾病日益成为公众健康的新难题,在老龄化国家中日益引起关注。诸多学者在中西医不同领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还未对其机制形成系统的认识。通过对目前研究成果加以综合论述,希望对今后研究其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有所帮助。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发病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我国在20世纪60~80年代高脂血症疾病患病率非常的低,而近20年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善,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的最新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成人血脂异常患病者约有16亿人[1]由此可见,高脂血症已成为了现代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的“脂”、“膏”的情况与现代所说的血脂同类,高血脂症属于中医眩晕、中风、胸痹、痰浊等病证范围。而随着动脉硬化的研究发展,中医的“治未病”的思想在预防高脂血症上的应用,以及中医的治疗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3]

  • 标签: 高脂血症 膏脂 痰浊
  • 简介:随着社会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逐渐增多.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往往同时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为腰背疼痛、神经根症状、椎管狭窄及神经源性跛行,马尾神经受损者可出现马尾综合征,常表现为鞍区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发病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椎间盘及关节突发生退变,致使病人出现脊柱不稳定和弯曲,造成冠状面的失平衡。

  • 标签: 退变性腰椎侧凸 发病特征 腰椎管狭窄症 马尾综合征 脊柱不稳定 治疗
  • 简介:摘要:紫癜性肾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肾性疾病,紫癜性肾炎临床并发症与儿童患者自身身体素质有关,患有轻度紫癜性肾炎患者不需要护理治疗,自身将会恢复,而患有重度紫癜性肾炎患者,需要长时间依赖肾脏治疗。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病率不断提高,已经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紫癜性肾炎疾病特征以及病理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高医护人员在护理紫癜性肾炎儿童患者时,采取最佳护理治疗方案,降低护理过程中并发症出现概率,为我国紫癜性肾炎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儿童 紫癜性肾炎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观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健脾补肾熄风法疗效评价。方法:对40例ALS患者进行性别、病程、病情比较,常见症状频数统计,应用ALS功能等级评分量表对主要症状治疗前后评分对比。结果:入选病例多为初、中期患者,末期病例较少。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肢体无力、肌肉萎缩、肌束震颤为本病的三大主要临床表现;经过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讲话、进食、床上翻身和整理被褥、行走、爬楼梯的功能,并使书写、咀嚼和使用器具、穿衣和自理能力、呼吸功能稳定在治疗前的水平。结论:健脾补肾熄风法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可改善患者的症状,稳定病情,延缓疾病的进展。

  • 标签: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发病特点 疗效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低血糖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5月我院的233例早产儿低血糖症患儿给予10%葡萄糖液2mL/kg,速度为1mL/min,静脉推注,随后持续静脉点滴10%~12.5%葡萄糖液,速度为5~10mg/(kg·min),同时开始喂奶,不能进食或进食少者给予鼻饲,动态监测血糖值的变化。结果:在治疗6~16h后,87.55%的低血糖患儿血糖恢复正常,31.33%低血糖惠儿出现一过性高血糖,改用5%葡萄糖液或减慢静脉葡萄糖输入速度,24h后血糖恢复正常;胎龄大于34周、体重在1500-2500g、剖宫产的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高。结论:对早产儿低血糖症患儿及时补充能量、注意观察惠儿症状反应、进行动态微量血糖监测,可以有效降低早产儿低血糖的发生。

  • 标签: 早产儿 低血糖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