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伤风顾名思义是“热天伤风”。它属中医感冒范畴,病因都是感受风寒,症状可能有打喷嚏、流鼻涕、发热、咽痒痛等,由于发生机制不同,治疗和预防保健方法也大相径庭。

  • 标签: 热伤风 藿香正气液 清凉油 风油精 感冒
  • 简介:本文基于中医临床观察和理论探讨从症、证、病、治法、文献、文理、医理等方面对风感冒病因属风提出质疑,认为此证发病非感受风热病邪所致,实由外感风寒所致,属伤寒日久出现兼变证,治法亦不能局限于“辛凉”。

  • 标签: 感冒 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
  • 简介:型”是疾病过程中一个典型表现,尤其在外感病中出现更为普遍,了解与掌握各种不同征象与特点,对于指导临床辨证论治非常重要。本文就《伤寒论》一书所论述种种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根据其临床特征归纳为单发热、单恶寒、发热恶寒、寒热往来、潮、振寒及寒(厥)胜复七个类型。同时,又对每个型中不同发热征象,进行逐一分析,使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更加明朗化,更加贴近于临床中辨证论治应用。

  • 标签: 伤寒论 热型 辨证论治
  • 简介:对“营”证素特征证候及特定治法方药进行探讨。从中医学对“营”“营分”认识,“营证候、鉴别与其他证素关系,证素“营”常见证型及证治方药,“营”临证中体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标签: 证素 营热 辨证
  • 简介:目的评价感糖浆治疗普通感冒(风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设计方法,随机分为3组。A组78例(小剂量组)口服感糖浆+感糖浆模拟剂30mL/次(含感糖浆20mL);B组76例(大剂量组)口服感糖浆30mL/次;C组79例(安慰剂组)口服感糖浆模拟剂30mL/次,每日4次,疗程为5d。结果A组和B组在中医证候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体温起效时间及解热时间上明显优于C组,其中B组在咽痛单项症状消失率、体温累积起效率、解热率等方面优于A组,在体温低于38℃时A,B组解热时间明显优于C组。在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感糖浆是治疗普通感冒(风证)安全有效药物。

  • 标签: 风热感冒 疗效评价 随机双盲 对照 中医学
  • 简介:目的:观察痰清注射液联合抗生素治疗痰郁肺证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以痰清注射液和舒萨林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舒萨林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血常规、血气变化情况。结果:舒萨林加痰清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痰郁肺证,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舒萨林组,尤其在证候疗效方面作用明显,并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痰清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 标签: 痰热清注射液 痰热郁肺证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应用红外成像技术观察分析寒凝与非寒凝因素所致痛经人群红外图表达,以及与正常人群红外图差异。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其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各30例,设同年龄段正常健康女性30例为对照组。采用红外成像扫描,分别测定上肢、下肢、盆腔、神阙、督脉和任脉6个区域热值,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痛经组盆腔、神阙、上肢、下肢区域热值明显偏低,任脉区域热值略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图表达仅上肢区域热值有明显差异,寒凝证候组低于非寒凝证候组。③寒凝证候组中病程越长患者测温区温值越低。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上肢、下肢、盆腔、神阙及任脉红外图热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且越接近肢体末端,差异越明显。痛经人群中,寒凝证候组与非寒凝证候组在图表达上差异不明显。

  • 标签: 原发性痛经 红外热成像技术 寒凝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从虚瘀湿论治崩漏临床经验。笔者认为崩漏发病不是单一病理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病理因素交互作用结果;病理因素是以虚、为主,或兼瘀、湿。在治疗上,针对引起崩漏具体病理因素,综合采用补虚、清热,或兼以化瘀、祛湿之法,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出血期"塞流"与"澄源"并用,标本兼治;非出血期"澄源"与"复旧"共举,缓则治其本以达治病求本目的,每获佳效。

  • 标签: 临床经验 湿 崩漏
  • 简介:目的:研究胸痹患者红外显示图像及温度差别,探讨胸痹患者与红外像图之间内在联系。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对30例胸痹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双侧手臂内侧及胸前区进行红外摄像,将图像输入专门软件进行分析,并对心经、心包经、肺经及经脉旁开1cm非经脉上和心前区温度进行比较。结果:胸痹患者循经红外图像较健康人明显;胸痹患者心经及心包经上温度变化较健康志愿者更敏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经相差不明显(P〉0.05);胸痹患者胸前区皮温较健康人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痹患者心脏及所属经络皮肤温度变化较健康人更敏感。

  • 标签: 胸痹 红外热像图 皮肤温度 经络
  • 简介:【摘要】风感冒(common cold with wind-heat syndrome)是风邪入表,肺气失调所致。症状包括发烧、轻微恶心、头痛、出汗、喉咙痛、咳嗽、有痰或发黄、鼻塞、口渴、舌头发红等,风感冒多见于春季,由外感风所致,中医认为风寒是由风邪邪所致表证,对小儿健康成长有不良影响,因此对小儿风寒进行有效预防是降低风感冒关键。

  • 标签: 小儿风寒 风热感冒 预防 护理要点
  • 简介:对《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消谷善饥病因、病机及相关治则进行归纳总结,认为"胃"和"瘀互结"是引起消谷善饥主要原因,逐瘀、泻是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对瘀互结导致消谷善饥相关性疾病病机进行阐述,并结合笔者临证经验,进一步阐释其理论指导意义,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思路。

  • 标签: 消谷善饥 瘀热互结 伤寒论杂病论
  • 简介: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张仲景阐述了黄疸病湿热发黄病机为"脾色必黄,瘀以行",认为黄疸主要病位在脾胃,"瘀以行"是其根本病机,其关键在于湿、脾、瘀三个字。治疗上应该把握祛湿、健脾、活血三个方面,并需注意相关禁忌证。

  • 标签: 黄疸病 金匮要略 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
  • 简介:毒证属温病范畴,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手足口病安全。从传播途径、传变规律而言,手足口病毒证相关。对手中口病轻症患者治疗更是以清热解毒为主。对重症病例则以清热解毒、凉血清肝为法。综上,手足口病具有毒症一些特征。

  • 标签: 手足口病 热毒证 中医病因症机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惊厥后心肌酶临床变化。方法 选取本院在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108例小儿惊厥患儿为研究观察对象,按照患儿惊厥类型进行分组,其中54例患儿为单纯型热性惊厥,作为SFS组;另54例患儿为复杂型热性惊厥,作为CFS组。对比两组患儿心肌酶指标的变化。结果 SFS组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指标水平均低于CFS组,其中CK-MB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S组患儿CK-MB、CK、LDH指标阳性率均低于CFS组,其中CK-M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CK-MB、CK、LDH均呈现显著下降,相较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 惊厥患儿在发病后可引起不同程度心肌受损,其中CFS患儿心肌损伤程度更为严重。心肌酶指标CK-MB敏感性最高,可在早期心肌受损中发挥重要作用。惊厥患儿在接受治疗后心肌酶指标均呈现显著下降,提升心肌受损得到改善。

  • 标签: 儿科 热惊厥 肌酸激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 肌酸激酶
  • 简介:关于乌梅丸病机,历代探讨良多,有上下寒、寒热错杂、肝阳郁等诸般说法,争论至今,大多数学者多主“上下寒”“寒热错杂”论。此说法概念固然不错,然却过于笼统。笔者认为,乌梅丸病机应从中医理论独有规律出发,将其纳入五脏范畴而言,将其病机具化为肝脾寒,并对其形成机理做一简要探讨。由此衍生出乌梅丸是治疗肝脾寒泄泻主方认识。

  • 标签: 乌梅丸 病机 肝热脾寒 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