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经皮肾镜下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同钬激光处理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以及可行性问题,以积累相关方面的历史经验,增加临床实践能力。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120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 2016年 5月至 2017年 12月,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60例患者接受钬激光处理碎石手术,观察组 60例患者接受经皮肾镜下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碎石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的手术价值。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手术进行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住院时间的都远远的少于对照组患者相对应的数值,而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5.00%明显低于对照组 13.33%,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高达 90.00%,而对照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仅为 71.67%,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应用经皮肾镜下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碎石手术进行治疗,能够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提升结石的清除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治疗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经皮肾镜下超声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 钬激光处理 复杂性肾结石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心脏、肝脏、肾脏、空肠、回肠、结肠等脏器的病理改变。方法 建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模型,对CIA大鼠的心脏、肝脏、肾脏、空肠、回肠、结肠等组织进行组织采集、包埋、切片以及HE染色。结果 肠道发生病理改变,心脏、肝脏、肾脏无明显异常。结论 RA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机体出现炎性反应。

  • 标签: 胶原诱导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 冰冻切片 HE染色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 肾结石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及效果 。 方法: 将到我院治疗的 78 例肾结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 39 例, 循证护理 )和对照组( 39 例,常规护理),两组患者护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 碎石 成功率分别为( 48.1±2.1 ) min 、( 5.1±1.2 ) d 、 97.4% 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具有差异性, P < 0.05 ;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治疗依从率为 94.9 %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6.9% , P < 0.05 。 结论: 肾结石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 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循证护理 常规护理 肾结石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 肾结石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及效果 。 方法: 将到我院治疗的 78 例肾结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 39 例, 循证护理 )和对照组( 39 例,常规护理),两组患者护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 碎石 成功率分别为( 48.1±2.1 ) min 、( 5.1±1.2 ) d 、 97.4% 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具有差异性, P < 0.05 ;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治疗依从率为 94.9 %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6.9% , P < 0.05 。 结论: 肾结石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 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循证护理 常规护理 肾结石患者
  • 简介:目的:采用病、证模型复合的方法建立血瘀型颈椎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选择3月龄雌性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颈椎病模型组和血瘀型颈椎病模型组,每组10只。颈椎病模型采用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血瘀型颈椎病模型在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基础上复合肾上腺皮质激素加肾上腺素法血瘀模型制成。通过动物体征、血液流变学、CD62p验证血瘀证;通过颈椎间盘组织病理学、Ⅱ型和X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Agc0、Col2a1、MMP-13和TIMP-1的基因表达评判椎间盘退变程度证实颈椎病模型的成立。结果:血瘀型颈椎病模型组动物舌质瘀紫、瘀斑,尾色瘀青;血液流变学指标及CD62p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颈椎间盘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退变更加明显,Ⅱ型胶原蛋白表达减少,X型胶原表达增高,与正常组和颈椎病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gc1、Col2a1和TIMP-1的基因表达降低,MMP-13基因表达增高,Agc1、Col2a1的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颈椎病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病、证模型复合的方式建立了大鼠血瘀型颈椎病模型,血瘀可以加重颈椎间盘的退变。

  • 标签: 血瘀 颈椎病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大鼠
  • 简介:目的:探索制作稳定且成功率高的大鼠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模型。方法:分别运用文献报道的电损毁内囊法及线栓法制备大鼠脑卒中痉挛模型。结果:电损毁内囊法造模失败,且在改变内囊定位、减小电流量及刺激时间后动物死亡率仍然为100%;线栓法造模存活动物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评分、肌张力评分均符合要求,成活率为80%。结论:线栓法制作大鼠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模型较稳定,且成功率高,有一定的可行性。

  • 标签: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 线栓法 电损毁内囊法 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