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技术与时代的不断发展,运用多种形式与手段进行内容表达的全媒体传播方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比重大幅度增加。本文以中医药文化在全媒体传播路径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为切入,从充实内容、明确对象、管理模式构建、传播人才培养、强化技术支持等角度介绍了全媒体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方式和措施,旨在促进中医药文化顺应时代需求,提升传播效果,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服务公众。

  • 标签: 中医药文化 全媒体传播 主要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信公众号作为现代生产、生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化工具,其多种强大的传播功能,不但帮助人们提升了工作效率,也简化了信息传播的途径,进一步改善了传播的效果。健康科普传播中应用微信公众号,不但可以解决信息传播针对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提升科普传播覆盖面,进一步满足不同人群对健康科普的需求。本文首先介绍了微信公众号应用于健康科普的功能,其次分析了应用中的现状与问题,最后则进一步提出了未来微信公众号应用中的展望,希望可以进一步改善健康科普传播效果,为提升社会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

  • 标签: 微信公众号 健康科普 应用策略
  • 简介: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省、市通过不同方式广泛传播,但还存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等情况。本文旨在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文创产品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分析遂宁市中医院近年来自身文创产品的研究成果,探析文创产品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新路径。

  • 标签: 中医药文化  传播  文创
  • 简介:摘要:中医药文化传播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重要体现,是生态生命一体化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传播形成话题传播呈新趋势,符号化传播激发创作,辟谣伪健康关注度高等渠道和路径,还存在跨文化传播资源待整合,国外主流媒体需加强引导,专业内容生产者需培养等难点有待突破,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医药文化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传播的桥梁,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 标签: 中医药文化 国际传播 共同体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梅毒和艾滋病等传染病预防控制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经过血液检测无梅毒和艾滋病疾病的体检人员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管理模式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对比两组疾病发生情况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疾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梅毒 艾滋病 传染病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儿童每天接触屏幕的时间逐渐增加,亲子社交和对话的时间越来越少。早期和长期接触屏幕以及亲子语言交流减少是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就语言发育迟缓的成因、评估,以及屏幕暴露与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关系及影响,屏幕暴露与语言发育迟缓问题的干预进行综述,以期发现屏幕暴露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影响,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屏幕暴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考察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对ICU护理的影响。方法 以56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28例,常规护理)、观察组(n=28例,常规护理辅助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进行评估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考察。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水平相当(P>0.05),经过护理后,两组的评分均有所下降(P<0.05),但观察组下降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ICU内的患者采取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 ICU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在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中的实施价值。 方法:将2019年8月~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2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列为研究对象,之后应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将上述患儿分别平均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干预指导,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同步开展早期康复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后的整体发育情况。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语言能力、社交行为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精细动作能力及大运动能力等各项整体发育情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在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中的应用价值较为突出,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整体发育情况,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康复干预 语言发育迟缓儿童 发育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护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70例精神病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语言沟通配合心理护理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SAS评分和SD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并且其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语言沟通搭配心理护理能够在根本上稳定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保持心理平衡,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加快病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地推广和普及。

  • 标签: 语言沟通 心理护理 精神病护理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中应用语言沟通以及心理护理的价值。方法:择取我院于2021年3月到2022年3月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40例一组,即实验组与参照组。参照组按原有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则同时进行语言沟通以及心理护理,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以及对治疗的依从性。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度为90.0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57.7%,P<0.05,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结论:语言沟通与心理护理能拉近护患关系,让精神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与帮助,应将其推广。

  • 标签: 语言沟通 心理护理 精神病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四种检测方法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区病情监测中的检测结果对比情况。方法:选择某传播控制区≥6周岁的常住居民作为检测对象,共514人。选择的检测方法分别为ELISA法、DDIA法、集卵孵化法、Kato-Katz法,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对514例监测对象的血液和粪便进行检测,发现四种不同方法的阳性率分别是3.31%(17/514),3.50%(18/514),0.39%(2/514),0.39%(2/514),这意味着血清学检测方法的阳性率与个体的抗体水平有一定关系。结论: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区,先使用免疫学检测方法进行过筛,之后对其中的阳性者再使用病原学检测确定体内是否存在活虫,有更准确的检测效果,对于疾病防治意义更加突出。

  • 标签: 血吸虫病 检测方法 传播控制区 病情检测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20年10至2021年12月期间,将儿科收治的患儿,选择92例纳入此次研究中,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对患儿分组护理,包括对照组有患儿46例,给予常规护理,以及观察组46例患儿,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对2组患儿的护理工作效果展开深入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依从性与对照组患儿相比之下,显著更高,(P<0.05);此外,相比2组患儿的护理前的不良情绪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不良情绪评分更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对于小儿护理工作,临床应用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最佳,利于患儿积极配合临床工作,改善其不良情绪,值得推广。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 护理工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20年2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患儿7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其入院的先后时间将其分成各有35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接受肢体语言沟通,对比两组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患儿依从性,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 护理工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精神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对比组间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精神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使其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 标签: 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 心理状态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护患关系一度是困扰儿科门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问题。目前看来,在护理过程中,使用恰当的非语言沟通技巧,与患儿展开沟通,能够令患儿感到安心,从而提升患儿对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度,降低护患关系发生几率。相较于语言沟通技巧,非语言沟通技巧有着更为突出的真实感,传递情绪更为直接,一般多是伴随语言行为而产生。在儿科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可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弥补某些状态下语言交流的不足,使护患沟通真正跨越患儿年龄所带来的语言障碍,使护患关系变得更为和谐。

  • 标签: 非语言沟通技巧 儿科门诊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1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74例患儿,并分为常规组(n=37)和研究组(n=37),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肢体语言沟通模式。对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儿依从率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强制治疗护理操作发生率为2.70%、患儿哭闹拒绝治疗发生率为5.41%、治疗狐狸路径变异发生率为5.41%、照料不周导致病情加重发生率为2.70%、护患纠纷发生率为2.70%,均要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儿依从率为97.30%,常规组患儿依从率为81.08%,研究组患儿依从率要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小儿护理工作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具有确切效果,可以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提升患儿依从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工作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