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究不同梅毒检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60例梅毒患者(设定为甲组),选取同一时间段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析(设定为乙组),入选者均采取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梅毒螺旋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对比不同检测方法对于梅毒螺旋的诊断效果。结果 TRUST在甲组中检出梅毒螺旋50例,ELISA在甲组中检出梅毒螺旋58例,TPPA在甲组中检出梅毒螺旋59例;ELISA、TPPA对梅毒螺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相较于TRUST 更高(P<0.05)。结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地:对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梅毒螺旋特异性抗体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胶体金法对229例血清样品同时测定,并结合物理现象作观察,对试条的敏感度、特异度、渗透速度、固相膜均一性等进行评价。结果:GICA检测不同期梅毒的优缺点同当今使用的方法一致。

  • 标签: []免疫层析法 梅毒螺旋体 胶体金
  • 简介:摘要: 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黏膜变化的主要原因,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步损伤胃黏膜上皮,导致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肿瘤变化,胃黏膜小肿瘤已成为公认的癌前病变。因此,国际癌症机构已经成为Hp感染阳性胃癌的第一要素,起到了促进慢性胃炎发生的作用。另外,Hp感染后产生的液泡毒素、氨毒素等引起的粘膜炎症及菌体细胞壁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改变胃黏膜和细胞的原有结构。此外,大量胃酸可以通过十二指肠黏膜转化为上皮肠化生,发展为胃癌。因此,该研究旨在分析Hp感染后与胃镜病理组织诊断的关系、胃病与病理组织的关系,目前报道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梅毒螺旋采用不同梅毒检验方法检测的准确率进行比较。方法:研究样本为我院的梅毒患者40例,样本选取时间为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选取非梅毒人员40例,为对照组。梅毒组患者均进行梅毒螺旋明胶颗粒凝集、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等试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TRUST假阴性率为12.43%,总阳性率为97.12%,ELISA假阴性率为2.43%,总阳性率为97.32%,TPPA假阴性率为0%,总阳性为100%,ELISA和TPPA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差异显著(P

  • 标签: 梅毒 检验方法 梅毒螺旋体 灵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持续困扰着全球范围内的许多人群。该感染可能导致胃溃疡、胃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增加患者患癌风险。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系统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涵盖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和卫生保健等方面,以为患者提供科学可行的防治策略,改善其生活质量。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治疗 预防 药物 食物调节 卫生保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幽门螺旋杆菌属于螺旋形的轻度厌氧菌, 对生存条件要求较高,是 在人类胃脏中属于唯一能够生存的物种。幽门螺旋杆菌对 消化道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胃癌的危害已得到国内外认可,所致的慢性炎症状态与肿瘤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其持续感染会导致胃泌素分泌异常增多。 结直 肠息肉约半数无临床症状,伴随并发症时可表现为 间断性便血、大便表面带血、腹部隐痛、腹部不适等症状,成年人在内镜下结合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其不断进展、形成癌变为结直肠癌发病的主要病因。已有较多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 感染、胃泌素释放与 结直 肠息肉特别是结直肠病腺瘤的发病 机制有相关性。因此, 本文主要就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特征及现状、对结直肠息肉的认识、幽门螺旋杆菌的病原学、致病因素以及幽门螺旋杆菌跟胃泌素与结直肠息肉发病几个方面 展开以下 论述。

  • 标签: 结直 肠息肉 发病机制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胃泌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1],HP)感染根除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07月资阳市中医医院接受四联疗法治疗的400例HP感染患者,停药1个月后复查 C-尿素呼气试验,据此分为根除失败组(101例)、[2]根除成功组(299例)。比较两组中不同中医证型对HP根除率的影响。结果[3]  400例HP感染患者总体HP根除率为74.75%;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亏虚证、胃络淤血证、寒热夹杂证、脾胃虚寒证HP根除率分别为91.60%、88.64%、83.64%、82.05%、75.00%、41.86%、3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热夹杂证、脾胃虚寒证HP根除率明显低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 HP感染根除率与其中医证型有关,其中尤以脾胃虚寒证、寒热夹杂证HP根除率较低。

  • 标签: []  幽门螺旋杆菌 根除率 中医证型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大庆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P)的检出率,分析HP对人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HP感染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于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大庆市第五医院体检中心经HP抗体检测试验的健康体检者5292例,通过SPSS23.0得出整体健康体检人群HP检出率;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健康体检人群HP检出率。结果 共检出HP阳性1529人,检出率为28.9%;不同性别、30-49岁组与>=50岁年龄组之间HP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康体检人群检出率较高,男性多于女性,且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应鼓励健康人群尤其年龄在50岁以上人群进行HP筛查并积极防治。

  • 标签: 胶体金法 HP 健康体检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胃蛋白酶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方法:自2021年1月-2022年1月时段内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患者中选取110例当作研究对象,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组,将其中40例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患者设为A组,将40例治疗后转阴患者设为B组,未受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30例健康人群设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检测,统计三组血清胃蛋白酶原I、II(PGI、PGII)。结果:A组患者PGI、PGII水平明显低于B组与对照组,且P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血清胃蛋白酶原 相关性
  • 简介:摘 要: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世界范围内最流行的人类感染性疾病之一。有研究显示,首次抗HP根治失败会导致HP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影响二线治疗方案的效果。门诊作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检测治疗的重大窗口,需要开展相应的护理工作。目前,临床主要是采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根除术为患者治疗,多数是在门诊处进行治疗,患者疾病知识缺乏,较易出现依从性较差的情况,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在患者治疗中,应同时配合有效护理干预,以此保证患者治疗的有效性,为探究全程护理对门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将以本院门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与全程护理干预,对干预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此总结全程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全程护理 门诊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护理要点。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取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9例,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49例,实施全面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均接受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四联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3.33%(P<0.05);干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96%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85.71%(P<0.05);且干预组患者在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讨论应用有效、全面、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在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中有效的提升治疗总有效率,且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程度上也有着更大的帮助,对于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以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慢性胰腺炎(CP)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3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42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发生CP危险因素,然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分析CP与Hp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者有14例感染Hp,感染几率是40.0%,对照组中有7例感染Hp,感染几率是16.67%;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脂症、肝胆性疾病及自身免疫力及吸烟、饮酒史等与Hp感染及CP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脂症、肝胆性疾病史及自身免疫病史与感染Hp显著增加了发生CP几率,是更具有独立作用的高危因素。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胰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会明显增加CP发病率,Hp感染防治对预防CP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慢性胰腺炎 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 相关性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8-02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