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充血心衰患者应用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择我院于 2017年 11月至 2019年 3月收治的慢性充血心衰患者 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成观察组( 35例)和对照组( 35例)。对照组单独用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通过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心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观察组在心功能改善方面治疗总有效率达到 97.14%,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方面治疗总有效率是 80.00%,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x2=5.081, P=0.024)。 讨论: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心衰患者具有更突出的临床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 厄贝沙坦 美托洛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文章阐述了运用于缺血性脑中风治疗中的几种中医综合疗法,并给出了其疗效判定标准,叙述了中医综合疗法运用于缺血性脑中风治疗中的疗效,以期跟同行业者交流、探讨。

  • 标签: 缺血性脑中风 中医综合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生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良的生活规律与饮食习惯为自身的健康埋下了诸多隐患。然而,近年来, 脑卒中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不可忽视的一大杀手,其目前在全球死亡原因中高居第二位,其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acute ischemicstroke, AIS) 是其最常见的类型,早期诊断及治疗一直都是临床关注的核心问题 。神经影像学技术是早期诊断 脑卒中患者发病的重要医学手段,随着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 的早期诊断成像由单模式单设备成像向多模式多设备联合成像阶段转变,多模式磁共振成像检查则将脑形态学与功能学完美结合,不仅可以使 AIS 的诊断更加快速和准确,还能帮助 AIS 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及预测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超声检查,多普勒,经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 中医适宜技术对 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在本院 选取 20 18 年 6 月 — 20 20 年 6 月收治的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80 例 进入临床研究,将患者按照抽签法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 40 例, 对照组 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和护理 , 实验 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 中医适宜技术, 比对两组患者的 生活质量。 结果: 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 P < 0.05 具有比较意义。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 中医适宜技术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方式可在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中医适宜技术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7年 4月至 2018年 5月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63例为研究样本,其中,预后良好患者 26例、预后一般患者 20例、预后较差患者 17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比较所有患者病灶范围内的容积比各向异性、平均扩散系数、衰减指数和部分各向异性等指标值与对侧检测值之间的差异。结果磁共振成像技术影像结果表示,三组患者在病灶范围内所采集到的容积比各向异性、平均扩散系数和部分各向异性检测值,相较于对侧指标值而言,均较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在衰减指数方面,三组患者的检测值显著高于对侧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病灶范围内的部分各向异性和容积比各向异性的检测值随着预后效果的变化而变化,预后效果逐渐变差,患者的检测值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预后良好患者的部分各向异性和容积比各向异性检测值显著高于预后较差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其成像的影像学结果可清晰显示患者的病灶特点,可为医师鉴别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磁共振成像技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主要分析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 中西医药联合 治疗的效果。方法 :研究在 2014 年 6 月 -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规和优质骨科护理干预对照结果 。 方法 : 选取院内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4 月收治的 94 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组研究,对比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骨科护理干预 。 结果 : 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比组( P < 0.05 )。 结论 : 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护理工作中,优质骨科护理干预开展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工作质量,值得推广 。

  • 标签: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 优质骨科护理干预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6 月我院共收治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 56 例,将所有患儿按照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两组,单号为研究组,组内患者接受循证护理,共 28 例患儿。双号为参照组,组内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共 28 例患儿。在治疗结束之后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以及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表明统计学意义显著( p<0.05 )。 结论 循证护理实施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护理中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能够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护理 循证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有效护理干预方式。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期间治疗的84例HIE患儿,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护理敢于,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 MDI、PDI 均高于对照组,且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强化HIE患儿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能力,避免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优化预后,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早期护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优质康复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56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 ,随机分为临床组和常规组 ,每组 28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临床组患者采取临床优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评分、肢体功能评分、平衡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临床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评分 (28.44±0.26)分、肢体功能评分 (78.98±10.22)分和平衡力评 (46.85±3.32)分均高于常规组的 (26.15±0.34)、 (61.24±10.27)、 (37.23±3.8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组患者的一般健康、自理能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评分分别为 (16.52±2.31)、 (8.37±0.21)、 (15.73±2.42)、 (16.03±2.39)分 ,均高于常规组的 (13.24±2.28)、 (5.93±0.77)、 (12.44±2.56)、 (12.86±2.1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应用临床优质康复护理 ,能有效提高其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 ,为临床护理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 临床优质康复护理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实施大剂量输血后能产生哪些并发症,以及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 在 2019年 5月 -2020年 1月期间选取院内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 3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输血量、输血成分、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 回顾分析30例患者后,知晓输血量在 4400毫升至 13100毫升之间,输血成分分别有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新鲜全血以及浓缩血小板等。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有 13例患者,其中有 4例患者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有 2例患者出现下消化道出血,有 3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皮肤紫斑症状,有 4例患者出现早期 DIC症状。 结论 给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大剂量输血会引起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为此,医护人员应不断提升手术技能和麻醉技能,降低出血量,进而降低不合理输血的风险。同时提升医护人员预防早期DIC意识,提倡成分血液输注,以提升患者治愈率。

  • 标签: 创伤失血休克 大剂量输血 并发症 防治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本院 2018年 4月 -2019年 12月时段内诊疗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共 80例,划分为常规组( 40例)和干预组( 40例)。常规组使用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使用早期护理干预,比较患儿 MDI(智力发育指数)、 PDI(运动发育指数)指数和神经系统后遗症总发生率。结果:常规组患儿 MDI、 PDI指数较低于干预组,数据比较有意义( P< 0.05)。干预组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总发生率为 5.00%,常规组为 25.00%,数据比较有意义( P< 0.05)。结论: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早期护理干预既可促进其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还可预防或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可推广。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部 神经系统后遗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急救流程对院前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选取采用传统急救流程救治的34 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优化急救流程救治的34 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到达时间、受伤到手术时间、术后失血量、救治成功率、出院生存率、伤残率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论 优化急救流程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出院生存率,减少伤残率,在院前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有积极作用。

  • 标签: 优化急救流程 院前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应用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择取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间本院收治的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 46例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组为对照组、优质组,各施行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 结果:优质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3.04%显著低于对照组 39.13%,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率 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 73.91%, P<0.05。 结论:采取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发症情况,并提升其家属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护理干预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 急诊护理 满意度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采用循证护理措施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 2017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期间妇产科分娩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 180 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方式,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90 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P<0.05 )。 结论: 针对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 采用循证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儿治疗效果,对进一步降低疾病引起各类并发症,确保新生儿健康具有显著意义,该护理方法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循证护理 缺氧缺血性脑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阿托伐他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的观察组(45例)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5例),观察治疗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出院时及出院30d血脂水平低,NIHSS评分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能减低患者血脂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借鉴。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托伐他汀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对 r-tpa溶栓效果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 30例 r-tpa溶栓效果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泵入,详细记录溶栓治疗前、溶栓治疗后以及使用替罗非班后患者的 HINSS评分,并记录第 90天 mRS评分;结果 30例患者使用 r-tpa溶栓治疗时症状仍有进展或波动,加用替罗非班后症状完全得到控制,治疗前后 NIHSS评分减少,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0﹤0.01)。所有患者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 替罗非班对 r-tpa溶栓效果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安全有效,但需要大样本及循证医学支持。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坠伤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疾病,该病患者 在自身病情影响下可出现明显的脏器功能障碍、血容量不足等症状表现,进而可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尽早给予患者有效的抢救措施及护理干预手段是降低致死率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对高坠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 ICU 抢救内容与护理体会进行综述。

  • 标签: 高坠伤 失血性休克 ICU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在开展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干预方案的课题研究中,探析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0年7月收录的26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将患者均等分为13例对照组、13例实验组,依次开展常规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  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经对比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经对比遵纪安差异显著(P<0.05)。结论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