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胸椎管狭窄症病患应采取的科学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胸椎管狭窄症病患72例,依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均为36例。对常规组病患实行基础护理,对研究组病患实行优质护理。结果研究组病患的护理效果明显比常规组好,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椎管狭窄症病患实行优质护理,可帮助获取到较好的效果,提升护理质量,为病患带去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 标签: 胸椎管狭窄症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发病机理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5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全椎板切除加后外侧融合术,全椎板切除方法包括整块全椎板切除术与椎板分解切除术;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手术疗效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结果56例患者共累及237个节段,以下胸段最为多见,占57.4%;根据骨化巣形态,外侧型6例、弥漫型17例、厚结节型33例。全部外侧型患者、多数弥漫型患者采用整块全椎板切除法,手术优良率分别为外侧型83.3%、弥漫型82.4%。绝大多数厚结节型患者采用椎板分解切除法,手术优良率为78.8%;其中4例厚结节型采用全椎板切除法,2例术后脊髓损伤加重;29例厚结节型采用椎板分解切除法,仅2例术后脊髓损伤加重。结论局部应力因素是胸椎黄韧带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全椎板切除加后外侧融合术是治疗本病的理想手术方法,其中外侧型、弥漫型可采用整块全椎板切除法,而厚结节型采用椎板分解切除法更为安全。

  • 标签: 黄韧带骨化 减压 椎板切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合并椎旁脓肿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0例胸椎结核合并椎旁脓肿青藏高原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10例青藏高原患者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正规抗痨治疗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和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是保证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 标签: 胸椎结核 椎旁脓肿 后路病灶清除 植骨内固定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整块全椎板切除或椎板分解切除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间随访资料完整1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管狭窄的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8-75岁,平均56.5岁,其中上胸段1人,中胸段3人,下胸段12人,病程2月-3年。通过CT或MRI检查均提示黄韧带骨化,且脊髓受压。手术均采用全椎板切除或椎板分解切除并行脊柱后外侧融合、钉棒系统固定。术后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评分(JO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16例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平均20个月。JOA评分由术前3-13分提高到术后13-29分,手术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神经恢复率20%-82%,平均65%,16例患者8例优,5例良,2例中,1例差,优良率81.3%。结论全椎板整块切除或分解切除后外侧脊柱椎体融合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椎管狭窄疗效肯定。

  • 标签: 胸椎黄韧带骨化 椎管狭窄 椎板切除 手术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胸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胸椎神经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PICA)行术后镇痛,对照组采用单纯静脉自控镇痛(PICA)。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h内的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有效按压给药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48h内VAS评分和有效按压给药次数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较对照组少。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开胸术后,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胸椎旁神经阻滞 开胸手术 术后静脉镇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胸椎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针对我院自2005年-2011年的32例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胸椎结核患者,制定全面的术前后护理计划,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总结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无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18个月(12-24个月)结核无复发。结论全面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能够避免患者的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胸椎结核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应用于开胸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诊治选择择期开胸术患者78例,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患者予单纯全麻,研究组39例患者予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MAP、HR指标变化及综合性指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MAP、HR指标在T1、T2时间段与T0、T3时间段组内比较差异明显(P<0.05),且研究组患者在T1、T2时间段与T0、T3时间段的MAP、HR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麻醉药剂使用量少于对照组,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 单纯全麻 开胸手术 效果
  • 简介:摘要胸椎结核的发病率高达40.57%。病变的发展有三大特征,即明显的后凸畸形、广泛的椎旁脓肿和脊髓受累并发截瘫。胸椎结核上述特征亦与其部位和解剖结构紧密相关,病变多在椎体并早期累及椎间盘,脊椎胸段的正常生理后凸由于病变椎间盘的破坏消失,病变椎体塌陷、压缩的楔形变呈现明显的后凸畸形。胸椎脓肿可沿肋间或局部向体表流注,椎旁形成张力性脓肿,可破入胸腔出现高热、胸痛、憋气等急性胸膜炎症状。脓肿若向后可突入椎管造成脊髓压迫症。下位胸椎及胸腰椎结核脓肿可在腰上三角区和腰三角区突出体表形成窦道,亦可沿腰大肌向髂窝流注,并可下降到大腿部。

  • 标签: 胸椎结核病人 护理
  • 简介:摘要胸椎的骨折脱位多为严重的高能损伤所致,严重者可产生神经损伤,故多需手术治疗。术后全面的护理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 标签: 胸椎骨折 护理
  • 简介:摘要上胸椎古属背骨范畴,《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背者,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统称也。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棵骨。”上胸椎活动度极少略有伸屈,旋转的活动。各个椎骨之间有坚强的韧带连接。各韧带在维护脊柱运动和承重功能上有重要作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说“若脊筋隆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韧带损伤亦使脊柱失去稳定性从而产生各种畸形或疾患。因病人的年龄大小、受力的轻重、方向等不同,骨折脱位包括单纯椎体压缩骨折、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压缩骨折、伴有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断裂,关节突骨折脱位;关节突跳跃征。

  • 标签: 上胸椎 骨折 脱位 治疗
  • 简介:摘要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分段治疗,是根据胸椎的生理、解剖及小关节错位的特征和手法复位时力的传导特点,把胸椎分为上段(T1-3)、中段(T4-7)、下段(T8-12)三部分,按照胸椎的分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对胸椎各段使用各自有效的复位手法,针对性强,形成规律,初学者可较快掌握治疗技巧,避免多种手法交替探索治疗,可增强疗效,提高工作效率。

  • 标签: 胸椎小关节紊乱 复位 手法
  • 简介:摘要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在腰椎的应用已经日趋成熟。由于上胸椎椎弓根的解剖特点和毗邻结构,此项技术在上胸椎的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文对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从胸椎椎弓根解剖参数研究情况、胸椎椎弓根毗邻结构研究、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相关研究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 标签: 胸椎 椎弓根 螺钉置入技术 研究进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胸椎小关节包括肋小头关节、肋横突关节、关节突间关节。在正常情况下,椎骨之间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相连,各关节运动功能和韧带息息相关。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是胸椎关节受到外力作用,使小关节位置发生异常改变而产生的疾病。胸椎小关节紊乱。在祖国医学中又称“骨错缝”,是临床常见的胸背部急慢性损伤性疾病。由于损伤的部位和所牵连的组织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急慢性头颈部疼痛、肋间神经痛、胸腹腔脏器功能紊乱等症状,常被误诊为循环、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

  • 标签: 胸椎小关节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