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的父亲是个外科医生,平时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正直.可现在他像换了个人似的,一反常态,话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对人异常热情,且花钱格外大方,一向不抽烟的他也抽起了烟,还很上档次,精力也比从前充沛了,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睡眠减少却毫无倦意。我总觉得这种现象不太正常,他会不会是有什么精神方面的疾病呢?

  • 标签: 过度兴奋 外科医生 工作认真 抽烟
  • 简介:我所说的兴奋剂,不是体育竞赛中的兴奋剂,而是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使用的"兴奋剂".当前,不管"减负"的口号喊得多响,家长两眼盯着的始终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每次期末,家长总是挖空心思,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子女的分数、排名,非打听个一清二楚,并一味地乱用"兴奋剂".

  • 标签: 兴奋剂 家长 家教 考试分数 体育竞赛 “减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因势利导,鼓励患者按可控制和可接受的方式表达宣泄激动和愤怒。

  • 标签: 精神运动性兴奋 护理
  • 简介:摘要咖啡因,哌醋甲酯,匹莫林,甲氯芬酯,吡拉西坦,主要用于对抗中枢抑制状态,如严重传染病、镇静催眠药过量引起的昏睡及呼吸循环抑制等,兼有镇痛作用。本文试着论述以上几种药物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 标签: 兴奋药物 大脑皮层 神经类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咪达唑仑麻醉时小儿性兴奋现象。方法选择ASAⅠ级60例小儿外科男患,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30)为咪达唑仑+七氟烷组,Ⅱ组(n=30)为七氟烷组。观察各组在麻醉过程中有无性兴奋现象。结果Ⅰ组出现阴茎勃起的小儿明显多于Ⅱ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麻醉中可造成小儿性兴奋

  • 标签: 咪达唑仑 七氟烷 兴奋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髓源性抑制细胞在胃癌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人和胃癌患者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含量,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胃癌患者组的髓源性抑制细胞比例是(2.05±0.42)%,对照组是(0.31±0.07)%,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髓源性抑制细胞有利于胃癌肿瘤细胞的生长发育,早期监测患者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含量可以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方向,减少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髓源性抑制细胞 胃癌 肿瘤免疫
  • 简介:获得rhEndostatin后,我们从体外研究其生物学活性并对它进行客观评价。在体外,rhEndostatin对内皮细胞HMEC、HUVEC迁移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重组人内皮抑制素 酵母 抑制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总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对策,得出结论进行严密的观察相应的护理治疗,可使骨髓抑制患者渡过骨髓抑制期的各种不良反应。

  • 标签: 肿瘤化疗 骨髓抑制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方法选取60例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为苯丙胺组,选取同期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精神分裂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苯丙胺组的60例患者精神分裂组的60例患者在视幻觉、嫉妒妄想、夸大妄想、思维涣散、兴奋激进、无自知力等方面差异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丙胺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8.33%显著优于精神分裂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6.6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相似,在视幻觉、嫉妒妄想、夸大妄想、思维涣散、兴奋激越、自知力等方面差异显著,苯丙胺组临床治愈率更高,具体原因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苯丙胺类 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 临床特征 对比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通气联合泵入呼吸兴奋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