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光合作用的起源是非常古老的事件,对这个事件的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的开启和发展之类的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的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等,可能已经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引人入胜的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的进化历史,提供些新认识和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的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的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的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重大科学命题的持续研究与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的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的认识,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些重要的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的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的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的转变;(2)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与进化所造成的、从缺氧的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的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和水圈的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的起源和发育所造成的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的成型等。更为重要的是,对光合作用起源的地质学尤其是沉积学思考所得出的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的研究范畴,开阔了沉积学家的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多学科协同作战的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两种气体,氮气和氧气,以压倒优势的状态主导着地球的大气圈。氮气是原生的,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的;相反,氧气是生物通过水的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的,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的能量驱动。氧气,种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的气体,是如何变成大气圈中丰度第2的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的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的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是如何第1次出现的,而且还要知道氧气是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高浓度的。可以肯定的2事实是:地球最早期的大气圈是缺乏氧气的,而今天的大气圈则为21%的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的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与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时间点的大多数事件是高度不肯定的;但是,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的时间进程发生在2时间点上:(1)从缺氧的到含氧的大气圈的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的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大约540-850Ma的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与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的盛行图像。随着研究的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的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的水平增加到今天21%,是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的结果而代表了复杂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的状况下,更进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的则是系列的阶梯式的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的沉积作用周期是相联系的,从而进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为了进步促进国际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与创新,为了扩大《古地理学报》(英文版)高学术水平的稿源从而把《古地理学报》(英文版)早日办成国际化的先进的学术期刊,为了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定于20139月14—17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开第一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 标签: 地理学会 国际化 《古地理学报》 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相关学科
  • 简介: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69月下旬在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河南理工大学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会议主办机构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的主办机构主要有: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SEPM(SocietyforSedimentaryGeology)。

  • 标签: 古地理学 学术会议 沉积学研究 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拟定 河南理工大学
  • 简介:为了开拓《古地理学报》高学术水平的稿源、总结和交流中国白云岩研究的现状与成果、促进白云岩研究为油气勘探及开发服务以及白云岩岩石学的发展和创新,定于20119月或10月在北京召开"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会期1—2天,具体时间及地点将在二号通知上告知。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白云岩 成因 一号通 《古地理学报》 学术水平
  • 简介:1823(清道光三)中国南岭以北普遍发生水灾,其中太湖以东地区受灾尤其严重。通过清代至民国的方志、档案等资料,对该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形成的环境因素进行重建和分析,认为此次大涝是雨带异常和吴淞江淤积共同作用下的产物。18232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3降雨集中期,降雨总量较常年显著增加,春雨和秋雨持续时间较常年明显延长。2月份开始该区受雨带影响,3月中旬至6月上旬雨带长期滞留,与梅雨带重叠造成连续强降雨;8月上旬至中旬台风活动导致"伏旱"缺失;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南退雨带长期在本区滞留。同时,河流系统排涝功能严重萎缩,吴淞江感潮河段的井亭渡—曹家渡河段容积仅有正常情况的1/5左右。此次大涝是降雨带异常与河流排涝功能萎缩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1823年 水灾 太湖以东地区 吴淞江 降雨异常
  • 简介:对鄂东地区上泥盆统通组砂岩的成因,直存在河流相和滨海相的不同认识.野外研究和室内分析表明:该组主要为套成熟度较好纯净的石英砂岩和含海绿石石英砂岩.概率累积曲线斜率较大,以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和滚动组分含量低.有的砂岩跳跃组分具两段式,粒度参数属于分选好的滨海砂范围.微相和粒度分析都表明其具有明显的高能碎屑海岸的滨海沉积特征.砂岩中发育大型冲洗交错层理、大型不对称浪成波痕、不规则的坑凹面等典型的海滩沉积构造.纵向上呈现出临滨下部-临滨上部-临滨下部-临滨上部-前滨-后滨沉积特征,上部为完整的退积型海滩沉积序列.区域古地理分析表明下扬子的鄂东地区晚泥盆世时期处于滨浅海环境,其北部可能与秦岭古海洋相通.

  • 标签: 鄂东地区 砂岩 五通组 沉积相 古地理 泥盆纪
  • 简介:南四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其形成演化与黄河泛滥、开挖运河、蓄水济运和泄洪保运等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南四湖沉积物环境指标,如岩性、沉积速率、沉积物磁化率、总有机碳、总氮及碳氮比(C/N)和色素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0.62kaBP前,南四湖南部徽山湖和北部独山湖沉积物各环境指标同步变化.0.62kaBP后,南四湖南北环境分异。3000来该地区古环境变化经历下列过程:2.45kaBP前有河流沉积环境的特点:色素指标为零,C/N比值高达60~80等;2.45ka~1.3kaBP,2.45kaBP前后色素指标迅速上升,表明为还原环境.叶绿素及其衍生物、总类胡萝卜素保存较好C/N比值下降,内源有机质增加.频率磁化率升高,沉积的细颗粒成分增加,为南四湖形成发展时期;1.3ka-0.62kaBP,CD,TC大幅度下降,而颤藻黄素、蓝藻叶黄素变化不大,藻类繁盛,表明这时期水体较稳定;0.62kaBP后,独山湖更多地接受入湖河流带来的碎屑物质,沉积速率加快,环境指标更具有河流环境的特点.而微山湖仍受黄泛影响,更具有湖相特点。上述南四湖南北沉积差异,将为分析研究南四湖的演化历史,确定该地区黄泛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判别3000来该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度和对湖泊发展的影响提供依据。

  • 标签: 沉积差异 环境指标 南四湖 岩性 沉积速率
  • 简介:《古地理学报》的发展离不开专家和学者的支持。为了感谢各位专家和学者在2010为《古地理学报》审稿,编辑部特将来审稿专家和学者的姓名(括号中的数字为审稿次数)列出,以致谢意!《古地理学报》将赠送编委以外所有审稿人2011全年期刊,以感谢各位专家的支持与帮助。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审稿专家 学者 编辑部
  • 简介:通过对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道梁组湖相沉积环境的分析,尝试通过湖相沉积地层记录提取气候变化信息,探索高原腹地中新世古环境变化特点。通过对道梁组岩石类型及沉积特征研究,识别出了洪积平原、浅湖、滨湖、深湖及盐湖5沉积相类型。参考现代湖泊特征与古代研究实例,探讨了研究区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机制。根据剖面岩相标志及地层叠置样式,证实道梁组沉积期古湖泊经历了3次由低水位变为高水位的旋回性变化,湖泊最低水位期以石膏层的出现为标志,高水位期发育洪泛泥岩沉积;初步认为道梁组沉积发育在干湿交替的气候期,湖水位变化和湖平面升降主要受气候控制,而构造沉降和湖缘断块隆升是次要控制因素。

  • 标签: 青藏高原 五道梁组 沉积相 古环境
  • 简介:《古地理学报》的发展离不开专家与学者的大力支持。2014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与学者加入到了《古地理学报》的审稿队伍中,为《古地理学报》学术质量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古地理学报》的每点进步,都凝聚着各位专家与学者的辛勤劳动与汗水,编辑部在此向所有专家与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能够得到您如继往的支持与帮助。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学者 专家 学术质量 编辑部
  • 简介:利用树木年代学中的树木年轮方法,分析了六盘山地区油松的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发现研究区油松的径向生长与该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响应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1900以来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序列,重建方程的稳定性较好,相关系数达到0.557。分析结果表明:重建的六盘山地区4—5月份平均相对湿度序列存在较显著的4-7的变化周期;1900午以来,存在4比较明显的气候较干旱的时期,分别是1905-1916,1918-1932,1941—1946和1955-1962;同时存在4气候相对湿润的时期,分别是1900-1904,1934-1939,1948-1953和1964—1973。其中,最严重的两次干旱期分别为1905-1915及1922-1932

  • 标签: 树木年轮 相对湿度 六盘山
  • 简介:私人日记是重建历史时期高分辨率降水量序列的重要信息源。根据清代姚济所著的《己酉被水纪闻》中记录的上海(松江)1849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逐日天气记录,辅以《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中的记载,确定了上海在大涝的1849的入、出梅日期和梅雨期长度以及梅雨量,并重建了上海该年6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中旬以及整个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降水量。结果表明:(1)上海1849入梅时间为6月11日,出梅入伏时间为7月19日,梅雨持续时间38d,超过现代上海多年梅雨持续时间的平均值17d,梅雨期雨量为364.1mm。(2)上海该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总计降雨26d,其中包括3场连续性降雨过程,其中第3场降雨最长连续时间为12d,重建的降雨量为318.6mm。与1954、1991、1998等长江中下游大涝年份上海的降雨相比,18496月下旬至7月中旬,无论是总降雨持续时间,还是连续降雨日数都是最长的;降雨量也是最多的,接近常年平均的2倍。与1951—1998逐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上海的降雨相比,1849总降雨天数仍然是最多的;连续降雨日数处于第2位,降雨量处于第6位。

  • 标签: 日记 1849年 上海 降水重建 梅雨
  • 简介:截至20143月底,《古地理学报》创刊以来出版文献在中国知网库中被引频次排前20名的文章见下表。特向这些文章的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

  • 标签: 古地理 地理学报 学报高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1510月出版的《2015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兹将《古地理学报》2014主要定量评价指标(表1)及地球科学综合类、地质学类和石油天然气工程类中部分地质学期刊的综合评价总分及其排序、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表2)列表如下。敬请广大读者、作者和同行专家参阅。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地球科学 地学类 总被引频次 核心版 天然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