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7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扬子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和页岩等,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制了扬子台北缘寒武纪古地理分区,台地区、斜坡-深海盆地区古地理位置在寒武纪不同地质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寒武纪持续拉伸构造环境造成斜坡区持续下降拗陷,从而为沉积物堆积提供了足够大可容空间,同时来自台地区沉积物补给充足,导致了斜坡区相对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而言具有巨厚沉积层。

  • 标签: 寒武纪 扬子地台北缘 斜坡 同沉积断裂 沉积特征
  • 简介:伊通堑位于吉林省中部,属佳-伊南段,是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其西北缘为主控断裂,而东南缘为补偿极性断层.主控深大断裂和狭长盆地分布使得该地堑构造和沉积比较复杂,发育有多个小断陷盆地.莫里青断陷是其中一个主要含油气二级断陷盆地,其沉积盖层主要为古近系,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水下扇沉积体系.油气主要分布在双阳组不同沉积体系中.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在岩相组合、测井曲线特征和地震反射结构上均有较大区别.水下扇内扇、中扇和外扇随着时间变化在平面上分布有很大变化,而西北边缘扇三角洲一直保持不变.本区水下扇形成与构造、物源和湖平面变化等因素有关.控盆断裂长期活动使得在双阳组二段沉积时期发育大量水下扇,而物源供给规模决定着水下扇时空分布形态,直接物源形成扇体规模较大,间接物源形成扇体较小.

  • 标签: 吉林 伊通地堑 莫里青断陷 郯庐断裂 湖泊水下扇 沉积特征
  • 简介:西藏荣玛地区尼俄玛山下二叠统曲组发育一套重力流沉积组合,根据其岩性、沉积构造和含化石特征等,在该套沉积体系识别出了9种岩石类型、5种岩石组合类型,并分别将其划归内扇主水道—水道间、中扇分支水道—天然堤—水道间、外扇朵叶体—末端水道及深水玄武岩和泥岩4种微相组合类型,以及海底扇和深海盆地2种沉积相类型,证明研究区曲组属于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这一结论与前人认为曲组属于滨浅海相认识完全不同,说明南羌塘盆地下二叠统曲组在区域上存在明显相变,即西部日土一带滨浅海沉积向东到改则—尼玛一带逐渐变为半深海—深海沉积;证明南羌塘盆地早二叠世古特提斯洋进入演化成熟期,但羌塘地块从冈瓦纳北缘裂解、脱离时间在东西向并不一致,东部早于西部;曲组大套深水黑色泥页岩及砂岩为代表重力流沉积广泛发育,说明其具有重要油气地质意义。

  • 标签: 岩石类型 岩石组合 曲地组 下二叠统 西藏荣玛地区
  • 简介:下切谷是陆上一种常见侵蚀地貌,古今均十分发育,但是不同盆地、不同时代发育下切谷,无论是在沉积充填特征还是平面展布形态等多个方面都大相径庭。为此,作者依据曼宁公式进行理论推导,再结合分析北海盆地维京堑发育典型下切谷实例以及前人进行相关水槽实验结果总结认为:地形坡度、基准面下降速率及幅度与下切谷所侵蚀地层岩性是影响下切谷发育模式最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控制了:(1)下切谷弯度指数及宽深比,(2)下切谷平面上发育密度及其规模,(3)与下切谷伴生陆棚三角洲、陆棚边缘三角洲沉积厚度及展布范围。海侵过程中下切谷沉积充填类型及岩性,受平均基准面上升速率及沉积物供应量共同控制,根据沉积充填类型及岩性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富砂型陆棚三角洲充填及富泥型河口湾充填两类。

  • 标签: 北海盆地 维京地堑 下切谷 主控因素 陆棚坡度 基准面变化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是一个非常古老事件,对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和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等,可能已经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一个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一些新认识和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个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一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与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一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一些重要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与进化所造成、从一个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和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发育所造成一个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等。更为重要是,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是沉积学思考所得出一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了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一个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随着GIS和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一种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体为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元月出版《2006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古地理学报》在2000~2004年5年中,共刊出文章235篇,被引频次401次,影响因子1.706。被引在10次以上(不包括10次)文章有14篇,5~10次文章有56篇。现把此书中地球科学类及地质学类部分期刊五年被引频次及五年影响因子前30名排序如下。

  • 标签: 中国期刊 前排序 地球科学
  • 简介:树木年轮密度(树轮密度)分析作为树轮气候学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提取准确环境信息,应用范围更广,在过去环境变化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广泛重视。讨论了树轮密度测量技术与树轮密度分析方法在过去气候变化研究中发展历程及最新研究成果,认为X射线分析法仍然是目前被广泛采用树轮密度分析手段,基于树轮密度数据过去温度变化重建仍是树轮密度研究主要方向。相关研究表明:森林上限和高纬度地区树木年轮最大晚材密度对夏季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可以用来重建过去几百年、乃至千年不同空间尺度温度变化;树轮早材密度或最小早材密度对降水量响应比较显著,但目前主要集中于重建区域小尺度降水量变化方面。另外,树轮密度分析结果还可以用来研究某些气候要素分量变化(季节变化、气候事件爆发早晚和持续时间等)、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因子以及海气动力机制、气压异常等。

  • 标签: 树轮气候学 树木年轮密度 气候变化
  • 简介:2014年4月20日,我会第八届侯德封奖评选工作委员会在福州召开了评审会。19名评选委员会委员到会。会议由评选委员会主任刘丛强院士主持。本次共评选出16名获奖人,经网上公示(公示时间:2014-04-28至2014-05-07)无异议,评选结果生效。现将评选结果公告如下(以姓氏拼音为序)。陈华勇,男,1976年10月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请奖项目:汇聚板块边缘热液矿床成因与勘查。程和发,男,1976年11月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请奖项目:矿物微孔对有机污染物迁移与归宿控制机理研究。

  • 标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 侯德封奖 青年科学家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评选工作
  • 简介:2016年4月9日,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八届侯德封奖评选工作委员会在杭州召开了评审会。19名评选委员会委员到会。会议由评选委员会主任刘丛强院士主持。本次共评选出18名获奖人,经网上公示(公示时间:2016-04-14至2016-04-25)无异议,评选结果生效。现将评选结果公告如下(以姓氏拼音为序)。

  • 标签: 公示时间 评选委员会 网上公示 获奖人 侯德 评审会
  • 简介:传统沉积相分析方法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对于相同沉积构造、曲线形态及地震反射特征,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认识,而岩性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并且能通过精密仪器准确获得,因此,利用岩性数据进行沉积相判别,可以避免沉积相分析过程中人为认识相标志不同造成差异。作者以珠江口盆地三角洲沉积岩性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能够反映沉积速率、沉积物供给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不同岩性地层厚度和层数统计,选取单层厚度、地层厚度比、出现频率及层数比等统计参数,以交汇图、岩性百分含量三角图及箱线图为依托,最终建立各沉积亚相定量判别标准。通过检验,其准确率在75%左右,可见该方法基本可行,为沉积相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方法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三角洲 沉积亚相 岩性统计 定量判别
  • 简介: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快速发展,古地理学研究及古地理图绘制也面临新机遇与挑战,逐渐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基于单因素、单学科信息到基于多因素、多学科综合信息。新一代基于数据库和GIS技术高精度古地理图绘制,与传统定性或手工绘制古地理图相比,涵盖学科信息广、涉及数据量大、图件精度高、可叠加各种定量分析结果,是未来古地理图绘制主流方向,并将成为定量古地理研究重要辅助手段。GBDB数据库庞大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数据资源,以及以剖面为核心数据结构,使其成为目前最适合开展定量古地理研究和古地理图绘制开放数据平台。作者收集、整理了华南435个剖面的综合地层数据,通过数据标准化和专家厘定,绘制得到了华南奥陶纪凯迪晚期高精度古地理图。研究表明,凯迪晚期,扬子台上广泛发育五峰组黑色页岩沉积;扬子西北缘、西南缘、湖南中南部、下扬子地区等沉积了其他岩相地层;华南南部大范围地区、四川中部等均已抬升暴露,缺失本期地层。总体来看,该时期华南呈现了三面古陆环绕浅水台地这一古地理格局。

  • 标签: 高精度古地理图 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GBDB数据库 奥陶纪凯迪期
  • 简介:根据历史文献以及巨野、梁山、戴庙钻孔剖面的分析与研究及对东平湖底沉积调查,确定了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沉积记录,提出东平湖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化而来.通过对东平湖演化与黄河决口和改道关系分析与对比,指出历史时期东平湖演化历程与黄河关系密切,经历了黄河决口注入和改道流经湖区,河水注入、湖面扩大,河徙水退、湖面萎缩.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期间注入和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黄河第二次大改道期间两次注入、其中一次改道流经大野泽,水面北侵形成梁山泊.黄河第三次大改道期间三次决口注入,两次改道流经梁山泊,湖面进一步扩大成"八百里梁山泊",之后黄河仅数次决入,水源短缺,湖面萎缩.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期间未流入梁山泊,湖面进一步缩小.黄河第五次大改道期间曾两次注入梁山泊,湖面又扩大成为一片泽国,而后断绝黄河水源,被分成安山湖等北五湖,梁山泊岁久填淤,变湖为陆.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期间黄河水源断绝,北五湖水面北移,逐渐萎缩消失,仅安山湖经历一次黄河决入,并淤塞而成东平湖,黄河水断绝时湖底干涸,黄河大汛期曾倒灌入湖.

  • 标签: 东平湖 黄河水 水源 沉积记录 倒灌 干涸
  • 简介:摘要在高倍(〉5000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显微镜(AFM)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那些在岩石和矿物中所见到纳米级别的物体常常吸引了地质学家们注意。这些物体大小在25~300nm之间,多呈球状、棒状或卵圆状;对这些物体成因,存在不同看法而导致了剧烈争论。因为这些物体与真菌中球菌和杆菌总体相似,而且它们总是以链状或束状形式产出,所以被解释为细菌“侏儒形式”或“超微细菌”,或者是它们化石对等物即“超微化石”。对于超微细菌存在,来自于地质学角度反对聚焦在这个级别的特征物可能存在多重成因,如微矿物包裹体或结晶学边缘效应;从生物学角度看,对于独立生命所必需所有构成来讲,直径小于140nm球状体实在是太小了。因此,产生于世纪之交这场争论,迄今还在持续着。尽管这场争论还没有一个肯定结论,但是,它却成为研究灰岩成因重要驱动力。

  • 标签: 超微细菌 超微化石 争论 细菌成核作用 碳酸盐沉积学
  • 简介:河北坝上地区位于东亚季风气候边缘区,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丰宁黄土剖面为研究该区域长时间尺度环境演化提供了理想材料。通过丰宁黄土剖面地球化学元素和磁化率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恢复了该地区230kaBP以来环境演化历史;通过野外观察,识别出了S_1古土壤之下发育风化淋滤黄土层,探讨了S_1古土壤发育时期风化淋滤特征及其所揭示气候变化问题。结果表明:(1)230kaBP以来磁化率记录可与深海氧同位素3—8阶段进行细节上对比,表明丰宁黄土堆积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积极响应;(2)S_1古土壤发育时期,由于受到强降水影响,土壤中元素受到强烈淋溶从而向下迁移到L_2黄土中,造成L_2上部地球化学记录与磁化率差异;(3)从S_1古土壤顶部到钙结核层之间土壤属于酸性淋溶土,可能相当于现今中国北亚热带黄棕壤,其剖面由土壤层、风化淋滤黄土层和CaCO_3淀积层构成;(4)S_1古土壤发育时期温度和降水量与现今江苏泗洪和六合地区相当,表明当时研究区为亚热带气候。

  • 标签: 黄土 古地壤 磁化率 元素地球化学 古气候 河北坝上
  • 简介:古流分析是沉积学分析一种通用手段。所谓古流,是指通过史时期沉积岩中保存沉积标志恢复古流向。广义说,古流包括介质(水或大气)流动方向或沉积物(如重力流)运动方向,由于大气运动反映风向是多变古风向,所以实用古流分析多指古水流方向以及重力流沉积物运动方向。值得注意是,古水流方向分析包括单向水流(河流)、双向水流(潮流)和波浪传递方向,它们具有不同地质意义。

  • 标签: 古水流方向 沉积标志 运动方向 大气运动 流动方向 传递方向
  • 简介:桂南-粤西云开地块,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交汇处.其变质基底仅出露于两广边境云开大山地区,但古生代海相沉积盖层分布广泛,甚至跨越北部湾.地块北缘古生代深水沉积带,也延展到越南东北沿海地区.云开地块范围,可能西起红河三角洲,东达珠江三角洲.晚古生代时,它可能为地处南纬低纬度海域碳酸盐台地.古南中国海于中晚二叠世开始张开,使云开地块北移,与大明山地体碰撞,形成云开北缘造山带.中晚三叠世,古南中国海进一步扩张和桂西-越北古特提斯向南消减,又形成晚二叠世造山带以北印支期岩浆弧和磨拉石,也是东古特提斯闭合过程重要部分.新生代早期南中国海张开前,古南中国海北侧南沙地块可能和云开地块相接,总面积可能超过50万km2,在东南亚地质演化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志留纪 云开地块 华南 越南 古特提斯 古地理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外对砂脉研究非常重视,尤其是近期国外含油气盆地大型砂脉(砂注入体,sandinjectite)发现更加刺激了人们研究热情。笔者主要从5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砂脉研究现状与进展:(1)砂脉几何学特征;(2)砂脉物质成分;(3)砂脉成因;(4)砂脉分类;(5)砂脉地质意义。尽管中国不少学者已经做了一些相关工作,但与砂脉复杂性和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和关注度相比,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有必要基于中国丰富且复杂砂脉资源,精细解剖典型实例,阐明砂脉三维几何特征,并探讨其与地震关系和成因动力机制,为丰富和完善沉积学基础理论提供素材。

  • 标签: 几何学特征 物质成分 砂脉成因 砂脉分类 地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