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页岩气成藏、开采过程中,裂缝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裂缝对页岩藏产量的影响,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充分调研和切实总结的基础上,依据成因将页岩储集层裂缝分为力学成因和地质成因两大类和10个亚类,不同类型裂缝其形成机理、发育特征及压裂响应存在差异,并影响页岩气成藏过程中资源量大小、压力。分析了压裂诱导裂缝的半长、导流能力、间距等因素对页岩气井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压裂方法的最优化设计流程和方法。

  • 标签: 页岩气 天然裂缝 异常高压 诱导裂缝 天然气产量 裂缝干扰
  • 简介: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皂火壕地区直罗组矿化变砂岩中微量元素及U含量的配分特征分析认为,矿化砂岩与油气还原变砂岩具有基本一致而且为V、Mo、Re、Tl变价微量元素和Ca、Ba、Sr所组成的元素组合.……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砂岩型铀矿 后生蚀变 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
  • 简介:粤东北嵩溪银锑矿床位于华南加里东造山带南缘永(定)-梅(县)古生代拗陷带内,寨岗上中生代断陷火山盆地北缘,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产于下侏罗统黑色岩系含矿建造的一个大型矿床,其独特的成矿元素Ag-Sb组合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矿区出露地层仅有侏罗系下统嵩灵组和中统漳平群。该地层为一套变质程度低和含有丰富的生物有机质黑色页岩建造。

  • 标签: 锑矿床 黑色页岩 成矿机制 含矿建造 黑色岩系 下侏罗统
  • 简介:自然金由于含量低(一般几—几十g/t),颗粒细微(大多在0.1mm以下,甚至几μm或1μm以下),往往难以分离和提纯。笔者对分离不同矿物组合中的自然金(包括银金矿,以下同)采用物理方法与化学方法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纯度一般在99%以上,不仅大大节省了挑样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单矿物的纯度。X光、电子探针、离子探

  • 标签: 自然金 矿物组合 化学分离 电子探针 单矿物 重矿物
  • 简介:黑色页岩是对Mo元素具有极强地球化学敏感性的大洋沉积物类型之一。由于其通常具有异常高的Mo含量和^98Mo/^95Mo值,因此采用Mo同位素分析方法示踪黑色页岩被俯冲之后的演化过程是非常有效的。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弧岩浆具有大陆来源的微量元素和放射成因同位素特征。

  • 标签: 同位素示踪 黑色页岩 俯冲 微量元素 沉积物类型 同位素分析
  • 简介:为研究泥页岩的微观非均质性,建立非均质性的定量评价标准,运用扫描电镜大视域拼接技术对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核三段的4块黑色泥页岩样品的扫描电镜图片进行了分析处理,从而获得一系列高精度、大视域的成像图,然后通过背散射成像与能谱分析获得了大视域成像图片所对应的矿物分布情况。选定变异系数(C.V)并结合代表视域边长(REL)来建立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模型,确定C.V=0.1为非均质性强弱的标准。运用这一判别指标,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的L1和牛蹄塘组的N1的泥页岩进行了矿物和孔隙的微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孔隙非均质性是L1>N1,矿物非均质性是N1>L1;且四川盆地泥页岩的微观非均质性小于泌阳凹陷泥页岩的微观非均质性。

  • 标签: 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标准 代表视域长度 变异系数 泥页岩
  • 简介:为探讨沁水盆地东部Y井煤系页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下二叠统山西组、太原组的煤系页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并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18个煤系页岩样品的微量及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煤系页岩的Sr、Sr/Ba、V/(V+Ni)、Ceanom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垂向变化,反映了从太原组到山西组沉积时期,水体古盐度整体逐渐降低的还原环境;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邻阴山古陆前寒武纪花岗岩、麻粒岩及各时代侵入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与大陆岛弧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

  • 标签: 煤系页岩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山西组-太原组 沁水盆地
  • 简介:页岩油资源评价过程中,常用热解参数(S1)反映含油性。由于实验关系,所测得的S1存在轻烃、重烃的损失,为更准确的对页岩油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本文通过有机质成烃动力学研究以及对样品抽提前后的热解参数进行对比,对S1进行轻、重烃补偿校正,获得泥页岩总含油率参数,根据泥页岩排烃门限确定其可动油含量参数(S1/TOC)。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泥页岩S1校正前后相差2-3倍,排烃门限对应的S1/TOC=75mg/gTOC,结合黏土矿物含量(表征可压裂性),优选出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区:青一段有利区主要集中在齐家古龙凹陷中北部及龙虎泡大安阶地中部,青二、三段集中在龙虎泡大安阶地中部与齐家古龙凹陷中南部。

  • 标签: 页岩油 含油率 S1校正 可动量参数的选取 有利区
  • 简介:生物成因煤层一般可分为原生和次生生物成因,它们在生成机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导致后期保存和同位素组成上的差异.研究指出,原生生物成因不能被大量保留在煤层中,气田中的生物成因多为次生生物成因;次生生物成因煤层分布比较普遍,含量较为丰富,且生物成因煤层埋藏深度浅,勘探成本低,因此次生生物成因煤层具有不容忽视的巨大资源潜力.

  • 标签: 煤层气 原生生物成因 次生生物成因 生成机理
  • 简介:本文通过XRF和ICP-MS测试方法对油页岩样品进行测试,根据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组分含量及某些元素的比值,探讨了研究区油页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阐述了其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P和B元素强烈富集,相当硼及古盐度值都表明属于半咸水沉积环境,B/Ga、Sr/Ba值也说明受到海水影响或间歇性受海水影响,沉积环境以半咸水湖泊为主;Fe2+/Fe3+、V/(V+Ni)、V/Ni、Cu/Zn、Ni/Co和U/Th值及Ni的含量说明沉积环境为咸化的弱还原-还原环境;Mn/Fe和Mn/Ti值也较小,反映近岸的沉积环境;Sr/Cu表明主力油页岩形成时期处于温湿-干热气候。总体上反映出,研究区油页岩的沉积介质环境的显著特征是半咸水状态的弱还原-还原环境。

  • 标签: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 油页岩 元素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 简介:自1999年起,我国陆续开展南海天然水合物调查及勘探研究工作。2007年5月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钻获天然水合物实物样品,标志着天然水合物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显示出南海丰富的天然水合物资源前景。本文综述了南海天然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地质条件,赋存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水合物分布和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指出目前研究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勘探实践获得的天然水合物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响应与实际存在水合物并非一一对应;大多数研究只针对水合物形成的某一方面的条件开展(如源、流体运移体系等);同时,水合物稳定带和水合物资源量估算均较为粗略。因此,明确天然水合物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响应机理、开展水合物成藏系统和成藏动力学研究以及更加精确且符合实际的估算水合物资源量将会是今后南海天然水合物研究的重点。

  • 标签: 南海 天然气水合物 地质条件 赋存证据 成藏模式
  • 简介:采用超高分辨率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技术,结合常规的色谱质谱分析,对鄂西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和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抽提物中NSO极性大分子化合物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有机杂原子类型和分布的研究发现,2个层位中均缺少含氮化合物,且因为成熟度过高,DBE(等效双键数)值普遍较低,陡山沱组页岩中极性大分子化合物是以O3S类化合物为主,而龙马溪组则以O2类化合物为主;陡山沱组沉积环境相对闭塞,有一定的蒸发量,而龙马溪组沉积环境相对开阔,这是导致震旦系O3S类杂原子化合物含量远大于龙马溪组的原因;由于出露地表,可能遭受生物降解,龙马溪组中杂原子化合物含量远高于陡山沱组。

  • 标签: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杂原子化合物 陡山沱组 龙马溪组 沉积环境 中国南方
  • 简介:松辽盆地天然分布广泛,垂向上从几百米到4000m,平面上从盆心到盆边,均有天然显示或工业气流。但是,30多年的油气勘探,天然方面始终没有大的突破,天然储量中油田溶解气占绝大部分,全盆地油气储量比为21:1。近三年加强了天然勘探、在盆地北部升平—宋站地区发现储量为200多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为天然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标签: 天然气成因类型 气源岩 地球化学特征 宋站 天然气勘探 溶解气
  • 简介:为探讨库车坳陷大北-克深地区深层致密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对采集的天然样品进行了组分定量和碳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库车坳陷大北-克深地区深层致密砂岩中甲烷占绝对优势,为87.30%~98.33%,平均为96.18%;其重烃含量较低,为0%~3.41%,为明显的干;天然的δ13C1为-31.9‰~-26.5‰,δ13C2为-24.2‰~-16.1‰,δ13C3为-31.1‰~-15.7‰;烷烃碳同位素偏重,主体呈正碳同位素序列,局部出现倒转;天然气成熟度为1.50%~3.62%,平均为2.39%,为高-过成熟天然;δ13CCO2主要为-19‰~-10.3‰。研究表明,大北-克深地区深层致密砂岩中烷烃属于煤成气成因,同型不同源或煤成气与油型的混合是烷烃碳同位素倒转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与深层高温高压条件下烷烃的形成与成藏过程有关;深层致密砂岩中CO2主要为有机成因。

  • 标签: 深层致密砂岩气 地球化学特征 碳同位素 成因 大北-克深地区 库车坳陷
  • 简介:油砂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石油资源,目前较为常用的沥青回收方式是热碱水分离法。本文运用热碱水分离法处理了四川厚坝与内蒙古图牧吉两地的油砂样品,并对上述两地的油砂样品进行了镜下薄片观察、XRD分析以及比表面积和总孔容测定,对比分析了两者的岩性特征和油砂热碱水分离实验的数据,结果表明,油砂中黏土矿物的含量、油砂岩的胶结程度及胶结方式、油砂的砂颗粒粒径、油砂层遭受风化作用的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油砂沥青热碱水分离的效率,在设计油砂开采工艺流程时,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 标签: 油砂 岩性因素 热碱水分离 沥青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