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开展断路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铅合金减震的减震效果,对提高电气设备的抗震能力有重要意义。利用ANSYS,建立了LW36-252/T3150-40型瓷柱SF6断路的有限元模型。并以IEEEStandard693推荐时程和汶川地震典型时程作为地震输入,分别计算了支架底部未安装与安装铅合金减震时断路的地震反应。分析了减震的减震效果,对断路的抗震性能作了评定。铅合金减震有良好的减震效果,能有效提高设备的抗震能力,此断路可达到IEEEStd693-2005中等水准抗震水平。

  • 标签: 断路器 铅合金减震器 IEEE STD 693 减震效果
  • 简介:介绍了陕西省GNSS连续运行参考系统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布网设计、基准站建设、网络通讯系统设计、数据中心建设等。同时对系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该系统的建成可以有效地监测陕西省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重力变化,为陕西省的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为陕西省相关部门提供导航定位与精密授时服务。

  • 标签: 陕西省 GNSS 基准站建设 地震监测 导航定位
  • 简介:本文通过对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76级强震前电磁辐射变化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电磁辐射在短临预报中的作用,同时给出了初步判断震中位置的方法

  • 标签: 电磁辐射 前兆异常信息 异常特征
  • 简介:系统分析了KJ—1记录对拾震输出电压灵敏度的要求,并对SK拾震与KJ—1记录的连接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只需对SK拾震和KJ—1记录进行改造,就能实现两者的完美配接,而其性能优于DK—1地震仪和基地震仪。

  • 标签: SK拾震器 KJ—1记录器 灵敏度DK—1地震仪
  • 简介:对2012年和2013年的浚县地震台测震数据进行了统计。对影响数据连续性的原因以及故障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对提高测震数据连续率以及提高测震系统整体工作质量提出建议以及改进方法。

  • 标签: 观测数据 影响因素 对策
  • 简介:软土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是目前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一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软件DEEPSOIL,可进行场地线性、等效线性化和时域非线性等多种分析,并可考虑孔隙水压的影响.笔者根据土层计算参数,编制了DEEPSOIL软件场地模型输入文件的自动生成程序,可高效、快速地完成对场地的建模.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DEEPSOIL软件的精度.同时通过对某典型Ⅲ类软土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拟合参数的敏感性以及等效线性化方法和时域非线性方法对峰值加速度和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并指出了等效线性化方法在分析软土场地地震反应中的不足.对于软土场地建议采用DEEPSOIL软件进行时域非线性分析,因为其参数简单并容易确定,适合建模快速和使用方便的要求.

  • 标签: DEEPSOIL软件 等效线性化方法 时域非线性方法 软土场地 地震反应
  • 简介:为研究环境温度对珠江黄埔大桥频率监测的影响,首先要对大桥模态频率进行连续识别。珠江黄埔大桥上架设的监测系统为强震动台阵,相较于其他健康监测系统测点较少,因此,应基于强震动台阵系统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方法对大桥频率进行识别。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平均正则化功率谱法(ANPSD)、频域分解法(FDD)和协方差驱动的随机子空间法(Cov—SSI)的识别结果,择优应用于珠江黄埔大桥的频率自动识别中。采用珠江黄埔大桥强震动台阵记录的2013年4月至11月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频率识别,识别结果可用于观测和研究大桥频率在环境影响下的波动情况。

  • 标签: 环境振动 结构健康监测 珠江黄埔大桥 模态频率识别 频率变化
  • 简介:本文选取1座简支小箱梁桥,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有限元模型,选择与规范反应谱频谱特性一致的实际地震记录作为输入进行时程反应分析,在墩、梁之间分别设置普通板式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支座,比较桥梁纵向和横向的地震反应,分析铅芯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支座的减震效果,并从周期延长和能量耗散2方面分析减隔震支座的减震性能。结果表明,2种减隔震支座均可有效起到减隔震的作用,可以显著改善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

  • 标签: 小箱梁桥 减隔震支座 地震反应 周期延长 耗能
  • 简介:应用隔震原理可以起到减轻地震作用力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将隔震原理转化为隔震技术,需要解决好相应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设计了一种专用装置——减震缓冲。该装置是通过设置核心部件——弹力钢球,使其与隔震支座配合作用,既较好地起到了化解、缓冲部分地震波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在单独使用隔震支座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 标签: 减震缓冲器 隔震支座 弹力钢球 地震波
  • 简介:本文基于在MSC.Marc中加入纤维模型编制的THUFIBER程序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纤维模型和三维实体单元模型模拟桥墩和上部结构,建立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同时,采用2008年汶川地震波,分析了行波效应对四川某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行波效应对高墩桥的墩顶位移和墩底剪力影响较大,墩顶位移减小了20%—50%;而墩底剪力增大了20%—30%。

  • 标签: 大跨度桥梁 纤维模型 地震响应 行波效应 高墩
  • 简介:在地震动作用下,小间距盾构隧道夹土层区域的动力反应影响结构的内力与变形,而反应位移法未考虑夹土层弹簧参数的变化,本文针对这一误差来源,提出了改进反应位移法。一方面在反应位移法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完善计算模型,另一方面通过数值计算将改进反应位移法与动力时程法进行对比分析,并拟合理论模型对改进的方法进行修正。结果表明,两种算法下结构的地震响应规律一致;间距d≥8m时,结构地震动反应变化不明显,可按反应位移法计算;理论模型提高了改进反应位移法计算结果的精度。

  • 标签: 盾构隧道 夹土层弹簧 改进反应位移法 地震响应 理论模型
  • 简介:针对苏通引桥建设的实际背景和软弱地基的特点,利用二维有限元整体分析法,对其场地进行了地震反应数值分析。采用等效线性化模型描述土的非线性性质,研究了基岩在一致输入及采用不同行波输入下的场地地震反应特点。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的行波速度和行波输入方向,对地表加速度以及相对位移的峰值和相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重要结构来说进行多点地震波输入下的地震反应分析,有助于科学合理地确定结构的地震动输入模式。

  • 标签: 苏通引桥 地震反应 软弱地基 多点地震输入
  • 简介:本文基于可信概率水准的破坏性强震作用,针对小湾高拱坝进行了考虑坝体材料非线性的拱坝地震反应分析。在分析模型中,同时考虑了无约束域地震能量辐射效应和近域地基材料非均匀性的影响。为了实现非线性条件下的静、动力组合分析,利用显有限元结合修正的黏弹性人工边界的开放系统时域静、动力统一分析方法进行了求解,对在自重作用下的初始静力解计算采用了动力松弛技术。

  • 标签: 混凝土拱坝 坝体材料非线性 能量辐射效应 地震反应
  • 简介:通过采用平面波和远场散射波混合透射的应力人工边界条件,得到了地震波斜入射的解析方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地震波斜入射条件下,土体与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时域计算分析模型。以实际建设的南京地铁某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了地震波斜入射条件下地下结构时域地震反应的计算和分析。初步结果表明:在地震波斜入射的情况下,地下结构的动力反应与地震波垂直入射时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 标签: 地下结构 时域地震反应 斜入射 人工边界
  • 简介:基于半主动控制理论,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间隙粘滞阻尼。通过改变阻尼缸体内径形成合理的阻尼通道间隙,使阻尼系数具有随位移改变而变化的特性。在幂律流体本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粘滞阻尼的阻尼力计算模型。理论计算表明:新型间隙阻尼的减振性能显著优于常规间隙阻尼

  • 标签: 变间隙 粘滞阻尼器 阻尼系数 阻尼力
  • 简介:采用金属耗能进行结构抗震加固是一种较经济、简单、又可靠的耗能减震加固方法。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金属耗能的构造、原理与性能及其在建筑、桥梁抗震加固工程中应用的概况,给出了典型工程实例,并提出了金属耗能在加固工程应用中应解决的一些问题。

  • 标签: 金属耗能器 滞回性能 抗震加固
  • 简介: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水平成层土层地震反应的一维有限元算法。并从理论上对它的分析步骤以及与一维波动方法相比的优越性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数值算例计算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良好的工程实用性。

  • 标签: 水平成层 土层 地震反应 一维有限元
  • 简介:本文介绍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TECDOC-1347推荐使用的适用于不同地震烈度、不同场地类型的设计地震反应谱。通过与RG1.60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的设计反应谱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TECDOC-1347推荐的研究堆设计反应谱的特点。

  • 标签: 研究堆 设计地震反应谱 对比分析 地震动输入
  • 简介:为研究核电站结构.设备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针对某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反应堆进行结构与设备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通过对考虑与不考虑结构.设备相互作用的模型进行对比,开展模态分析、设计基准地震动下和超设计基准地震动下的动力特性分析以及楼层反应谱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剪力墙主体结构与设备的相互作用后,结构的地震反应减小,层间剪力最大减小60%,水平向楼层反应谱峰值减小为不考虑相互作用时的40%,提高了结构与设备的安全性,并为设备抗震设计提供依据。但竖向楼层反应谱在结构竖向周期附近有放大作用,建议在设备抗震设计时予以注意。

  • 标签: 核电站 结构-设备相互作用 动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