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共和地震发震构造是人们普遍关注重要问题。通过对共和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和地表断裂形变特征对比,确定共和地震发震断裂为柴北缘断裂带,并对该断裂带形成和发震、深部地球物理场特征做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 标签: 发震演化及活动特征 共和地震 柴北缘断裂带
  • 简介:本文采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联合钻孔探测、浅层地震勘探、^14C测年和ESR测年等技术方法,对广断裂飞来岭一象岗山段最新活动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广断裂飞来岭一象岗山段最新一次活动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以来,该段基本上处于比较稳定状态。

  • 标签: 广从断裂带 断裂活动性 广州市区
  • 简介:通过对洞庭湖区自然地理环境中湖区变迁、地貌反差特征、第四系沉积厚度、地貌发育过程、地质环境改变与地震活动关系进行了讨论。湖区东岸岳阳一带虽具有湖区变迁,但地貌反差不显著,历史和近代地震活动显示,未来地震活动存在相对减弱趋势。湖区西侧澧县至常德一线具有湖区变迁、地貌反差大与地貌发育等特征,地震会相对活跃,无论是历史地震,还是近代地震活动水平都相对较高。为了防止中强地震突然袭击,必须加强对该区地震活动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 标签: 地貌特征 地质环境 地震活动性 洞庭湖
  • 简介: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发生该地震甘孜-玉树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边界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运动强烈。震中所处甘孜-玉树断裂中段,震前历史地震活动与东南段相比较弱。本文利用玉树地震基本参数资料和地震破裂反演结果,综合历史地震法和地震矩率法估算出了玉树地震复发周期约为200年。

  • 标签: 玉树地震 构造环境 复发周期 甘孜-玉树断裂带
  • 简介:本文以长江中游地震带为研究区域,该区地震活动比较弱,发震构造不清晰,但人口、经济分布集中,中小地震往往会造成强烈社会影响。自有记载以来,共记录到122次Ms≥4.7级地震,最大地震为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在这样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依据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进行潜源划分方法会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为了更合理地评价其危险性,本文试图先在研究区内划分活动水平相当等b值区域,然后利用空间光滑法计算各区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分布。结果显示,各分区内年平均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年发生率分布图与现代和历史地震震中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为潜源区划分提供了一种量化空间参考数据。

  • 标签: 弱震区 地震活动性参数 空间光滑方法 完整性评价
  • 简介:利用MODIS卫星遥感资料亮温异常变化信息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虽然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根据该资料在台湾地区几次中强地震前异常信息分析认为,其亮温异常信息可作为台湾地区中强地震前一种较可靠、有效短临预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构造块体在破裂或错动前,因地壳岩石受挤压时应力应变增强而引起了震源区及其周边区域异常增温现象。

  • 标签: MODIS卫星 遥感资料 亮温异常 地震预测
  • 简介:利用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上跨断层流动形变资料,计算了断层活动累积量,定量研究了断层在不同时间段内活动特征,然后采用断层活动总体状态参量R(t)值对断层总体活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结果表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在观测期内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兼具逆冲活动;断层总体活动状态参量R(t)显示,断层整体活动不稳定性与强震有关,断层活动不稳定时,地震活动也较强烈.

  • 标签: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 跨断层测量 断层活动性 R(t)值 地震活动 R(t)
  • 简介: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地震台网分布稀疏,基于ETM数据,对措勤地区活动断层构造进行了解泽,并建立了活动断层构造框架。通过分析活动断层与地震活动关系,指出措勤地区活动断层活动性对青藏高原地震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措勤 ETM 活动断层
  • 简介:针对龙岩地区断裂规模、新构造运动特点,分析了近年来该地区数次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并对该地区震群活动可能所具有的"地震窗"效能进行了讨论,为研究出一个有效判断该地区地震活动规模方法进行了探索。

  • 标签: 地震活动特征 震群活动 龙岩地区
  • 简介:本文探讨了西南地区“川滇菱块”东部边界强震活动情况。研究表明,“川滇菱块”东部边界强震活动在西南地区最为强烈。它集中了川滇地区全部7.6级以上地震,历史强震活动有较明显活跃期和平静期,且呈现某种自然节律,7级地震显示较好南北迁移规律,强震时间分布遵从幂函数特征。

  • 标签: “川滇菱块”东部边界 强震活动 地震预报
  • 简介:20世纪90年代起,研究人员就开始探索活动断层探察数据制作、存储与管理。迄今为止,已经获得了大量活动断层探察数据,建成了一套系统数据组织体系,为减轻地震灾害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活动断层数据库信息扩充,初期设计部分属性信息编码已不适用。为了形成适应当前工作属性信息编码体系,本文以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体系为基础,对数据库属性值代码进行信息分类和编码优化。文章将数据库属性值代码分为字符型单一含义值、数值型单一含义值及复合含义值,分别进行编码规则设计,最终优化了数据库属性信息编码体系,提高了建库到数据应用数据录入、检测、制图自动化、数据分析等环节效率。

  • 标签: 活动断层 数据库 信息分类 信息编码 探察数据 优化
  • 简介:对于快速发生沉积和侵蚀地区,断裂附近古地震遗迹会很快被掩埋.获取这些地区断裂位置、上断点埋深和标志层断距等方面的数据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探测这些被埋藏古地震遗迹.以北京平原区正断性质新夏垫断裂和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逆冲性质六盘山东麓断裂为实验区.通过探测发现,对于断裂两侧地表覆盖层主要为粉土或粉质粘土新夏垫断裂,地质雷达可精确定位断裂通过位置,指示上断点埋深,但无法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对于在T1基座阶地上通过六盘山东麓断裂,地质雷达不但可以精确定位断裂位置,而且可以在地质雷达剖面上识别出各套地层,进而求得断裂两侧基座断距.

  • 标签: 地质雷达 活动断裂 新夏垫断裂 六盘山东麓断裂 探槽选址 断距
  • 简介:以地震破裂理论和大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增强事实为依据,选取地震频次和应变量两个统计参数,对新疆境内天山北缘、南缘地震带和西昆仑地震带共75平方度区域进行时空扫描。根据两个参数与其前3年均值之比大小组合,确定小震活动增强区,并分析其与目标地震对应关系,提出地震预报判据。通过R值评分检验,说明小震活动增强图象方法具有较好中期地震预报效能。

  • 标签: 新疆 时空扫描 小震活动增强图象 预报效能评价
  • 简介:着重介绍了高台地震台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大震速报工作经验和方法,以期与同行交流,共同做好大震速报工作.

  • 标签: 高台 大震速报 经验
  • 简介:本文在对多次地震震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基础上,对其中符合现代隔震原理或思想震而不倒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划归为5类:(1)柱基“铰结”隔震消能:(2)结构底部柔性防潮层或薄弱层滑移隔震;(3)殿基、墙基或塔基滑移隔震消能;(4)柔性地基隔震消能:(5)采用长周期柔性结构。针对每一类情况分别进行了剖析,并列举了一系列震害实例。最后对现代隔震技术发展中所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 标签: 隔震 地震震害 低造价房屋隔震
  • 简介:197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历了上世纪末以来明显第Ⅴ活跃幕(或轮回)平静和活跃时段,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这两个时段地震活动在时空强上差异性,定量提取其活动演化过程参量,为该区未来地震活动期判定提供相对定量参考依据。

  • 标签: 地震活动性 平静时段 活跃时段 定量
  • 简介:渤海地区是我国东部地震较活跃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现今小震活动也较活跃。本文总结了地震活动空间、时间和强度特征,为本地区地震灾害防御、减灾等方面提供依据。

  • 标签: 构造断裂带 地震活动 特征 渤海
  • 简介:本文通过对大渡河流域强震和弱震活动特征研究发现,大渡河流域强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对梯级水电站影响显著。大渡河流域内强震大部分以丛集方式发生,其地震丛集强度、频度和时间间隔都比较高,而且强震丛集密集发生地方与大渡河梯级水电站距离较近,因此,在大渡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地震安全综合防御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强震丛集发生特征。

  • 标签: 流域 地震活动性 梯级大坝系统 强震丛集事件
  • 简介:本文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划分入手,分析各期地震活动图象特征,寻求本区地震发生时空规律,探讨本区地震活动与印度板块运动内在联系,从而对今后本区地震活动大形势进行了预测。

  • 标签: 印度板块 主体活动区 地震迁移 启动 地震幕
  • 简介:本文针对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域,对该区地震活动性作初步分析、探索,以期在该区中长期地震预报方面发挥有益作用。

  • 标签: 发震构造 地震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