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不仅在国际领域对国家之间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构成威胁,也是国家内部治理的新课题,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本研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重新审视气候变化对边疆的影响。研究梳理了自然科学和考古的研究成果,发现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变动不绝于耳。边疆不仅仅是中国的生态屏障所在,由于地理地貌的构成特点,也是最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的区域。未来气候持续变化的情况下,边疆地区在水安全、粮食和国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海岸线安全和重大工程安全方面都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些都将成为边疆治理的新内容。文章认为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除了在工业化发达地区继续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减少资源消耗以外,在广大的边疆地区的生产活动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走生态发展之路。同时,建立边疆适应气候变化的长期机制是边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成为当今边疆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候安全 边疆治理 气候适应
  • 简介:<正>本文所述运河杭州,是指以今浙江桐乡县崇福镇和德清县城关镇以南、主要流经今杭州市辖境内的运河河段。在德胜桥以南,运河贯穿杭州市主要城区,与钱塘江通,故称杭城;德胜桥以北,称杭城北段。

  • 标签: 运河 杭州市 钱塘江 杭州段 德清县 道变
  • 简介:研究长江江流的清浊变化是了解历史时期长江含沙量情况的一个较好视角。根据现存历史文献资料,本文认为,历史时期长江干流出现过九次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清浊变化,汉水、湘江、赣江、嘉陵江、乌江、岷江等主要支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清浊变迁,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迁可能是造成清浊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历史时期 长江 清浊变化
  • 简介:青海,一个令人着迷和向往的地方。那雄奇的高原自然景观,神秘的高原宗教人文,多彩的高原民俗风情,生发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大美青海,共同构成了唯美的诱惑。秋日的高原微风凉爽,秋日的青海情意暖暖。秋天的青海,虽不似夏天般绚烂,但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里,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 标签: 青海 闲暇 自然景观 民俗风情 高原
  • 简介:本文首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选取岸线前沿水深、岸线稳定性、岸前航道水域宽度和后方陆域场地宽度4项指标对安徽巢湖沿江岸线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安徽长江巢湖一、二级岸线比例高,适合建港和发展工业、仓储的岸线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其次在GIS平台上摸清了岸线资源的利用情况,确定了各级岸线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功能划分。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巢湖沿江港口建设的总体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最后给出了长江巢湖岸线开发与港口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标签: 岸线资源 评价 港口发展 巢湖
  • 简介:芦苇群落的变化是江南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汉唐时期的水环境丰富,沼泽地甚多,芦苇群落分布广大。秋天的江南,大量的鸟类伴随芦花飞扬。到宋代,开发加强,沼泽地减少。在吴江长桥一带,出现了大量的淤浅,淤浅初期,芦苇丛生,后期则成为稻田。宋代的江南有丰富的芦苇、林地与飞鸟,环境优美。到明代,随着农业集约化进一步加强,太多的芦苇地消失,湖滩地不断发生着从芦苇转化成稻田的现象。在河道区域,淤积形成的洲渚之上有芦苇发生。芦苇群落对江南环境史上的景观构造,物种平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 标签: 芦苇 江南 环境史
  • 简介:明清时期,通州是大运河北端的漕运枢纽,漕运物资悉经通州码头转运至北京。由于通州一带土质松软,水道迁徙频繁,对漕运码头影响巨大。在自然水道自身变化和人力整治的叠加作用下,通州运河水系格局屡有变迁,位于通州附近的运河码头分布和功能也随着水系格局改变而迁移和调整。本文从分析明清时期通州运河水系格局变迁入手,梳理通州码头兴衰起伏和迁移分布过程,以阐述河道变迁与通州漕运码头之间的依存关系。通州码头变迁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

  • 标签: 明清 通州 水系变化 码头 迁移
  • 简介: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为当前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而清代(1644-1911年)是研究开展最为系统、成果最为丰硕的历史时段。本文从农业生产、经济、人口、社会动乱等4个主要方面梳理了清代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研究进展,兼及同期重大气候事件和历史事件案例,总结了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定量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时空尺度多元化、深入气候影响的过程机理层面),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1)完善气候变化影响链条;(2)加强区域综合研究;(3)推动跨学科集成研究。

  • 标签: 清代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研究进展 展望
  • 简介:近年武汉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治理的空间特征与城市开发建设时序密切关联,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但随着武汉湖泊时代性转变,尤其是中心城区湖泊园林化比例提升,环湖开发力度空前,城外湖相继转变为城中湖,郊区湖泊工程化景区化增多,今后武汉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治理必将出现不同空间策略。中心城区公众参与虽仍居主导地位,但参与重心将在共治共享,从"护岸"转向"护水"和"利生"、"利民";新城公众参与湖泊共建共治将成为热点,力避中心城区湖泊老路,"护岸"与"护水"是当务之急;远城区则重在唤起本区公众参与意识,以点带面。

  • 标签: 武汉 湖泊治理 公众参与 城市化 新城 湖泊眼
  • 简介: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以经济为主题、以和平合作为主调。相应的地缘关系理论也应作如下调整:从“争夺霸权”向“寻求合作”的目标转换、从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的主题转换、从地理位置向科技人才的解释因子转换、从欧洲中心论向全球一体化的空间转换

  • 标签: 国际关系 地缘关系理论 地缘政治 地缘经济
  • 简介:本文利用1799~1999年的汾河、永定河径流量序列以及PDO序列,采用交叉小波分析法,初步分析了PDO与晋北地区径流量丰枯变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DO对晋北径流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多年尺度上,晋北地区径流量与PDO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即在PDO暖相位时,径流量减少;反之,PDO冷相位时,径流量增大,而且在研究时段内这种反相关关系占主导地位。PDO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强度和位置。从而对晋北地区径流量产生影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温度也通过蒸发量对径流量产生影响。

  • 标签: PDO径流量 波谱分析 晋北
  • 简介:义孚在《人文主义地理学》发表之前的作品来看,他对于人的环境经验研究有如下基本观点:1反对生硬的量化记录,推崇基于丰富的感知觉的直接描述式地理学论文写作;2反对用偏狭的意象与心智地图来阐释人类的环境认知,推崇能够将环境认知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基模";3反对孤立地认识和使用"环境"概念,推崇富有人文精神且能够将环境概念容纳于其中的"世界"概念。对义孚而言,现象学主要是一种哲学立场,而不是需要从形式上去模仿、从术语上去标示甚至被某些"定论"所绑缚的一种操作指南,因此,与其说他的作品中运用了某种严格的"现象学方法",不如说他的工作体现出一种方法论层面的"现象学态度"。

  • 标签: 段义孚 环境经验 现象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
  • 简介:本文分阶段论述了明清山东省种植业的发展与分布特征,并考证了清末山东棉花亩产、总产及其商品率。基本结论如下:一、在政府扶持下,明初期棉花引种山东省并得以迅速推广;分布上的广泛均衡性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体现。二、明中叶以后,山东省棉花种植在北方率先走向专业商品化,逐渐形成了鲁西北与鲁西南两大商品棉产区;后来由于供销地理的变化,鲁西南产区衰落下去,而鲁北平原却发展成为重要的棉产区。三、清末山东引种推广了美国长绒棉,全省植棉260万亩,平均亩产籽棉65斤,总产籽棉169万斤,其中长距离贩售率为40%。

  • 标签: 明清时代 山东省 商品棉产区
  • 简介:对滑县至浚县卫河段运河遗产的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此段运河遗产具有复合性、区域尺度线性、在用性三个特点,且兼有遗产运河、文化线路以及文化景观三个属性。卫河段运河遗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原生态性、遗产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显著的生态价值及潜在的休闲价值。

  • 标签: 河南省 运河遗产 卫河 滑县至浚县段 遗产特性
  • 简介:LEICAM50/F2.0DR镜头设计小巧轻便,做工精细,用料十足,并特别使用了镧系玻璃,集高清晰度和低反差于一身,并且有极优美的焦外成像。其光圈设计在镜头的前端,档位明细,对焦柔滑如丝,操作感十分细腻,是一件十足的高档艺术品。

  • 标签: 小巧轻便 看世界 徕卡 解像力 镧系 无对
  • 简介:南水北调工程沿途穿越楚文化区、齐鲁文化区、燕赵文化区等中国古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文物保护工作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北京全长约80公里,穿过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长沟镇、韩村河镇、周口店镇、城关镇、青龙湖镇和丰台王佐乡等。输水管线之下分布有大量的古代文化遗存在国家发改委、国调办和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房山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的指导配合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调考古工作队经过10个月的发掘,完成南水北调

  • 标签: 南水北调中线 房山区 清代墓葬 发掘 一期工程 遗址
  • 简介:多民族聚居区是我国多民族景观构成的一个缩影,具有学科研究的典型性。“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建筑特质,在该地区有着突出的代表性。在分析了我国多民族聚居区乡土民居共性、差异性的具体特征及之间相互关系,指出这是研究多民族聚居区乡土民居的基本前提,文章最后对地区特质传承策略建议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从宏观聚居尺度和多元共生的高度,更能够清晰认知多民族聚居区人、环境与建筑的互动关系,并且认为挖掘乡土民居地区特质和研究探讨传承发展路径,将有助于推动多民族聚居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民族地区 聚落景观 乡土民居 地区特质
  • 简介: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法度量了2002—2012年中国及不同类型省份中旅行社业(狭义旅游业)的国内完全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就业系数,旨在分析旅行社业对经济带动效应的时间变化和地域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间内旅行社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持稳定,但最终需求对国内增加值的诱发程度有所降低,行业自身投入产出率的下降和国际旅游比例的提高成为主要原因;旅行社业最终需求对基本旅游消费的诱发作用下降,对非基本旅游消费的诱发作用上升,旅游消费结构正在优化;旅行社业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的差异与地区旅游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其对景区相对丰富的东部省份的经济增加值带动作用较大,对景区相对丰富的中西部省份的就业带动作用较大。

  • 标签: 旅行社业 经济增长 带动效应 投入产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