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在纳入空间效应前提下,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形成机理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我国28个省域相关数据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现代服务业集聚在省域之间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正的空间溢出效应。技术差异在时间维度上对现代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显著,在空间维度上并不显著;交易费用与现代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知识溢出、规模经济、政府行为对现代服务业集聚促进作用显著。

  • 标签: 现代服务业集聚 形成机理 空间面板计量
  • 简介: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东北地区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最突出、最奇特的地区.本文简要回顾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二元城乡结构,然后从经济结构、居民收入与消费、城乡规模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城乡结构的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最后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发展战略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

  • 标签: 东北地区 城乡结构 演化机理 统筹发展
  • 简介:旅游产业集聚有助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空间结构。论文在界定会展旅游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揭示了广州市会展旅游产业集聚过程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广交会推进广州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广州会展旅游产业集聚过程经历集聚核形成阶段、点轴集聚阶段和网络集聚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产业集聚主要因素存在显著不同。政府行为推动会展旅游产业集聚雏形形成,激增旅游需求、集聚规模经济、外部经济以及降低交易费用等因素促进产业集聚逐渐向点轴集聚发展。在网络集聚阶段,集聚不规模效应以及琶洲展馆的全面启用造成旅游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会展旅游产业集聚是以展馆为核心集聚,展馆在城市中空间布局的变化将导致该类集聚空间迁移。

  • 标签: 会展旅游产业集聚 演化过程 形成机理 广州
  • 简介:城市模型模拟是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地学计算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的最重要领域,国外以M.Batty为代表的规划与地理学家们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用成果.本文借鉴这些学者的研究思路,从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的视角,利用疾病感染、传播机理的模拟方法,研究城市空间扩展、演化动力学过程的模型模拟问题;为模拟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与特征,研究了基本模型的不同变换形式;讨论了基于细胞自动机模型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型的计算结构,依据模拟结果,探讨了以城市形态扩展特征为指标进行城市分类的可行性,尝试对城市地理学的模型模拟方法作一拓展.

  • 标签: 城市空间扩散增长 疾病感染传播模型 土地开发模拟 地学计算
  • 简介:旅游虚拟社区能够满足参与者的多种需求,由其促生的自助式组团旅游也成为常见的旅游现象。本文研究表明,旅游虚拟社区能够提供给参与者显著的功能收益和心理收益,影响这些主观收益产生的因素包括虚拟空间中的人际关系、信息内容和社区平台自身的属性。参与者对旅游虚拟社区的价值感知会导致其出现持续参与和结伴旅游等后续行为。因此社区建设需要从信息提供、环境塑造和规则设计等入手,强化参与者的感知有用性和凝聚力,进而产生忠诚行为,同时旅游企业也应积极介入到旅游虚拟社区中并加以创新使用。

  • 标签: 旅游虚拟社区 感知收益 行为倾向
  • 简介: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RI,通过GIS-ESDA空间分析框架,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差函数等测度模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地区在空间聚集分布,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乡村性热点区空间结构主要以徐州-宿迁-淮安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向盐城集聚,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演变特征;县域尺度乡村性空间格局的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的机理越来越显著;东北一西南方向乡村性空间差异较小,东南-西北方向乡村性的异质性则十分明显,空间差异较大。

  • 标签: 乡村性 空间格局演变 空间变差函数 县域尺度 江苏省
  • 简介:本文选取武夷山茶文化为研究样本,借助质性访谈对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认知。结果表明:旅游地文化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资本因素。本文根据影响因子的量化研究,把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影响机理概括为:文化内驱力、社会推动力、市场调控力和资本外驱力合力驱动的结果。

  • 标签: 旅游地 文化变迁 影响机理
  • 简介:本文运用模型分析的手段探讨了旅游体验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通过对旅游期望的定义以及特点的分析,作者提出了旅游体验过程中满足获得的渠道和影响机制,进而指出了这种理论探讨对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旅游期望 旅游体验 模型分析
  • 简介:本文从旅游者的角度来探讨旅游价值的内在逻辑。基于价值的“效用论”定义,本文认为,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应作为旅游价值的客体,旅游者自身、社会、自然则构成旅游价值的主体,因此旅游价值是由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所构成。本文给出了旅游价值净值模型,并就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与理论价值进行阐释。

  • 标签: 旅游者 旅游价值 旅游价值模型
  • 简介:本文选取中国入境旅游12个主要客源市场的季度数据,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分别从国家与城市层面研究中国大陆入境旅游需求长期与短期弹性,分析在各8个客源市场上入境旅游需求对影响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得出以下结论。(1)各客源市场游客对旅游价格的敏感程度不同。不管是长期均衡趋势还是短期动态变化,国家层面上大多数客源国对中国大陆旅游价格较为敏感;城市层面上大多数客源国游客对北京、上海的旅游价格比较敏感,而对广州的旅游价格敏感性较低。(2)不同客源市场游客对中国大陆旅游需求的变动对于其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各不同。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加拿大、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的游客对中国大陆的旅游需求富有收入弹性,但澳大利亚游客对收入弹性呈负敏感;从城市层面上说,部分欧美客源国的游客对北京、上海、广州的旅游需求富有收入弹性,而部分亚洲客源国的游客对北京、上海、广州收入弹性呈负敏感。(3)相对于价格弹性以及收入弹性,替代价格弹性的效应较复杂。在国家层面上,大多数客源市场游客对长期替代价格比较敏感,有的客源市场呈现替代效应,有的呈现互补效应;从城市层面上来看,大多数客源市场对替代价格的变化不敏感。本文的研究可为中国入境游市场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入境旅游 需求弹性 误差修正模型
  • 简介:<正>一、数学模型的定义数学模型是指依据历史资料,经过数学处理而得到反映现象定量关系和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或具体算法。它可用来定量地揭示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借助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预见性、科学性和分析精确性。二、应用数学模型于酒店经营管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标签: 数学模型 企业经营管理 客房出租率 酒店 历史资料 平均房价
  • 简介:顾客价值被认为是竞争优势的新来源,目前旅游领域游客感知价值研究多将感知价值的各维度置于同一层次,这样不利于对游客感知价值概念的深刻理解,也不利于旅游业界从操作层面上提升游客感知价值。本研究基于“途径一目的”理论,使用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目的地属性层的价值维度与结果层价值维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者对目的地属性层的价值感知显著影响对结果层的价值感知,其中,景观/环境和成本属性是影响中国旅游者体验结果的主导性因素。

  • 标签: 旅游目的地 游客感知价值 层次关系
  • 简介: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2000年~2015年的旅游业及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和面板计量回归方法,分析了区域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率时空演化格局,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浙江省及11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总体呈现递进上升趋势,而经济增长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差异。浙江省的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率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呈现近似“N”型曲线变化过程:当旅游业依赖达到一定程度时,旅游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突出,不利于经济增长;而当旅游业进一步提升,趋向高级化、迈过发展瓶颈,则可成为促使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推力。旅游业发展通过制造业发展、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入等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但是旅游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没有直接的影响,而科技创新则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未来,可通过加大旅游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才投入等手段,优化和提升旅游产业水平,并注重区域差异化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

  • 标签: 旅游业发展 经济增长 时空格局 影响机理 浙江省
  • 简介:本文分析了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用于拟合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的内部数理逻辑,并通过收集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重要旅游城市、著名旅游景区近30年的入境旅游人数统计资料,比较了上述两种数学模型对于拟合中国不同尺度旅游地演化过程的适用性,最后辨证地说明了旅游地生命周期假说的学术价值。

  • 标签: 旅游地生命周期 LOGISTIC模型 Gompertz模型 回归分析
  • 简介:区域内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研究是一个前沿课题,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成为许多重大课题的关注目标。信息化条件下的区域研究要求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这三个维度描述人地关系的相互变化。本文讨论了小区域数据描述要求的载体数据,从载体数据的意义、空间尺度、稳定性要求、可能性要求等方面讨论了运用载体数据的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区域描述的专题数据有许多来源,需要一定的架构方法整合,因此相关的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定义,以及数据在时间变化上的定义成了架构数据的重要问题。

  • 标签: 区域研究 人地关系 数据架构 载体数据
  • 简介:自我一致性描述了产品象征价值表征对消费决策和行为的影响,是旅游目的地进行“非功用性定位”的重要理论基础.以自我一致性作为旅游目的地忠诚形成机理的逻辑起点,引入功能一致性作为中介变量,游客涉入和旅游经验作为调节变量,构建概念模型.使用问卷工具在韶山获得基础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分析得到结果:第一,自我一致性对功能一致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自我一致性通过功能一致性对旅游目的地忠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自我一致性未能对旅游目的地忠诚产生直接效应;第四,旅游经验和游客涉入的调节效应未得到证实.实证结果提示营销管理者除关注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属性之外,还应高度重视象征性形象(如品牌个性)的塑造和传播.

  • 标签: 自我一致性 功能一致性 游客涉入 旅游经验 旅游目的地忠诚
  • 简介:饭店是由各种资源构成的企业组织,饭店资源是与饭店竞争力密切相关的要素。论文在对饭店资源的内涵和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VRIO框架的4个基本问题,构建了饭店资源三维度评价模型。根据该模型,论文对饭店资源的价值性、稀有性和可模仿性分别提出了评价方法,并确定了饭店资源优化的条件。

  • 标签: 饭店资源 VRIO框架 价值性 稀有性 可模仿性
  • 简介:推动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成长是当前旅游领域的重大国家战略之一。在已有的文献中,研究者普遍认为签证制度便利化是促进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成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多数研究者只是笼统地论证了签证制度对中国入境旅游具有正向影响,而忽略了签证制度的不同细分类型分别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的净效应。首先,本文剖析了中国签证制度的演变历程及各个阶段的典型签证制度的变革及其影响。其次,构建了引力模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以美国、俄罗斯等28个中国主要入境客源国(地区)2000年~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港澳台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持有者免签制度对中国入境游客流的效应显著小于APEC商务旅行卡持有者免签制度;APEC商务旅行卡持有者免签制度对中国入境游客流的效应显著小于在中国境内停留时间不超过30日的普通签证制度。最后,提出了扩大APEC商务旅行卡持有者免签的适应人群等建议。

  • 标签: 入境游客流 签证制度 引力模型 多元回归分析法
  • 简介: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基于休闲旅游产业内涵的分析,使用改进TOPSIS模型定量测算2000—2014年共15年的合肥市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判定成长型城市旅游地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作用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1)成长型旅游地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具有持续优化的特征,耦合指数日渐逼近理想最优值,递增幅度有增加趋势;(2)合肥市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耦合过程可划分为差异发展阶段(2005年之前)、低位互动阶段(2006—2010年)、高位耦合阶段(2011—2014年),各阶段特点不同;(2)不同阶段各个因素的作用角色和大小不同,政府主导力、市场需求拉力、产品吸引力、旅游竞争力、外部环境产生的力量是推动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演化的主要动力,休闲旅游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是城市产业对外部多种环境因素变化的空间响应所引起的适应性演化。应把握这一发展规律,以保证休闲旅游和城市发展的持续优化。

  • 标签: 休闲旅游 城市发展 耦合特征 作用机理 肥市
  • 简介:近年来国内关于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由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抽象性,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和影响因素重要程度的理解不同,关于其评价原则及具体标准难以形成一致观点。本文在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依据VRIO模型,构建了一套新的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有效突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创新性和稀缺性等评价时的特性;突出了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确了众多影响要素的层次关系和作用结构;强化了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以试图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 标签: 区域 文化产业 竞争力 评价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