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势。国外区域经济学者将复杂网络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逐渐开拓出区域经济网络研究这个新领域,形成了解释区域经济现象和揭示区域经济规律的网络分析路径。目前,国外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区域经济中的各类网络进行规范的定义和描述,研究这些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揭示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网络效应,分析知识、技术等要素在网络中的流动和扩散。

  • 标签: 区域经济 网络效应 复杂网络
  • 简介: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呈显出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度化、机制市场化和战略空间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现行区域发展战略存在若干不足,有追求政策优惠忽视制度创新的倾向,区域发展战略之间缺乏宏观整体性衔接,阻碍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远未取得突破,区域发展战略仍过于强调效率目标,对不发达地区关注不足。因而,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不应追求数量,要注重是否真正有利于实现区域的改革创新;亟需制定一个全局性区域连接发展规划,或者以整合发展的理念对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统筹管理;中央应制定和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区际自由公平贸易;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地区选择应更注重公平目标。

  • 标签: 区域发展战略 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 协调发展
  • 简介:深入玩摄影的人,尤其是大画幅胶片摄影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安塞尔·亚当斯(AnselAdams,1902—1984)。这位原籍新英格兰的摄影界大师,71902年2月20日生于美国旧金山。在他14岁时与父母同游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并用父母赠给他的一台柯达布朗尼箱形相机拍出了第一张照片后,从此便陷入了“摄影的泥淖”。

  • 标签: 亚当斯 塞尔 曝光 摄影界 新英格兰 国家公园
  • 简介:在分析区域空间体系发展变化与轨道交通导向作用的基础上,研究重点关注两者的关联性要素:城市多样性、土地开发密度与混合度、分区规划与城市更新、交通规划体制。通过对轨道交通建设如何影响区域内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城市用地布局如何影响交通方式、交通需求进行深入的阐述,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的协调机制、土地与交通资源的整合)来审视城市发展的政策选择。

  • 标签: 区域空间 城市规划 轨道交通 导向型
  • 简介:从产业转移概念出发,对产业区域转移实证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不同区域尺度研究结果进行梳理。认为根据已有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中国产业转移发生情况的基本结论:①中国在整体上以及东中西部和四大板块之间只有较少的相对产业转移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②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转移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中西部转入东部,资源依赖型产业从东部转入中西部。③东部地带各省份之间的产业转移相对规模较大。④东部地带各省份内部的产业转移相对规模更大。⑤不同区域尺度上产业转移实证研究结果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对国内产业转移实践引发的梯度理论、产业转移滞缓原因、政府参与产业转移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一些方向。

  • 标签: 产业转移 实证研究 综述
  • 简介:本文以文献中的两则史料为例,对唐与后突厥、契丹之间的交叉区河北诸州百姓在双方发生争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与政治立场的选择进行了阐释,旨在揭示他们秉持的态度、立场与其背后隐藏的政治、社会、文化诸要素之关联。本文写作的另一目标是企图避免采用表象之上的简单而浮面的成因去解释历史自身,力求看到文字记述背后隐藏的各种讯息及其暗码。河北(尤其所谓“边疆地区”的)百姓模棱两可的政治立场是他们对两个对峙政治体加诸他们头上的强制性约束而做出的自我保护性回应,这类行为在历史上并非个别而具有普遍性,当然这种“普遍性”是有前提设置的。

  • 标签: 交叉区 河北诸州 民众心态 忠诚度
  • 简介:本文以广东省陆路交通网络为对象,综合利用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广东省区域可达性进行测算和空间特征分析,并进一步实现广东省省域的等级分区。结果表明,广东区域日可达性和时间可达性呈现出同心圆分布特征,并具有明显交通网络指向性;但在空间、交通网络结构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潜力可达性表现出多中心圈层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揭示了广东省区域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分异规律,探讨了地理区位和城市发展在可达性空间分异中作用,从而为广东产业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化利用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可达性 潜力模型 等级分区 空间分异
  • 简介:从现代人本主义思维出发,以城市社会地理学原理,即从社会空间结构与社区规划角度,探讨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的质量构成,体现在城市要满足各阶层居民(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上。而城市(社会)生活的空间结构的健全与否取决于生活空间行为的社区体系与场所体系的空间构成上。主要体现在居民以居住为主的生活行为对立的居舍类型的可获性上。由此,不同阶层居舍类型体系是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区域基础,其空间分布类型的可获性决定对应阶层人群能否获得以居舍为主的生活空间。本文首次从居民选择居住地行为规律以及形成的城市居舍类型空间结构演化的理念下论及城市社会区域空间体系公正配置与空间控制原理。

  • 标签: 社区体系 公正配置 可获 双焦点椭 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