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正>在私有制时代,缔结婚姻的双方家族,必须门当户对。统治阶级通婚的主要目的,是生育继承财产、爵位的儿子,巩固、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婚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政治性婚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表现形式就是门第几乎被当作通婚的先决条件。

  • 标签: 门第婚姻 隋唐时期 世家大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 表现形式 山东士族
  • 简介:<正>从近代以来的民族学资料推测,原始时期的人生礼俗应当是相当繁富、相当庄重的。由于时代遥远和资料的匮乏,所以人们对于原始社会的各种状况所知甚少,对于那个时期的人生礼俗更缺乏了解,只能够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中略知一二。今对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敬请专家指正。一拔牙之俗、颅骨改形之俗以及儋耳之俗,在原始时期的人生礼俗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们多为某种信仰的表现方式,并且构成某一地区或某些氏族部落的的十分特异的习俗。上古有些地区之民,大约在14岁左右有将某些牙齿拔除的习俗。这种习俗的意义可能在于表示拔牙者已经长大成人。拔牙之俗在考古资料里,多见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岭文化、良渚文化和昙石山文化,台湾屏东、恒春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有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所发现的拔牙者的年龄一般在15—20岁之间的性成熟期,也有晚到25岁左右的。大汶口文化后期拔牙习俗衰退,拔牙年龄增大,有的遗址拔牙者的年龄提高到30—35岁。属于大汶口文化末期的三里河遗,在30例可检的标本中,只发现3例。尽管如此,还应当说拔牙习俗延续的时间在大汶口文化中还是很长的至少在1000多年以上。在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中,拔牙是一种普遍可见的习俗。

  • 标签: 人生礼俗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墓葬 大汶口文化 瓮棺葬 习俗
  • 简介:众所周知,由于清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玉器,乾隆时期玉器工艺水平非常高超,宫廷玉器造型规矩,琢磨精细,被誉为“乾隆工”,受其影响。民间制玉业也相当发达,尤其是苏州的专诸巷,可谓民间玉业的中心。因此,在鉴定传世玉器时,除了镌刻“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等款识者,对一些玉器、做工俱佳的玉器,一般也多定为清乾隆或清中期。

  • 标签: 清朝 乾隆时期 “玉厄”现象 工艺水平 纠正措施
  • 简介:铜桶是岭南地区极富地方特色的青铜容器,大约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最早出现于云南,然后南传入越南北部,东传入广西和广东,以西汉前期南越国时期在西江流域,即南越国当时所控制的范围内为限,在此范围之外尚未发现。是岭南地区土著文化中最著代表性的典型的器物。

  • 标签: 越国 器物 西汉前期 战国晚期 西汉时期 岭南地区
  • 简介:<正>镇江古城连冈三面,一水横陈,素享盛名。但有关镇江古城的历史记载多有舛漏,考古学材料也比较缺乏,故其面目不清。尤其是六朝时期的情况,因处草创阶段且历时久远,显得更加模糊,虽有东吴“铁瓮城”,东晋“晋陵罗城”等说法,真实情况如何,尚需考证.笔者不揣浅陋,草成下文,敬请方家识者指正。一、三国时期的京城镇江历史上最早的城池,一般认为是公开208年孙权所筑的铁瓮城,所依据的材料通常

  • 标签: 镇江 京口 京城 古城 瓮城 六朝时期
  • 简介:<正>明清时期,南京曾涌现出不少篆刻家,他们精心创作,推陈出新,形成流派,并编集印谱.撰著印论,成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在篆刻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明代南京著名印人有:印学鼻祖、吴门派开派宗师文彭、徽派创始人何震、梁袤、梁年、韩约素.甘(?)、宋珏、顾起元、文士英、徐霖等人.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为文征明长子,官两京国子监博士.明代篆刻、书画家.初学钟王,后法怀素,晚年全力倾于孙过庭.以篆、隶最见精粹.尤精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原作多牙章,请金陵人李文甫代镌.在服官金陵时得青田灯光冻石,乃多刻石章,开辟了篆刻史上新纪元.首开流派印章艺术之滥觞.文彭亦能诗,著有《博士诗》.何震(?—1605),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安徽新安(今江西婺源)人.曾居自下(南京),1606年病故于南京承恩寺僧舍.他是徽派创始人.宗他的有梁袤、吴忠等.间接师承或私淑者甚多.他与文彭谊于师友之间,“往来白下最久,……国博(文彭)究心六书,主臣(向震)从之讨论,尽日夜不休.”(周亮工《印人传·书何主臣章》)由

  • 标签: 文彭 篆刻家 明清时期 南京 周亮工 艺术成就
  • 简介:王原祁论画有强烈的宗派意识,之所以论定宗派传承、判定正邪,是为了示人以从入之径,以免被误。他学黄公望而上追元笔宋法,似可与当年赵孟頫倡“古意”相拟。他的“意在笔先,为画中要诀”,既包括“品”、“格”,又兼及“经营位置”。他论用笔“七忌”,是“中道”在画理、技巧上的体现,将“藏锋”推及风格,是独得之见,他还以理、气、趣为作画之要。对他的仿古、学古之论应作具体分析.不应一筝抹杀.

  • 标签: 王原祁 绘画思想
  • 简介:本文运用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系统论述了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包括冶铸、丝织、漆器、玉石器及原始青瓷在内的手工业发展状况。

  • 标签: 战国 淮河 手工业
  • 简介:几千年来,太阳神信仰对于塑造我国民众的社会和文化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太阳神信仰出现之初,是作为原始宗教存在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又一直留存在一些民间宗教中.这种宗教形态的太阳神信仰,可以说是我国民间太阳神信仰的核心部分和集中体现.民俗形态的太阳神信仰,就其起源而言,可以说是宗教形态太阳神信仰的辐射与延续.本文拟根据在华北等地的田野调查和民间教派的宝卷,对明清、民国时期民间教派的太阳神信仰及拜日民俗进行分析讨论.

  • 标签: 太阳神 民国时期 明清 教派 宗教形态 文化心理
  • 简介:<正>天台宗,创立于隋,兴盛于唐,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我国最早诞生的佛教宗派,亦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而形成(?)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佛教思想体系。随着天台宗的发展,其思想远传至日本和朝鲜,对日本与朝鲜的佛教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至今日,日本佛教天台宗和日莲宗仍极

  • 标签: 天台宗 佛教思想 印度渊源 《大智度论》 佛教发展 五时八教
  • 简介:本文主要从中心——周边系统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晋南地区两个商城的政治经济活动,特别是跨地域的控制和运输重要自然资源的问题,并认为聚落形态的变化尤其是城的兴衰,应从政治、经济系统的角度考察。在中国早期国家发展阶段,政治中心从周边地区掠取重要自然资源战略的改变,往往会影响人口的移动和城市的兴衰。

  • 标签: 夏商时期 晋南地区 自然资源
  • 简介:<正>1987年6月初,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丹阳镇发现一些火药炮弹丸,共重1187克,弹丸是在街头桥下挖出的淤泥中发现的.弹丸呈球形,大小不一,大的重2克,直径0.13厘米;小的重1克,直径0.11厘米.经化验弹丸含铅45%,含锡45%,初步考证,这种弹丸是火药炮弹丸.具有较强的杀伤力.类似这种弹丸,1986年9月在肥西县三河镇也曾发现过.丹阳镇,俗名小丹阳,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略要地,是天京通往皖浙的要道.太平军曾在此与清兵发生过激战.1858年天京被围,10月左军主将李世贤由太平府(今当涂)援天京,经小丹阳红蓝埠攻溧水县,将敌守将宜昌镇总兵虎嵩林军击溃,逃往溧阳(今溧阳县).太平军在天京西路以铜井、慈湖、采石矶为据点,又从小丹阳进据江宁镇,支援天京.和春派总兵戴文英等由溧水取道小丹阳,进兵慈

  • 标签: 丹阳 弹丸 太平天国时期 当涂县 天京 太平军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美苏对华政策与国共关系顾莹惠[本栏目特邀顾问:孙宅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美苏等国为了争取战局能朝着有利于本国安全的方向发展,均开展了积极的对华外交。它们所实行的对...

  • 标签: 蒋介石 对华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 国共关系 国民党 共产国际
  • 简介:文章利用了新的考古资料,从新的视角出发,对先秦时期湖北地区的技术发展与当地文明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使人们对当时的技术成就的认识更为系统全面。

  • 标签: 先秦 湖北 技术 文明
  • 简介:<正>众所周知,李大钊是中共早期创始人之一,也正因其政绩显赫的缘故,以致学术界对这位先驱在“五四”前后作为文化哲人的一面淡化了。由此,笔者的选题不无拾漏之嫌。然而,这里的拾漏并不等于说本题“前无古人”,事实上,学术界间或提及李大钊中西文化观的笔墨多少有之,只是我们感到总缺少点什么。尤其是当一些对文化和历史研究有素的知名学者将李大钊的文化内核归为“折中调和”时(比如庞朴先生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书就持这种观点),我们感到有种隐隐的不安。还李大钊这位文化先觉以历史本来面日势在必行,笔者就这一课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学界方家同仁。

  • 标签: 折中 李大钊 文化思想 中西文化观 东洋 新文明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儒道互补,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又富于浓厚的道德色彩,信奉的是伦理中心主义,因此伴随着儒家思想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文化中一切精神层面的东西都蒙上了伦理的色彩,文学当然也不例外。以中国古代较早传人西方并引起很大反响的文学作品为例,如《好逑传》,之所以能得到歌德的好评,就是因为它以才子佳人的故事演绎了儒家“发乎情而止乎礼”的思想,富有东方道德的浪漫色彩。

  • 标签: 伦理教化思想 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伦理中心主义 浪漫色彩 文学作品
  • 简介:<正>一个民族对待死亡的态度,集中体现着该民族对宇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是其文化心理结构的本质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生死观念始终贯穿着一种追求永恒、渴望不朽的心理势向。这种信仰与西方一些民族的灵魂不朽、超越于现世的未来世界的信仰尚不相同,它以一种完全入世的务实精神,追求此生此世的长存和在生死相续循环中的永恒。中国原始不死观念的发生是很早的。这是农业民族所具有的基于自然、社会、人生

  • 标签: 生死观念 儒道思想 中国传统 原始信仰 儒家 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