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在农耕时期,中国有难以计数的村落,每一座都是一部装载厚重历史的典籍,是典型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文明历史、价值观念、生命感悟、族群标识、人文精神、宗教哲学、聪灵巧慧……可是没等到我们去仔细品读它、研究它、传承它,这些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村落,这些传统社会架构的基本单元,这些百姓生存状态、生存想象的基本范式,便在城镇化、商业化突飞猛进的过程中渐趋湮灭。剩余的那些本可作为中国漫长农耕时代的活的遗存和样板的古村落,到底还能支撑多久?我们该怎样来保护这些地处偏远却维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村落?等农民彻底城居化之后,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将对村落文明完全陌生,这些问题显得日益尖锐而紧迫。在城市的古老印记已经渺如烟云之后,古村落是我们生命中最为沉重、最为惆怅的情结。

  • 标签: 古村落 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 生命感悟 民族文化 价值观念
  • 简介:进入"十二五"后,文物保护领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其中,科学和技术成果转化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目前,由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的特殊和相关领域科技事业发展的阶段,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针对这种状况,国家应建立激励评价体制,促进文博系统内外的合作,保证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

  • 标签: 文化遗产保护 科技成果转化 供给 需求
  • 简介:由于保护规划是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中关键的技术文件,因此寻找它的法律地位至关重要。理想途径是建立对保护规划给予足够关注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规划管理领域控制详细规划法律地位的实现对此也有帮助。在现有的情况下,设法将保护规划中关键的部分深入到总体规划阶段;对保护规划自身进行调整使其适合作为法律文件;以及重点项目单独立法等,都是使保护规划获得法律地位可以采用的途径。

  • 标签: 不可移动文物 保护规划 法律地位
  • 简介:在此次会议中,珠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海威详细介绍了珠海几年来的“非遗”工作情况。他提到,今年是珠海市进行的第五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年,主要集中对海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

  • 标签: 保护工作 珠海市 民俗文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 调研
  • 简介:文化部于10月16日公布了国家级代表项目保护督查工作的调查督查报告,对10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保护单位进行调整、撤销的建议。这标志着我国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动态化管理有了实质的开端。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级 文化部 单位 撤销 动态化管理
  • 简介:汉代雕塑体现出极强的纪念碑特性,不仅取决于雕塑的尺寸、质地、形状、放置地点和功能,而且也体现在雕塑的形式和风格上。霍去病墓雕塑群是我国雕塑史上的杰作,巨大雄浑的形态、简约朴素的风格和特殊的时代、历史价值使其成为纪念碑雕塑的代表之作。

  • 标签: 霍去病墓雕塑群 纪念碑性 风格 年代价值
  • 简介:墓志作为重要的随葬品,在两晋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考古类型学对这一时期墓志形制的分析表明,墓志来源于墓碑,但到东晋逐渐脱离了墓碑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样式。而文献的讨论进一步描绘出形制背后的礼制内涵,可知墓志是在西晋开创的,产生时便具备等级,而东晋时期由于墓碑复兴,导致墓志地位下降,作为普通随葬品走上了独自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形制变化的原因。

  • 标签: 墓志 两晋 形制 等级性 变迁
  • 简介:在初步回顾和检讨相关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发生在粤东K城一个名叫钟村的城中村民保护围龙屋行动的个案,叙述了这一集体行动的过程及其作为当事人的客家民众的态度和行为,探讨了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众、民俗、学者的角色与影响,引发作者关于民俗研究取向问题的新思考。K城钟村客家人保护围龙屋这一集体行动表明,仅从民俗事象的静态描述来达成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将丰富复杂的民俗生活、民间文化概括为一些有限的材料,实际上既忽视了"俗"在生活文化整体中的被创造和重新发明,又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民"的自主能动,他们策略性地对民俗知识的创造与享用,也忽略了作为民俗文化研究的理性人——学者及其学术活动的作用。民俗中的民、俗与民俗学者,应该都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对象,这也应是未来民俗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与学术动向。

  • 标签: 集体行动 传统创造 民俗学研究
  • 简介:选取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年画运动中木版年画作品的创作和民众接受情况的分析,探讨木版年画发展中国家意志、艺术创作者、接受者和文化之间的结构与能动的关系。

  • 标签: 木版年画 结构与能动性 国家意志 民众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