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安阳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安阳殷都区文峰大道南侧"新都汇"商住小区建设项目,新发现一个商代晚期大型铸铜遗址。此次发掘面积约5000平方米,共清理商代灰坑、窖穴120余处,商代房基2座,商代墓葬63座,遗址内出土商代陶范3000余块,墓葬内出土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各类器物100余件套。任家庄南地商代晚期铸铜遗址是近年来殷墟考古重要发现之一,该铸铜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殷墟南区布局研究和中国古代冶铸技术发展史研究等课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 标签: 安阳 商代晚期 任家庄 铸铜遗址
  • 简介:对桐柏县文物管理所藏钟鼓堂等地出土春秋青铜器及五里墩商代铜爵进行检测分析。钟鼓堂青铜器的合金成分与铅同位素比值分布同襄阳沈岗M1022等春秋中期青铜器高度相似,据此可以细化其年代认识。平氏五里墩铜爵使用了高放射性成因铅,补充了二里岗上层阶段该类铅料在豫南鄂北地区的应用实例。

  • 标签: 桐柏县 青铜器 检测分析
  • 简介:通过对河南安阳杨河固遗址东周墓葬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性别和年龄的鉴定,并对颅骨进行了细致观察与测量,显示其具备亚洲蒙古人种的特征,且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比较接近,与古代上马组、乔村合并组、曲村组最为接近,其次与将军沟组、西村周组、潘庙组接近,与朱开沟组、毛庆沟组也存在一定的形态特征的相似性,表明杨河固组东周时期古代居民属于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古中原类型居民,同时不排除受到了古华北类型居民人群的影响。

  • 标签: 杨河固遗址 东周时期 墓葬出土人骨 体质特征
  • 简介:本次发掘发现了安阳曹操高陵陵园的垣墙、壕沟、神道及相关建筑遗迹,确认了M2即曹操高陵为陵园的中心,M1的年代要早于陵园、发掘表明东部闸门沟及东北部的夯土遗迹都要晚于陵园,与陵园布局没有直接关系。。同时根据陵园内的遗迹遗物特征判断,文献记载的曹丕毁陵活动确实存在,陵园建筑毁弃之后经过了仔细清理高陵陵园建筑的存在反映了曹操在当时不同于一般诸侯王的特殊地位,其布局特征与东汉帝陵明显不同,但与北魏帝陵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表现出比较独特的时代特征。

  • 标签: 曹操高陵 陵园 东汉 诸侯王基 帝陵
  • 简介:2011年5~9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郑州马良寨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中4座汉代陶窑的发掘为该地区汉代手工业生产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 标签: 马良寨 汉代 陶窑
  • 简介:2017年7月,三门峡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商务中心区中学工地发掘了M9。该墓是由墓道、甬道和墓室构成的土洞单室墓,出土釉陶俑、陶器共计32件。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测该墓的年代应为初唐偏晚时期。该墓为研究豫西地区初唐时期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标签: 三门峡商务区中学9号唐墓 釉陶俑 彩绘俑
  • 简介:河南禹州瓦店遗址是中原地区龙山晚期的中心聚落之一,本文主要针对2007、2009年度该遗址龙山晚期的浮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两次浮选出土的农作物遗存主要包括粟(Setariaitalic)、泰(Panicummiliaceum)、稻谷(Oryzasativa)、大豆(Glycinemax)、小麦(Triticumaestivum)等,其中,粟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均居首位,稻谷和黍相当,大豆略低。此外,藜(Chenopodiumalbum)、草木犀(Melilotusofficinalis)、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紫苏(Perillafrutescens)等出土较多,藜、小型豆科表现出不成熟的特征,推测可能与“藜藿之羹”相关;紫苏存在集中出土现象,颗粒饱满,有栽培的可能。通过对炭化植物遗存出土密度的分析,发现壕沟及夯土基址局部有植物遗存富集现象,以夯土基址为核·心的发掘区炭化遗存含量整体偏低,与发掘者推测的祭祀设施“珲”相吻合。

  • 标签: 瓦店遗址 龙山晚期 浮选 旱作 稻谷
  • 简介: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典型北方灰陶类型,吸水率较大,结构比较疏松,烧成温度范围在930℃~1025℃。陶器表面红色颜料主要为朱砂和赤铁矿,黄色颜料为针铁矿;8号墓部分彩绘陶器彩绘层底含锡;18号墓彩绘陶器黑褐色有机底层为生漆,为漆衣彩绘陶。这些信息为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和保护修复实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 标签: 城阳城遗址 战国楚墓 彩绘陶器 科学研究
  • 简介:利用热释测定年代技术对青龙镇出土样品的烧造年代进行检测分析,以求帮助了解不同历史时期青龙镇瓷器贸易的发展状况。为此,本工作以青龙镇遗址出土瓷器中的67件瓷片及4件砖瓦样品为研究对象,用热释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定瓷片样品古剂量;用热释高温细颗粒技术测定砖瓦样品古剂量;用厚源α粒子计数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测量样品年剂量。瓷片样品热释光年代结果从唐代至南宋不等,砖瓦样品年代结果为北宋时期烧造,与文献记载中隆平寺塔的始建时间相符。

  • 标签: 热释光年代测定 青龙镇遗址 前剂量饱和指数法 高温细颗粒技术 年剂量
  • 简介:为探讨河南巩义窑、河北邢窑出土的不同时期青瓷、白瓷的原料来源,用显微观察、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分析其原料来源及技术工艺进行分析,并探讨两窑之间的技术联系。分析可知,两窑在瓷釉、瓷胎的原料配置上存在差异:巩义窑瓷胎均使用当地高岭土一元配方,瓷釉中加入瓷胎原料为基体并加入高钙草木灰;邢窑瓷胎在使用当地高岭土的基础上加入长石类矿物原料,瓷釉中除瓷胎所使用的黏土以外,还加入含有高钙高镁的草木灰或矿物原料。两窑还存在一些共性如:两窑瓷釉均添加石英类原料以提高SiO2含量;巩义窑与邢窑两地早期、唐中期产品形制相似,原料配方有共通之处,说明当时两地在陶瓷的原料配方、制瓷技术中有过交流。

  • 标签: 电子探针 白瓷 青瓷 原料 巩义窑 邢窑
  • 简介:城楞子城址为吉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吉林梨树县东河镇王平房村城楞子屯,东辽河左岸二级台地之上(图一),东经124°40′18.0″,北纬43°29′44.7″,海拔172米,包括南、北二城,旧称“东双城子”后因地表残留土楞,又称“城楞子”。

  • 标签: 城楞子城址 考古调查 通州 辽代
  • 简介:本文对淮安博物馆藏5件青莲岗遗址出土玉石器的年代和文化属性进行考证,并结合青莲岗遗址文化层和多年考古研究成果进行相关问题探讨。分析结果显示,这5件玉石器属于青莲岗文化晚期遗存,玉石器的原料产地可能为宁镇和北方地区,其中玉斧在现有青莲岗文化遗存中不具有普遍性,但体现了较高的文化等级和工艺制作水准。

  • 标签: 淮安 青莲岗遗址 玉石器 年代分期
  • 简介:2018年3月29日,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释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发起主办的"中国第十六届释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召开。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此次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为国内研究和应用释及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技术的考古工作者、地质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术意见、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对推动中国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电子自旋共振 学术讨论会 中国 上海光大会展中心 上海博物馆 专业委员会
  • 简介:民族村寨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综合地理实体。本文以水葩传统民族村寨及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村寨整体布局和单体民居建筑结构,认为水族村寨形态包括山、水、田地、林地、墓地、道路、公共空间等基本元素,各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民居建筑结构形制与村寨集群聚落景观相辅相成,是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典范。

  • 标签: 干栏式建筑 村寨形态 景观
  • 简介:2017年7月至9月,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在蒙古国后杭爱境内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田野工作,清理了M189的12座陪葬基。这些陪葬墓顶部均有圆形积石,自南向北呈弧形分布于主墓葬东侧?大部分人骨都是上肢和头部遭到破坏,因此墓葬可能曾遭到报复性扰动。出土遗物有铜器、陶器、铁器及金银器等,其中3面铜镜为汉文化遗物,其余均为典型匈奴文化遗物。墓葬的布局特征表明这些死者可能是贵族的殉葬者。这是蒙古国境内第二批经过系统发掘的匈奴贵族陪葬墓,与同墓地M1的陪葬墓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 标签: 中蒙联合考古 高勒毛都2号墓地 匈奴 陪葬墓
  • 简介:为配合基建,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位于四川西昌裕隆回族乡长村和星宿村的羊耳坡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槽子田墓地,该墓地共发掘墓葬80座,墓葬形制分为凸字形竖穴土坑墓、长方形竖穴土坑两类,出土各类随葬品500余件,为研究安宁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 标签: 羊耳坡遗址 槽子田墓地 凸字形墓 带流壶 安宁河流域
  • 简介:中小型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总数中占很大比重,事关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大局。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领域的建设和投资,为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平凉博物馆以新馆建设为契机,结合自身现状和未来发展思路,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个性化发展,立足地域文化特色,融入社会发展,创新工作思路,拓展社会教育职能,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实现在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

  • 标签: 中小型博物馆 平凉市博物馆 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