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毛泽东在安徽”大型图片展览于1993年12月22日在安徽省博物馆开幕,共展出200多幅珍贵照片和手迹、图表等,展览面积1000平方米,分序厅、“亲切关怀”、“亲临视察”、“继往开来”四个部分。展览形象地展示了建国以来毛泽东对安徽的亲切关怀,着重再现了1958年、1959年毛泽东亲临安徽视察的生动情景;同时以约1/3的版面反映了安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 标签: 安徽省博物馆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图片展览 展览面积 关怀
  • 简介:窦良骥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重要文人,敦煌写卷中保存有他的至少十篇(首)作品,主要以功德记(碑文)、邈真赞等实用性文章为主,是考证吐蕃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这一时期敦煌文学的代表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考证他的生平经历,并从中揭示出吐蕃统治下汉族文人的真实心态。

  • 标签: 敦煌文献 吐蕃统治时期 敦煌文人 窦良骥
  • 简介:<正>中国的绘画艺术,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传统风格,而成为世界艺术长廊中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这一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异彩纷呈,名家辈出;所形成的流派,亦是非常繁富。宋朝以来逐渐形成的“文人画”,便是众多流派中一支突出的异军。“文人画”的兴起,不仅对后来的中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在一个时期内,左右了中国的画坛。因此,对中国“文人画”的起源、流传、艺术特色和影响等问题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全面地了解中国绘画演进的全过程;对于人们欣赏和鉴定中国绘画作品,亦是大有裨益的。

  • 标签: 文人画 中国绘画 作品 书法 山水画 支派
  • 简介: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选取中国宋代山水画中的"渔钓"题材作为一个观照和参考,讨论"渔钓"在宋代绘画中的实用性表达和情感性寄托,更深层地挖掘文人画家的思想意趣和个人追求。宋代绘画中的渔钓题材大多脱离了渔事之本义,赋予渔钓以深远的人文想象和思想内涵。舟网与钓竿是文人画家的一个仅次于山石树水要素的山水画构造单元和象征符号,是宋代绘画中一个完美的绘画素材和寓指,是一个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天堂和理想家园。宋代文人士大夫,无论在朝与否,"渔钓"均承载了当时文人天人一体、浪迹精神、恣肆江湖、洁身自好的人生理想和生命追求。"渔钓"是宋代和其后文人画家的一个精神图腾和意象符号。"渔钓"的精神内核与道家哲学一脉相承。宋代渔钓题材山水画对于后世历朝山水画的审美品格和创作实践影响至深至远。

  • 标签: 渔钓 宋代 绘画 山水画
  • 简介:明代中晚期城市园林的大量建造推动了明代绘画中以园林为表现题材的作品日益增加,成为明代绘画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明代园林画并不是简单的“清风朗月”、“小桥流水”的园林山水景观的再现,而是文人画家市隐心态的流露。

  • 标签: 明代 园林画 隐逸思想 市隐心态
  • 简介:安徽古代文明陈列”是展示安徽地域古代文明之精华的大型系列专题陈列,展出面积1800平方米,荟萃了安徽境内历代文物珍品1000佘件,于1994年开展。由序厅、“史前时期”和“古代文明之光”三部分组成,第三部分是陈列重点,包括“江淮青铜馆”、“淮北画像石馆”、“古瓷集览馆”、“文房四宝馆”、“徽州古建馆”六个专题馆。该陈列着力使民族形式与时代风格相结合,

  • 标签: 古代文明 陈列 安徽 史前时期 文房四宝 时代风格
  • 简介:去年,两位泉友在淮北市辖濉溪县马桥乡山区一农民手中购得虎斑宝贝3枚。据其介绍,是修路时在一古墓中发现的,共有4枚,其中一枚和同时出土的铜镜、铜剑被濉溪县一位教师购去,余下3枚虎斑宝贝被两泉友购得。

  • 标签: 出土 安徽 濉溪县 淮北市 古墓 铜镜
  • 简介:明清鼎革之际,在清军进驻太仓的过程中,清初主流画坛领袖之一王鉴的故乡太仓发生了什么?家国横遭劫难之际,在明清之际的太仓文化圈中,王鉴正处于这个士大夫文人集团的中心而未曾置身事外。作为明朝大臣之后,既为人臣,又是家族与乡里推重的"郡伯""王廉州",在生死攸关的板荡之际,王鉴等太仓文人交游圈士子如何应对这一历史困境?本文试图回到清初的历史语境中作一探索。

  • 标签: 明清鼎革 王鉴 太仓文化圈
  • 简介:清代末年,安徽政局动荡不定,政要人物更换频繁,五年间换了四任巡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安徽巡抚恩铭被徐锡麟刺杀后,冯煦接任不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又派来

  • 标签: 公债票 发行章程 安徽公债
  • 简介:安徽庐江、枞阳发现的旧石器房迎三(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摘要笔者等1990年在安徽江淮之间野外调查,于庐江、枞阳两县发现了4处旧石器地点,采集19件石制品。标本出自当地几条长江支流的第二级阶地上,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石制品面貌与本省的水阳江、江西的潦...

  • 标签: 旧石器时代中期 石制品 砍砸器 安徽庐江 旧石器地点群 粉砂质粘土
  • 简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会定名为安徽省钱币学会(AnhuiNumismaticSociety)。第二条本会是由安徽省钱币学、货币史研究者和钱币工作者、收藏者、爱好者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学术团体。

  • 标签: 学会章程 安徽省钱币 钱币学会
  • 简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安徽巡抚诚勋奏请设立裕皖官钱局。二月二十四日,经部议旨准,由安徽牙厘局和筹议公所各拨银五万两作为资本,于十月正式营业。总局设于省城安庆,省内各地设立分局。始为官督商办,后改为官办。宣统元年(1909年)增资五万两,改为官商合办。

  • 标签: 安徽 纸币 官督商办 宣统元年 裕皖官钱局 文物考古
  • 简介:2013年,临泉县博物馆在铜城镇做调查时再次发现了一块楚金版,为当地近年来发现的重要文物之一。这块楚金版平面略呈长方形,长19.5、宽15.9、厚4.2mm,重12.01g(取最大值),钱体上下两侧切割痕明显,左侧上下两边有切割后留下的茬边,呈对角状。钱体正面钤有阴文方印,为大篆“郢舀”二字,字迹清晰且字口深峻,字体基本完整,惟“郢”字右上部略有变形,应是右侧切割槽挤压所致;背部略鼓(图1)。在背面的中部发现有刻划符号,其含金量尚未检测(图2)。

  • 标签: 战国 安徽 刻划符号 博物馆 临泉县 长方形
  • 简介:安徽省南陵县是长江下游地区最早而且规模最大的冶炼中心之一,其古代矿冶遗址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本研究对南陵出土的不同年代和类别的青铜器样品进行了金相检测及合金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容器存在铜铅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是热锻淬火的容器却不含铅,含锡量恰好位于适合该工艺操作并具有良好性能的区间。兵器、工具、车马饰均为铜锡二元合金,说明当时的工匠对于合金成分配比与性能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越式鼎腹部样品具有热锻淬火马氏体组织,同样的金属结构还见于汉代铜锣等乐器、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青铜剑、江都大桥镇南朝青铜器窖藏出土的多件青铜容器,而镇江地区出土吴国青铜戈则具有铸造淬火组织,工艺稍有差别。这些器物中发现高锡青铜淬火组织不是偶然的,高锡青铜热锻淬火技术至少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用以改善高锡青铜的机械性能。

  • 标签: 安徽南陵 高锡青铜 金相组织 热锻淬火
  • 简介:展品组(共24块)(1)楚蚁鼻钱铜范2块。(2)秦“半两”钱铜范2块。(3)西汉“五铢”石范1块。(4)西汉“五铢”铜范2块。(5)新莽“大泉五十”钱铜范2块。(6)新莽“大泉五十”钱陶范2块。(7)新莽“大布黄千”钱铜范2块。(8)新莽“货泉”钱铜范1块。(9)新莽“大泉五十”钱铜范1块。(10)北周“永通万国”钱铜范1块。

  • 标签: “大泉五十”钱 大纲 陈列 精品 货币 历代
  • 简介:2000年12月,安徽省宿州市俑桥区夹沟镇张武村在扩建乡村公路时,挖出一方无名古墓。出土古钱币十数枚,其中有明末天启通宝小平光背2枚,崇祯通宝小平光背3枚,南明弘光通宝光背2枚,清初顺治通宝光背3枚,顺治通宝背右户、右河、右浙、上新各1枚,特别是出土了顺

  • 标签: 出土 古墓 南明 古钱币 清初 崇祯
  • 简介:在1990年至1991年合肥市“金斗城”(现绿都商城)建设时,在基建工程初期,开挖土方过程中不断有零散的汉代《半两》,《五铢》,唐代《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五代《乾德元宝》、《唐国通宝》及北宋各类年号的古币出

  • 标签: 合肥市 南宋 钱牌 铭文 古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