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大约从公元前10,000年开始至公元1521年西班牙殖民占领为止,哈卡地区的人类历史分别经历了石器时代、村落时代、城镇时代(又称为城址时代)和城邦时代,这四个时代又被统称为“前西班牙时期”,是哈卡的土著居民的发展史,也是中美洲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

  • 标签: 墨西哥 瓦哈卡 考古工作 历史文化 历史文物
  • 简介:墨西哥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大约在距今3.5万年以前,亚洲人的一支从欧亚大陆的越过冰封的白令海峡,之后呈扇状分散到美洲各地,开始在新大陆的人类活动,其中的一部分沿北美洲西海岸南移来到了墨西哥。根据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迄今为止在墨西哥和中美洲所发现的从亚洲迁徙而来的最早的移民属智人,也就是说,他们是已经发育完善的、与同现代人十分相近的人种。

  • 标签: 墨西哥 瓦哈卡 文物考古 文明起源 人文地理
  • 简介:史传“昆吾作”,在我国古代泛称陶为。就墓葬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葬具来说,所有陶质的葬具如瓮棺、棺、陶棺以及砖棺都是广义上的棺。狭义上的棺则仅指古人用(板和筒瓦)砌成的形制不同的葬具。考古资料证实,此类棺在西汉比较多见。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配合中州中路扩宽改造工程中发现有六座西汉时期的棺墓,对研究西汉棺形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洛阳地区 西汉瓦棺 陶为瓦 瓦棺墓 考古工作
  • 简介:2017-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河南禹州店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龙山时期的大型环壕,环壕围合的店遗址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河南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聚落遗址。在考古研究中使用土壤学的土壤微形态分析方法,为深入研究店壕沟的功能与性质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 标签: 瓦店遗址 龙山时期 环壕 发掘
  • 简介:<正>岗山位于本市十里铺镇南约5公里,四方铺北约0.5公里处,襄沙公路贯穿其南北,现辖十里铺镇四方乡。该山为一东西走向的山丘,在历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已将其夷为平地,大部分耕种水稻。墓葬分布在岗山的东半部,东接襄沙公路,北近窑址,西连禾场,南临水渠(图一)。一九八五年三月底,改建襄沙公路的民工在岗山取土填筑路基,挖出古代文物数件,除部分上交到文化部门外,击碎、丢失者

  • 标签: 西汉墓 荆门市 墓葬形制 凤凰山 腹径 文景时期
  • 简介: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一书系统收录了禹州店遗址历次考古发掘的主要成果,为我们研究颍河中上游地区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和聚落形态的特征以及中原地区国家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

  • 标签: 遗址 考古学文化 文物考古 考古发掘 中原地区 龙山时代
  • 简介:本文以所有韵文为考察对象,通过对用韵的整理,归纳其用韵特征,并将其用韵特征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诗歌用韵进行比较,根据比照结论,得出其成书年代.最后结合文献年代考证,探讨彼此的一致性.

  • 标签: 真经 用韵特征 成书年代 WRITING Study 魏晋南北朝
  • 简介:琉璃作为建筑装饰材料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统特色,使中国古代建筑辉煌灿烂,流光异彩,别具一格,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琉璃的起源问题,多年来一直被古陶瓷界和古建筑研究者所关注,国内外许多专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限于资料,有些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

  • 标签: 曲村墓地 琉璃瓦 建筑艺术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1989年和1990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秘鲁库斯科河谷的利帝国省府比奇拉科塔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这是对现存第二大利文化古建筑群遗址的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公元600年至900年间,比奇拉科塔遗址进行了三次扩建,但最终在最后一次扩建未完成前被废弃。在遗址中心部分揭露了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在古建

  • 标签: 秘鲁 比奇拉科塔地区 瓦利文化遗址 文物考古 地层堆积
  • 简介:2011年10月,考古工作者对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的情人堡和烧香粱子2处古代遗存进行了小规模的勘探和试掘,揭露出1座石砌房址,出土或采集了一批陶器、石器、骨角器、动物骨骼等遗物。初步判断时代为战国至西汉时期。

  • 标签: 四川木里县 娃日瓦村遗存 情人堡 烧香梁子 战国至西汉
  • 简介: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有“郭道不治”一词,本文认为所谓“郭”字应为“障”之误释,“阝(享)”乃“埠”字的异体;并对著名的秦封邑书中的“阝(享)”字进行了新的释读,认为其含义应该与堤、封、堰性质相近。

  • 标签: 岳麓秦简 封邑瓦书 阝(享)障道
  • 简介:河南禹州店遗址是中原地区龙山晚期的中心聚落之一,本文主要针对2007、2009年度该遗址龙山晚期的浮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两次浮选出土的农作物遗存主要包括粟(Setariaitalic)、泰(Panicummiliaceum)、稻谷(Oryzasativa)、大豆(Glycinemax)、小麦(Triticumaestivum)等,其中,粟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均居首位,稻谷和黍相当,大豆略低。此外,藜(Chenopodiumalbum)、草木犀(Melilotusofficinalis)、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紫苏(Perillafrutescens)等出土较多,藜、小型豆科表现出不成熟的特征,推测可能与“藜藿之羹”相关;紫苏存在集中出土现象,颗粒饱满,有栽培的可能。通过对炭化植物遗存出土密度的分析,发现壕沟及夯土基址局部有植物遗存富集现象,以夯土基址为核·心的发掘区炭化遗存含量整体偏低,与发掘者推测的祭祀设施“珲”相吻合。

  • 标签: 瓦店遗址 龙山晚期 浮选 旱作 稻谷
  • 简介:英国驻喀什噶尔副领事哈定于1923年在新疆和阗获得近百件文物,现藏印度国家博物馆、英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是比较重要的一批近代外流新疆文物。1928年出版的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详尽报告书《亚洲腹地》,第一次著录了哈定搜集品。斯坦因、安德鲁斯均认为,哈定搜集品获自和阗英籍商人巴德鲁丁·汗,此说一直延续至今。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丹尼尔·沃和英国国家图书馆乌尔苏拉·西姆斯.威廉姆斯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发现两幅斯克兰拍摄的和阗文物照片,从中分辨出哈定搜集品、斯克兰搜集品和特林克勒尔搜集品,贡献很大。但该文依据斯坦因、安德鲁斯旧说,认为这两幅照片拍摄于巴德鲁丁·汗家,哈定搜集品获自巴德鲁丁·汗。本文依据斯坦因考古档案等资料,认为斯克兰搜集品、特林克勒尔搜集品获自巴德鲁丁·汗和摩尔多克两人,而哈定搜集品应来自摩尔多克,两幅文物照片应系由斯克兰于1922年11月26日或27日在摩尔多克家拍摄。

  • 标签: 哈定 和阗 文物 摩尔多瓦克 巴德鲁丁·汗
  • 简介:敦煌是火祆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唐五代随着中亚粟特民族的不断移入,祆教在这一带也随之兴盛.本文结合敦煌吐鲁番文书和有关史料,对敦煌祆活动仪式及其在敦煌乃至中原的流变进行梳理和探讨.

  • 标签: 唐五代 敦煌 祆教 赛祆仪式
  • 简介:斐西乐·大维德(PercivalDavid1892-1964)是20世纪英国乃至世界最有实力、最有影响力的中国文物收藏家和学者。

  • 标签: 中国艺术 国际展览会 伦敦 收藏家
  • 简介:2005年8月31日至11月30日,上海博物馆隆重推出“‘太阳王’路易十四——法国凡尔宫珍藏展”,该展通过展示来自法国凡尔宫博物馆及勒布朗-迪韦努博物馆所藏84件(组)各类材质的珍贵艺术品,将法国历史上的伟大君主——“太阳王”路易十四介绍给观众,以此表现法国历史辉煌的一页。

  • 标签: 凡尔赛宫 路易十四 法国 太阳 上海博物馆 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