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正>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历史上,夏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代是奴隶制度的发展时期。商两代是研究我国国家起源和文明史诞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原及其周围地区的某些部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已逐步发展到了奴隶制萌芽或进入奴隶制社会阶段。当时的族即是最早地通过部落联盟形式,建立在黄河中下游之间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嗣后,商朝推翻了夏朝的统治,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在我国建立了第二个奴隶制国家。从此中原地区进入了奴隶制的上升时期。由于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灿烂的商文化,为此后中华民族文化的勃兴开辟了光辉的前景。

  • 标签: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 文化遗存 二里岗期 都城遗址 王城岗
  • 简介:与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大体相同的考古学文化有: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等。从发掘资料的实际情况看,它们的水平与中原龙山文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何以这三个地区以及其他地区没有出现像王朝那样被学术界公认的早期国家?本文着重依据历史文献就王朝在中原崛起的原因提出几点看法。

  • 标签: 夏王朝 考古研究 中原地区 二里头遗址
  • 简介:文献有关王帝宁(杼)曾以老丘之地为其都的记载是可信的。从王朝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及属于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分布范围来看,都老丘的地望应限定在今河南省境内。今豫西北、豫西、豫南等地不可能是老丘所在,老丘理应在今豫东的开封地区境内。文献有都老丘位于开封县陈留镇以北的记载,今开封东北的国都里一带和陈留镇东北的王陈寨一带值得重点关注。王陈寨虎丘岗遗址位置与文献记载较为接近,遗址本身地势较高,范围较大,文化堆积厚,年代早,其为老丘故地的可能性较大。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代中晚期的都邑—斟寻,中间未曾中断或废弃。都斟寻与老丘并非一都制前提下的前废后兴关系,二者有一定的并存期,前者应为王朝中晚期的主都,而老丘则为王朝一段时期内的辅都。便于统治和东方军事战争的需要是王朝设立老丘辅都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夏都 老丘 开封县 辅都
  • 简介:文明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焦点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尚存许多难点。史前时期“青铜之路”的开辟,青铜冶制、小麦种植等技术因素输入中原,推进了中原地区社会生产集约化程度,对中原文明体系有重构效应。文明最终在中原大地深厚的传统乐曲与主要西来的外来乐章的合奏中完成。

  • 标签: 夏文明起源 史前“青铜之路” 外来文化因素 夏文明结构
  • 简介:传世文献关于成汤灭之役的记载既比较零星又互相矛盾。上博楚简《容成氏》的相关记述优于传世文献,但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宇未识。通过拆分及与相关诸字比较,试图将其释作“京”,读作“亭”,并认定其为“庭”字的通假,进而重构出成汤攻占都之后,在最主要的“中庭”举行的“革命大典”。出土文献与考古资料的对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个关键字的释读问题,也对说解二里头一号宫殿的遗迹现象颇有帮助,从而为重构成汤灭之役提炼出一段重要史实。

  • 标签: 容成氏 二里头遗址 中庭 革命大典
  • 简介:<正>《商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殷文化考古学研究》)日文版,饭岛武次著,1985年2月由日本山川出版社出版。引用考古材料丰富、全面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全书除序言外共分九章,其中前八章分别是: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和商遗迹;遗址和文化层;宫殿址;小型建筑址;墓葬;陶器;青铜器和玉器。几乎包括了已

  • 标签: 考古学研究 商文化 二里头文化 考古材料 殷文化 青铜器
  • 简介: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大悟县高店乡夏河村,2008年11月~12月,为配合郑(州)武(汉)高速铁路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和西周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有石家河文化晚期的瓮棺和房址,出土器物有鼎、钵、高领罐、缸、擂钵等。西周时期遗迹多为灰坑、烧土堆积和房址,从鬲、罐、盂、豆等器物组合和形态来看,相当于西周晚期。

  • 标签: 夏家河遗址 石家河文化晚期 西周晚期
  • 简介:200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等单位在运城盆地开展"晋西南聚落形态的变迁与中国文明起源"课题研究,重点对涑水河与青龙河流域进行拉网式调查,并对柳庄遗址进行试掘。柳庄遗址中的遗存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相当于东下冯遗存的第Ⅳ期;柳庄遗址的商文化遗存可归入二里岗文化东下冯类型,属商早期遗存。该遗址的发掘为晋南地区尤其是运城盆地商文化遗存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材料,加深了对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的认识与研究。

  • 标签: 绛县 柳庄 夏商遗址 东下冯
  • 简介:由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学科200多位专家联手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重大科技项目.自1996年5月6日启动以来,经过近5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这反映了20世纪我国年代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对地处中原的河南来说,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商考古关系极为密切.笔者有幸参与商前期年代学研究课题,上接夏文化,下连商后期,对此感触多多.

  • 标签: 夏商周断代工程 考古学 夏文化 中原 历史学 年代学
  • 简介:《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卷》中收录平肩方足布一种.编号为第1886,此方足布面文当释读为负。但对负地望的认识却岐义颇多。北魏时郦道元将其与鲁地的负瑕混为一谈,清人赵一清又将其与帝丘相提并论。这都是不妥当的。本文认为负又称瑕丘,其地望在今濮阳县老城南9公里的五星乡固堆村西首。

  • 标签: 地望 考辨 郦道元 濮阳县 北魏
  • 简介:多年来,我国南、北方均出土为数不少的原始瓷。其中以浙江德清和江西吴城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地区因发现持续烧造原始瓷的窑址以及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产品,而被认为是原始瓷烧造的中心。本文尝试梳理商时期原始瓷在各地分布的情况,结合各遗址出土产品,初步探索原始瓷向北方及其他地区输送的路线,以进一步了解文明初期中原“中央”与“四方”之一东南地区的关系。

  • 标签: 夏商时期 原始瓷 运输路线
  • 简介:夏朝建立前夕,以尧、舜为代表的华夏部落联盟,与居于长江中游且以江汉地区为腹心的三苗部落联盟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结果以三苗的失败而告终.对此,学术界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毋庸赘言.然而,对商王朝与先后生息于江汉地区的三苗、荆或曰荆蛮、荆楚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有系统论述.为此,笔者不揣简陋,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 标签: 商王朝 三苗 部落联盟 夏朝 华夏 战争
  • 简介:本文系统考察现有考古材料,认为都军事防御体系可划分为都城地区和外围地区两重层次,夏代早期以都城地区为重点构建防御体系,中晚期则以都城外围地区为重点构建防御体系。

  • 标签: 夏都 军事 防御体系
  • 简介:蜀文化考古与商时代的蜀王国段渝、商时代的早期蜀王国,是一个业已突破原始部落制国家狭小界限的领土国家。这个国家,以神权政治为特征,有广阔的社会基础,雄厚的经济实力,进步的知识文化和辉煌的古代文明.与任何一种国家形式的阶级实质相同,早期蜀王国也是建立...

  • 标签: 三星堆文化 先蜀文化 三星堆遗址 夏商时代 《蜀王本纪》 广汉三星堆
  • 简介:2013年,对安徽铜陵师姑墩遗址近旁的家墩和神墩两个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炼炉、房址、大型红烧土建筑遗迹、灰坑等,出土陶器、印纹硬陶器、原始瓷器、玉器、石器、铜器以及炉渣、炉壁等冶铜遗物。其中西周早期炼炉保存有炉基、炉壁,并发现配套设施,是国内性质明确的同类发现中年代最早、发现最全面的一例。这些发现为我们探讨皖南地区周代的铜料生产技术、流通方向以及冶铜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都提供了重要资料。大型红烧土建筑遗迹的发现也为我们认识该地区广泛分布的墩形遗址的居址模式提供了线索。

  • 标签: 安徽铜陵 夏家墩 神墩 周代 冶炼遗址
  • 简介:<正>“鄂君启”1957年、1960年先后出土,共两套,一套是舟,一套是车。分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安徽省博物馆。于省吾等诸家已有考释。本人近年搜集两项有关资料,对铭文审释与语汇解说,可以补充诸家未涉及的问题。试论如下:

  • 标签: 铭文 安徽省博物馆 战国 云梦秦简 历史博物馆 公元前
  • 简介:<正>1988年春、秋两季,北京大学考古系分别在郑州市附近曲梁、岔河两地开展考古工作(图一),获得一批关于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商文化遗存的新材料。本文仅对其中陶器按统一标准进行分期,并比较各期的文化特征以确定其文化性质。

  • 标签: 大口尊 曲梁 二里冈 绳纹 二里头文化 标本
  • 简介:大师姑城发现以后,有论者主张大师姑的历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段是之韦国城址,被商族人攻占以后成为早商文化城址,从而成为商汤西进灭的大本营与根据地,以取代郑州在末商初为“汤之亳”的地位。本文则持不同意见,从考古材料与古文献材料出发,论证了先商之亳与早商之亳均在郑州的观点。

  • 标签: 先商之亳 南关外期文化 大师姑先商文化 大师姑早商环壕
  • 简介: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谈了对商三都年代与性质的的一些看法,认为:大司空一期的上限年代旱于武丁,殷墟可能是盘庚所迁的殷;洹北商城的性质还有待资料的积累;二里头遗址是都斟郫。还谈了对早期夏文化探寻的一点看法。

  • 标签: 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