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宋明理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伴随着明代王朝的灭亡而受到了清初顾炎武等人的猛烈抨击,不意竞导引出清人全面否定宋明理学之结果。影响所及,近百年来理学及理学家的文道观及其诗学实践等研究问题也遭遇到了严峻的历史困境。而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问题,涵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哲学、文学等诸文化形态,反映出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几大文化类型之一——宋型文化的哲思意趣、审美取向与文化追求的精微、雅正、弘大气象。只有对此作纵深的研究突破,才可为相关研究课题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和进行研究的理论元点。仔细寻绎前哲时贤的研究足迹,分析其得失,有利于我们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 标签: 两宋 理学 文道观 诗学
  • 简介:由《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诗学批评史》的作者陈良运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在各省市二十多位学者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下,费时一年半之力,于1995年9月在江西顺利问世。中国乃泱泱诗歌大国,在我国古代各种文体中,无论是就数量抑或质量而言,诗歌都占据了主导地位。与这种文学现象相适应,也蕴育了丰富又精深的诗歌理论。掌握一定的诗学理论,对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于领悟诗歌深广的意蕴及优美的艺术表现,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近二十年来,中国文学批评这一学术领域的耕耘硕果累累,已出现了集各

  • 标签: 诗歌理论 中国诗歌 陈良运 论诗 中国文学批评 批评史
  • 简介:林鸿被明清批评界视为明初复古的先声,并将后来台阁体"鸣盛"的观念亦归于林鸿的开创。本文通过对林鸿诗歌作品的解读与其诗学观念的探讨,认为上述说法乃是当时一部分诗人的理想和后来诗论家的误读。林鸿尽管有一部分作品有追求盛唐诗风及鸣国家之盛的倾向,但实际上作为闽中诗派的代表,他更多表现出的是隐逸的人生态度与超然冲淡的诗风,并沾染有元代末期诗坛上秾丽哀婉的风气。研究古代作家的诗歌创作,理应认真解读原著并与当时的历史语镜相结合,而不能听信后来某些批评家带有主观偏见的结论。

  • 标签: 鸣盛 复古 冲淡 隐逸
  • 简介:马一浮平生很少著书立说,除为尊长亲朋作铭志序跋、为门人问学作答疑解惑外,几无夫子自道之著述。盖以圣言之外,更无二谛,往哲先贤均已道尽,故诗乃马老平生直摅胸襟的自著之辞,尝日:“后世有欲知某之为人者,求之吾诗足矣。”

  • 标签: 诗学思想 马一浮 著书立说 著述
  • 简介:孔子的知识和思想不仅来源於上古文书、典籍,也来源於上古图文献。上古图文献数量来多,曾作为仪式器具,用於分辨民族关系、沟通神灵、象徵天赋权利。从《山海经》、《齐谐》等物怪之书和现存上古图文献看,当时人对鸟兽草木的记录和描绘,其实是对仪式事项的记录和描绘。因此,从本来意义说,“兴观苇怨”、“事父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等诗学命题,谈的不是文学的审美功能,不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不是所谓“足以资多识”的博物之学,而是礼仪政教的技能,是对“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这个三段式的形象表述。本文主张结合上古文化史上从仪式中心到伦理中心的思想转变,结合孔子学礼的过程,认识孔子的知识结构和诗学思想,也了解经典世界和前经典世界的深刻联系。

  • 标签: 图文献 孔子诗学 礼仪政教 从仪式中心到伦理中心
  • 简介: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歌创作甚丰而风格别树一帜,他受到同代人赏识,却不见重於元明两代,到清代更是屡受恶评。在当时诗学的唐宋诗之争中,诚斋诗往往不容於双方。直至清末,才受到同光诗人的推尊。本文通过梳理清代诚斋诗在唐宋诗之争中的各期发展,最後聚焦到同光诗人的诚斋诗观,指出夏敬观是清代第一个全面肯定诚斋诗的学者,杨万里的诗史地位最终因同光派而得以确立。

  • 标签: 诚斋诗学 唐宋诗之争 同光体 俚俗
  • 简介:马一浮先生(1883—1967)是现代著名学者、一代儒宗、诗人、书法家、篆刻家。他的作品、书札、文稿、讲录等都是随写随散,无意于收存与编撰,直到他逝世之后,由他的友人楼达人先生提议并写信给胡乔木同志,才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经过十余年的搜寻,特别发现他的关门弟子龚慈受在随侍马先生期间,手抄笔录,留下许多珍贵的资料,

  • 标签: 马一浮 诗学观 文化 著名学者 书法家 篆刻家
  • 简介:本文在张健考证“《沧浪诗话》非严羽所编”之结论基础上,继续追究所传该着文本的来历,藉以重建严羽诗学着作生成及早期传播的历史。一是通过具体解析其并不均质的文本结构以及《诗人玉屑》分门类编的商业化制作,推证严着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诗证的构成方式,或即来自最早以如此构架收录严作的魏庆之是书。一是观照严羽所处的时代,作为传播中介的书坊编刊者与以更为广大的中下层创作者为主体的读者构成的庞大诗歌消费市场已经形成,故考述严氏诗学着述正是在宋元间这样一种文学生态环境中,主要以“诗法”的面目被传播。

  • 标签: 严羽 沧浪诗话 诗人玉屑 文本生成 诗法传播
  • 简介:《娜嘉》是浓缩了安德烈·布勒东超现实主义理念的重要著作,带有浓厚的自传体色彩。通过审视自己与年轻女子娜嘉充满激情却又令人失望的相遇,布勒东在《娜嘉》中践行了其追求绝对真实的理想,赋予该作品独特的诗学魅力和现代性。本文主要基于叙事学的角度,分别从叙述者与叙述视角、叙述结构与文本开放性、人物类型与功能以及诗学叙事的时空维度几个方面对《娜嘉》的文本进行解读,以更好地体会布勒东的叙事艺术及其超现实主义精神实质。

  • 标签: 安德烈·布勒东 叙事 超现实 真实
  • 简介:"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观念与规范,其基本涵义是真实不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传统"信"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具体言之,"信"的核心是哲学之"真",精髓是道德之"善",结果是人格之"美"。

  • 标签:
  • 简介:"你买房了吗?"上海人如今打招呼、聊天的重要话题有了新的语言。朋友相聚、亲戚会面,一直到公交车、餐厅、公园的公共场所,总会听到人们在谈论看中什么小区的新建房,"三室二厅"、"二室一厅"等等的词汇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话语中。住房问题原来是农民朋友考虑比较多的,他们没有国有单位的分房福利,所以这些年先富或后富的人们都在基

  • 标签: 消费新观念 申城消费
  • 简介:中唐之际以境论诗之说盛行于一时,对於诗境的构成,皎然、吕温等以境论诗诸家,除了提出“取境”、“缘境”等构成诗境的方法之外,同时又提到与构成诗境有关的“造境”概念。对於中唐诗学观念中“造境”一词的解释,目前不少学者都以为从诗人内心中创造出诗境便是“造境”;

  • 标签: 佛道思想 唐诗学 “造境” 诗学观念 诗境 中唐
  • 简介:的精神传统今天非常荣幸能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中国古典诗学带给人心灵的陶冶和感动,我们今天的题目是《诗教与自然:中国古典诗学的精神传统》.进入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说几个问题.世界上艺术的种类非常多,但中国的艺术大体上来讲可以分为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当我们说一首诗是不是好诗的时候,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个艺术标准的问题,就是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看待诗歌,但这不是一概而论的.

  • 标签: 中国古典诗学 传统 精神 自然 诗教 现代艺术
  • 简介:本文围绕维吾尔族民间叙事传统“达斯坦”的田野调查材料,从表演语境出发,分析其演唱人群体“达斯坦奇”的演唱特点。基于达斯坦的演唱,或依循口头传统规则,或基于书面文本范式,指出达斯坦民间艺人的演唱可分为纯凭记忆的创编性演唱和念诵文字抄本的定型演唱。虽然有些艺人不能归为“创造型”歌手,但“复述型”歌手也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间。正是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演唱方式与受众积极互动,让达斯坦口头叙事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也使这宗濒危的口头艺术与时代接轨。

  • 标签: 维吾尔族 达斯坦 达斯坦奇 口头诗学 演唱传统
  • 简介:诗话一体自欧阳修创建发展至南宋,以严羽《沧浪诗话》为代表,已逐渐淡化其'旁采故实'、'以资闲谈'的色彩,向着总结诗歌史和探讨诗歌理论及规律的方向发展。这种倾向到明代尤为明显。15世纪后半期,在明代诗歌批评史上,一场诗歌的反思和复古运动正在酝酿形成。与此同时,朝鲜诗坛论诗评诗的风气却在《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林玉屑》等两宋诗话的影响下,~①方兴未艾。东国第一部以诗话

  • 标签: 东人诗话 中国诗学 争东人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志诗学特征。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播与之有着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关系。民族志诗学所彰显的民族性和异质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其中历史追忆和文化忧虑成就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价值;但是,民族志诗学中的民俗叙事在新的消费语境中却沦为市场炒作的消费符码。这也表现出现代语境中少数民族作家在言说立场和文化表达上的悖论处境。

  • 标签: 民族志诗学 少数民族文学 文学传播 消费符码 悖论
  • 简介:在西方,年鉴被称为"刊中之王",它是集知识、信息为一体的出版物,并有记录信息完整、连续、容量大、全方位和使用便捷等显著优势.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年鉴事业同其他文化事业一样,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无论是年鉴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是编纂实践和成果,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截至2002年末,国内出版各种年鉴3000余种,印数百万册,年鉴从业人员达十多万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此同时,官办年鉴的形式和运行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变化,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年鉴精品少、编辑出版效率低、发行量小、效益差的问题令年鉴界人士焦急.

  • 标签: 年鉴编纂 读者 信息量 检索方法 地方特色
  • 简介:五言诗的形成、发展是中国诗史上的重大事件,清末名士杨钟羲的《历代五言诗评选》分期选评了汉代至明初大量的五言诗诗人及诗作,具有批评和文献的双重属性及价值。其选评的取舍、数量的多寡以及品评内容体现了选评标准、选评方法、诗学取向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推崇五言古诗,主张风骚兴寄、雅正质实兼及清远、魏晋唐宋互参,以及“不可执一观之”、“宣情乃诗之道”等诗论。在大量征引、品评中亦可见杨钟羲与《诗品》《六一诗话》《石洲诗话》《昭昧詹言》“常州词派”等诗论的密切关联。因而,《历代五言诗评选》在五言诗史、五言诗批评以及杨钟羲诗学思想研究方面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 标签: 清末民国 杨钟羲 《历代五言诗评选》 特征 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