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自改革开放学科重建2后,西北民族大学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学科建设方面傲了很多的工作,特别是在学科领军人物郝苏民教授任教60年暨80华诞2际,很高兴我们有“年轻的”“80后”教授郝先生和我们一起来建设这些学科。刚才几位教授的发言对我启发很大。杨圣敏教授开启了对于学科建设的系统讨论,朝戈金、敖其两位教授有更为个人化的感受,周大鸣教授对应用研究给予了特别的强调,王铭铭教授在学科发展方面也讲得很系统。我要讲的其实也是老生常谈。

  • 标签: 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 理论性 学科重建 实践 “80后”
  • 简介:发展研究与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利益诉求密切相关。1500年以来,发达国家占尽了先发的优势并获取了全球化的绝大部分红利。后发国家如何在这样一种格局中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社会主义实践为这样一种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使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多元化的可能,也使得发展理论本身更加丰富多彩。只有在多元化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和平发展为主导的世界才有可能,而占全球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才可能真正分享到世界发展的红利,这应该是社会主义实践对发展理论以及世界发展本身最大的贡献。

  • 标签: 社会主义实践 发展理论 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 简介:文集的出版在当下并不罕见,但洋洋15卷《柳鸣九文集》的面世,而且是在中国文化对外输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第11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亮相,仍然引来众多关注的目光。据悉,参加本届文博会的32个展团48家企业——包含8家海外企业,拿到会上来的产品不仅文化分量厚重,还必须是有市场效应,有产业开发潜力的。

  • 标签: 文集 深圳 文化产业 中国文化 海外企业 对外输出
  • 简介: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苏联运动影响下,苏联历史教学理论方法在新中国大地广泛传播。中国历史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借鉴苏联历史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创造性运用,提升了教学质量。但在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失误,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 标签: 苏联 中国 历史教学
  • 简介:现代历史学研究不单纯是网罗并运用古来的文献材料,更多的是综合前辈研究者们辛苦努力的成果,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回顾相关领域、相关主题的研究历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关于宋代乡村研究,篇目浩繁,以笔者之浅薄,实无法遍览论尽.

  • 标签: 乡村研究 宋代 历史学研究 现场 文本 文献材料
  • 简介:河北省石家庄高新区第一小学地处石家庄高新区城乡接合部,近年来,笔者与学校教师抓住学校所在村进行旧村改造的契机,开展以城乡接合部旧村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2007年12月,学校《城乡接合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被教育部综合实践课题组批准立项,2012年12月顺利结题。这一课题的开展,对于石家庄,对于河北省乃至全国城乡接

  • 标签: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资源开发 结题 综合实践课 教学成果奖 活动设计
  • 简介:卡罗·金兹堡的“微观史”实践含有强烈的史学理论指向。他针对小人物心智的细致考察拓展了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视野,发现小人物也有大智慧。这对精英史观的片面预设形成质疑,但史料匮乏使关于大众意识的历史影响的分析难以进一步深入。金兹堡强调关于小人物的意识研究应深入到文化意义上的个性化阐释,反对只关注意识共性的心态史取径,然而他将个别小人物的心智特性比附为大众群体共有的文化属性的策略有以偏概全之嫌。金兹堡批评计量方法的局限,认为基于口述材料的阐释性叙事在呈现大众文化史方面更为有效。他的论说揭示了叙事在交代细节还原情境方面的特殊作用,明确了计量叙事在长、短时段研究中的各自优势。总体看来,金兹堡的论说使一种多元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变得较之以往更为令人信服,即历史本身是一种多相性且异质性的存在,因而不可能期待凭借单一的视角、模式、方法就彻底地对其进行解读。就此而言,历史学不应再追求自然科学式的自我整合,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地利用更多元化的研究模式和解释工具,使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历史事实得到解读。

  • 标签: 卡罗·金兹堡 微观史学 理论指向
  • 简介:民国校勘学是现代学科意义上校勘学理论的滥觞时期,在这一理论嬗变过程中,梁启超的校勘学方法奠基了现代校勘学的理论基础。陈垣提出的“校勘四法”标志着现代校勘学的正式创立。胡适的《校勘学方法论》集理论、方法、历史于一身,对校勘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使它更加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张舜徽的理论创新则使校勘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民国校勘学理论与方法的嬗变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快速发展,也为校勘学屹立于现代学术之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民国 校勘学 理论 方法 嬗变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约每隔30年左右,西方史学理论都会发生一次研究范式的转换。以1942年亨普尔的《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②的发表为标志,史学理论进入分析的阶段。以1973年海登·怀特的《元历史学》~3的问世为起始,史学理论出现了"语言学转向",进入到了后现代主义或叙事主义阶段。进入21世纪,经过十几年的争论探讨,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日渐成型,这便是后-后现代史学理论

  • 标签: 史学理论 “语言学转向” 西方史学 后现代 理论史 历史哲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分析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正是由于该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新中国建立后,在我国很快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独立学科,在实践中得到高度重视,涌现出不少优秀研究成果。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一些基本观点的"质疑与反思",有些话题已经超出了"学术"本身的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研究 新时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革命和建设 中国共产党
  • 简介:由国家管理知识包括民间文艺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文化传统。但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党与民间文艺积极互动是一种新建设。它在20世纪国家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出现,酿成影响重大的社会运动。在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时期,党指导下的民间文艺活动蓬勃发展,出现了党与人民共同利益最大化前提下的党建理论话语与民间文艺话语的平行关系,形成党性民间文艺思想,体现了党领导民间文艺与封建正统文化管理的本质区别。新中国初期学苏联,延安党性文艺思想转为执政党时期的党性文艺理论,也为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条件,两者统筹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过党内外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在这方面已积累了新的思想财富,明确民族的、自主的文化建设方向,当然这不是排外,而是平等交流,共同繁荣。在目前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潮流中,总结这批思想财富,坚持党领导下的民族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远意义。

  • 标签: 党性民间文艺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学苏联 文化建设 周巍峙 钟敬文
  • 简介:贺昌是山西早期优秀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的领袖,也是中共早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混乱、局势动荡的年代,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下,在师生及革命人士的启发下,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爱民更爱国、扛罢笔杆再扛枪、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革命思想,指引着他在革命道路上逐步前进。

  • 标签: 贺昌 革命思想 实践活动
  • 简介:一、本刊是河南大学河南省历史学会主办的大型史学专业刊物,发表高水平的史学研究成果,尤其欢迎史学理论、史学评论、社会史、城市史、乡村史、生态环境史、文化史、学术史、电脑与史学应用、新资料的发掘与研究等方面的优秀稿件。二、来稿一般应在15000字以内,重大选题的稿件,也应控制在20000字以内。囿于经费,恕不退稿。稿件一般应为A4纸(36行×36字)打印稿,并使用较宽行距,以便于编校。投稿时,请采用打印稿电子文本同时寄送的办法。打印稿寄至“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史学月刊》编辑部”,邮编:475001;电邮发送信箱见本页下,发送时请在“主题栏”中显示文章标题。

  • 标签: 历史学会 读者 作者 《史学月刊》 河南大学 打印稿
  • 简介:一、为什么要提出“反思”的问题提出中国史学上的“反思”问题,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偶然因素:从史学发展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必然趋势。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次史学研讨会上,有青年朋友提出这样的论点:中国史学长于记述,是“记述史学”,而缺乏理论,甚至没有理论。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由于我自己在20世纪六十年代读研究生时,是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的,因此难以接受这样的观点。

  • 标签: 中国史学史 “反思” 史学理论 20世纪 问题提出 史学发展
  • 简介: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今天为什么能在这么多大师的面前发言呢?原因就是我可能是属于打通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四个学科的实践者之一。我能够作为实践者之一,在打通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四个学科方面做一些工作,是因为2000年初深深地受到了郝先生的影响,懂得了上述四个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实践者 学科 民族学 人类学 社会学 民俗学
  • 简介: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决定很好,也是法学界几十年来一直追求的观念。但是碰到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正确解读这个决定,有些部门是歪曲解读,或者不全面解读。二是怎样按照中央的精神、宪法的精神来解读。

  • 标签: 法治中国 法的精神 依法治国 解读 法学界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取向: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本命题,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总体探索,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整体思考;二是"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基本思路,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线索,展开对党史、国史的研究,对社会主义思想、运动制度发展的历史反思。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逻辑 逻辑问题 论略 社会主义思想 制度发展
  • 简介:农救会初露锋芒张予如,原名张英才,字育吾,山西垣曲人,生于1898年2月,1939年2月在垣曲加入中国共产党。张予如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外祖父邓安抚养长大。他1919年考入省模范教师养成所受训,毕业后分配到新绛县任小学教师,1921年到荣河县(1954年荣河县万泉县合并为今万荣县)任高小教师。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民不聊生,学校难以为继,遂返回垣曲。

  • 标签: 邮报 模范教师 中国共产党 1939年 1954年 1921年
  • 简介: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艺术发展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人文艺术修养的提升对公共艺术建设存在巨大的就业缺口,国内外相关的美术院校都开始了公共艺术设计的专业,但是大部分院校对该学科的基础艺术理论课程的研究尚嫌缺乏,相关教学的完善性和成熟度都还不高,所以本文对于艺术理论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建设提出简单的思索。

  • 标签: 公共艺术 课程群研究 艺术理论
  • 简介:2015年2月11日下午,从媒体上获知邓力群已经因病去世,享年百岁。报道中给他加了不少头衔,如优秀的共产党员,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等等。而记得胡耀邦去世后有人曾经希望给胡耀邦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但邓小平坚决不同意。

  • 标签: 力群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交往 马克思主义者 共产党员 胡耀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