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今云南、贵州西部和四川西南部,在两汉时称“西南夷”,因地处巴蜀之南,故又号之“南中”。随西汉武帝在西南置郡县,汉民不断南来而形成“南中大姓”,东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姓活动频繁,史乘记录甚多,但作经济文化的开发,材料却很少,以致治西南史者至今尚无专文探讨。今愚不惴固陋,试作此文以作引玉之砖。

  • 标签: 西南地区 中国 谱系学 经济发展 工业发展 文化建设
  • 简介:元明清朝通过土司制度整合王朝国家,各族土司成为对我国西南等民族地区和各族土民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少数",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如下:一是国家强调王朝权威,强化边疆民族首领的国家观念,使其心向"王化",看齐中央;二是国家强化王权对土司职衔承袭、军事征调、问治教化和朝贡纳赋等国家义务的干预,关其权力进"笼子里";三是元明清朝建构土司的国家认同,奖擢忠顺尽职的土司,惩治违制悖逆的土司;四是元明清强化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统治,保障土司统治权益。因此,研究元明清朝治理西南等地作为"关键少数"的各族土司,能为从严治党和强化国家治理提供历史镜鉴。

  • 标签: “关键少数” 元明清 土司 治理
  • 简介: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丝绸之路在汉代开始逐渐形成。西南地区丝绸之路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对于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形态、社会面貌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文化影响经过几千年的衍变在文化内涵上也得到了拓展。本文阐述了西南地区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西南地区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并探讨了其传承与保护的问题。

  • 标签: 西南地区 丝绸之路文化 民族文化
  • 简介:军事组织体制是国家军事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土兵的军事组织体制与土兵制度密切相关。其土兵武装力量包括土司武装、土司部落武装、家支武装、土屯武装等四个方面。土兵的兵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步兵、骑兵、水兵、马兵、战兵、守兵、塘兵、铺兵等。元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土兵的员额是随着中央政府官兵的强弱和战争的多少而增减。元代土兵编制分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及牌子四级。明清时期土司军队大多实行营、旗制度。西南地区土兵名号仅限于湖广土司。

  • 标签: 元明清时期 西南地区 土兵 军事组织 体制
  • 简介: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中国兵器工业广大爱国职工,为了救亡图存、保证战时军事急需,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将各重要兵工厂迁建于西南战略后方,并迅速复工。在八年抗……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内迁 工业布局 兵器工业 西南地区
  • 简介:词起于唐,盛于宋,而衰于元明;到了清代,词的创作和研究又重新活跃起来,词家辈出,词作繁富,词坛上出现了不同的流派,词论上主张各异,创作上风貌纷呈,加上大量地整理编印词集、词选、词话,一时景象繁荣,蔚成大观,被人们称为词的

  • 标签: 浙西词派 词论 词选 词集 词家 朱彝
  • 简介:在多民族共生的西南,民族间的差异性是比较显著的,这主要是生态的多样性所致。由于各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各自在适应这种生存环境中所产生的生计模式也不尽相同,于是形成了山坝生态类型的差异以及农牧经济结构的差异。由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仅就某一地、某个民族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而获得的产品又是有限的,所以只有通过经济交流互相补充,这种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才能得以实现。本文在探讨了西南民族地区复杂的地理生态环境所导致的多种生计模式的同时,对山坝结构中的族际经济交流以及农牧结构中的族际经济交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 标签: 西南民族地区 经济交流 生态环境 生计模式 经济结构 生态类型
  • 简介:试论西南民族地区沿边开放的外部环境沈道权(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系)边疆民族地区的沿边开放,不仅受本地区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等条件的制约,也受开放对象即周边国家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对我国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省区)民族...

  • 标签: 西南民族地区 沿边开放 东南亚国家 边境贸易 印度尼西亚 东南亚地区
  • 简介:1930年11月,蒋冯阎混战结束,军阀各方取得了暂时妥协,蒋介石又调动3万兵力向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反革命“围剿”.1931年2月5日,红十军在方志敏、邵式平等率领下,采取大踏步跃进,迂回穿插,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游击战术首次挺进浙西华埠。

  • 标签: 红军 蒋介石 革命根据地 军阀 方志敏 游击战
  • 简介:1938年夏,武汉沦陷前,生活书店总店派张又新、毕青、杜福泰、袁润,从武汉带来了一批书和一幅写着“生活书店浙江流动供应所”的布招牌,来到了金华。金华当时是东南抗战的战略要点和交通枢纽。杭州沦陷后,浙江省政府迁到永康,在于潜的天目山设立了浙西行署,在这两地聚集着大批国民党党政机构和各种训练班。金华沿浙赣铁路西通大后方,南通福建,又是连接永康和天目山的枢纽。上海成为孤岛后,只有海路运输经温州和偶然通航的宁波两个港口连接内地,而金华又是必经之路。我们在金华设立分店后,把革命理论、进步文艺、抗战文化书刊,送到了广大读者手中而博得好评。在与浙西前线(包括孝丰、安吉、德清等县

  • 标签: 浙西 警察派出所 国民党顽固派 书店 分店经理 西天目山
  • 简介: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湖南长沙,1938年4月又迁往昆明办学,称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正式开学。由原三校校长组成常务委员会领导,梅贻琦任常务委员会主席。设文、理、工、法商、师范等5个学院26个系,3000余名学生。拥有教授190余名,不少均是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教职员工以孔子“饱受波折,东奔西跑,栖栖惶惶,被困于蔡,绝粮于陈,但对教育事业始终如一”的事迹自勉和共勉,为抗战教育尽心出力。从1938年至1946年间西南联大共毕业学生2522人,吴健雄、杨振宁等均出自于该校。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于1946年解散,三校复员回原址。西南联大在抗战的

  • 标签: 西南联大 西南联合大学 教职员工 中国教育史 抗战教育 梅贻琦
  • 简介:近代以来,随着开埠通商与内外贸易的扩展,交通运输的日益现代化和商路网的不断拓延,广西原先的社会生产力及市场结构受到猛烈冲击,重新分化、组合。全省市场经济一体化倾向日趋明显,以原有市场网络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以通商口岸城市梧州为核心,以近代商路网络为纽带的新型城镇商业市场网络体系,并由此对近代广西城镇社会经济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近代 广西 城镇 市场网络
  • 简介:张建世,男,汉族,1953年9月生于四川省。1982年,获四川历史系考古专业学士学位;1985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硕士;1985—1992年,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讲师、副教授;1992—1999年,西南民族学院博物馆副研究员、馆长;1999—2002年,西南民族学院博物馆研究员、馆长。2002年至今,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物馆馆长、博士生导师。关于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中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张建世教授热·,32回答了记者的有关问题。

  • 标签: 西南民族学院 民族文物 西南民族大学 珍藏 少数民族文化 民族研究所
  • 简介:大理,位于云南省的西北,地处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和东南亚半岛的结合部,它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灿明珠。这里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历史悠久,文物荟萃,是祖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白、彝各族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 标签: 大理市 中国 云南 宗教信仰 寺塔艺术 绘画艺术
  • 简介:宋人称生活在西南羁縻州县之外的溪峒民族为“生蛮”,其生活区域被称为“生界”,这主要是为了区别交纳赋税的省地熟户。大致来说,宋朝政府将西南少数民族群体划分为生、熟两大类,这种主观上以“差序格局”观念区分西南少数民族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或维持其在西南地区的主权。但生、熟蛮及蛮汉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几乎抹杀掉两者生存环境的差异,熟蛮异化与生蛮归化,致使生界在其变化过程中模糊不清。宋代西南地区羁縻政策的多元化,使得生、熟蛮的身份并不以其实际生存地域来确定。宋代文献中的“生界”,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称谓,而是一个融合了政治文化的族群边界,一个融通了价值判断的文化界线。

  • 标签: 宋代 西南地区 生界 生蛮
  • 简介:太湖流域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由以太湖为中心的各水系河流湖泊所组成的一个碟形洼地区域。该区域内部社会文化相近,社会经济连成一体,行政沿革上也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因此在区域研究中往往被视为一个整体对象。但是在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学者习惯以“江南”等同于太湖流域的概念,诚不甚允当。作为地理和历史概念的“江南”,自秦汉以来从未真正与太湖流域相重合,与太湖流域等同的“江南”,其实是一个文化心理上的概念,且开始于近代。以“江南”为名开展研究,容易造成研究范围的混乱。相比之下,“浙西”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行政概念,区划范围上承东汉吴郡,与太湖流域高度一致,迄明初乃分属直、浙,时逾1200余年,而传统的“浙西”概念在明清时期仍然有其影响力。从“浙西”入手本地区的区域历史研究,更有利于增强学术的严谨性。为使这一观点立足于更为坚实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浙西”的历史作一番详细的梳理。

  • 标签: 太湖流域 浙西 江南
  • 简介:清末词学,常州词派在理论上占据主导地位,浙西词派虽在常派崛起之后逐渐衰落,但此时并未淡出视野,仍然影响着清末词学理论与创作,并呈现出浙常二派渐趋合流的趋势。处于这样词学背景下的文廷式反而不受二派牢笼,能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对浙常二派进行批评,并要求济以辛刘之豪健来挽救当时词坛的创作之失,故能以为数不多的词作卓然特立于清末词坛。可以说,文廷式是清末词坛的一个另类,他的出现昭示着清末词学内部的自救、自振、自新,也暗示着词学即将要跳脱出传统的羁绊,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

  • 标签: 文廷式 词学 浙西词派 常州词派
  • 简介:本文主要从西南联大学人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祖国的救亡自觉地联系在一起,对学术的独立、自由有着极为明晰的自觉,不同的治学理路与观点"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会通、融贯中西、文理、古今之学,治学中的忘我之境等方面入手,勾勒出了西南联大独具魅力的学术精神。

  • 标签: 西南联大 救国 独立 自由 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