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东亚共同”问题已经成了东亚各国学术界不同领域热烈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不仅如此,东亚各国的商界和政界的精英也参加进来,以不同方式鼓动和推进“东亚共同”的构建。东亚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加深固然给“东亚共同”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可否认,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东亚地区前景的担忧,是许多人鼓吹“共同”意识的另外一种重要推动力量。经过千百年的演进,东亚似乎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像现在欧洲国家一样,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形成一种新的共同?还是要重蹈欧洲国家的旧日覆辙,在融成共同之前也来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无疑,对东亚历史的再认识是我们思考这一问题的起点。目前东亚国家不仅生活在现实里,也徘徊在历史中。东亚国家间关系中时隐时现的矛盾和问题,无不与历史的纠葛纠缠在一起。人们不仅要问:我们构建“东亚共同”的历史基础有多少?或者说历史能给“东亚共同”的构建带来什么?正是为了解读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这个专栏。应邀参加本专栏讨论的作者有在国际学术界声明显赫的“学界泰斗”,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尽管他们的地位和视角不同,观点差异很大,但思考的主线都是“东亚共同”的历史经验问题,每一篇文章都不乏予读者以启迪的真知灼见。我们相信这组文章会给“东亚共同”的讨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欢迎更多的学界朋友加入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来。“东亚共同”成功与否恐怕不是取决于对现实的把握,而是取决于对历史的超越。而重新认知和梳理东亚的历史,或许正是我们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起点。

  • 标签: 东亚共同体 “国际共同体” 构建条件 道德概念 “社会”
  • 简介:关于民族的定义向来极为复杂,没有定论。在此基础上,近些年来在西方又有新的思潮出现,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该书对民族的界定是:“它(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一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这一理论,在国内外学者中,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本文试就这些新的观点,结合传统的理论以及史实,进行质疑性的探讨。

  • 标签: 民族共同体 想像 相知 有限
  • 简介:东亚文明产生于中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文明产生之后,随即不断地向周边地区传播,并持续地产生着影响,逐步形成了中华世界.在东方首先接受中国文明的是朝鲜半岛,接着便是日本.

  • 标签: 东亚共同体 日本 中国 国际关系 日语汉字 文字功能
  • 简介:<正>十世纪初,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其主要民族包括契丹、汉、渤海和奚(又称库莫奚)。奚族和契丹族,两者在族源、经济类型、习俗、语言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而且地域毗邻。契丹建国后,尽管奚族也是处于被统治地位,但与汉、渤海等被统治民族所处地位不同,同时,辽对它们的统治政策、统治方式等也各异。本文只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族的共同学说,就奚共同的演变及其特征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 标签: 辽代 契丹族 马克思主义 特征问题 共同体 统治政策
  • 简介:商朝人用作货币的子安贝与用于占卜的龟甲,相当一部分来自南洋;周人则自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1](P1320)证明远在商周时期,北起肃慎人居住的长白山、南至南洋群岛的东亚广大地区,就已经存在内部互动,正在逐渐结合成一个独特的世界.

  • 标签: 中国 日本 东亚共同体 互动模式 冷战时期 意识形态
  • 简介:本文探讨了中世纪英国穷人群体的社会特征、基本生活状况,公地共同中公共地和公共权利对于穷人的巨大救济作用,公地共同成员对穷人的其他救助措施,高度评价了公地制度救助穷人的社会功能。

  • 标签: 中世纪英国 公地制度 救助 穷人
  • 简介: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不仅面临着地区冲突、武装斗争等传统安全问题,同时更面临着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它们相互交织、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唯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推进国际关系的转变与完善,促进全球经济的开放与发展,加强安全层面的合作与建设,增进世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参与全球生态的治理与完善,不断应对人类社会的各类问题与挑战,才能顺利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

  • 标签: 全球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现实构建
  • 简介:2011年11月11日,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上,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教师、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荣获一等奖。全国获此殊荣的小学教师仅此一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亲自为李吉林颁奖。

  • 标签: 南通市 名师培养 共同体 崇川区 中央政治局委员 印象
  • 简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与民族主义是一个想象的共同。然而,是什么促使人们去想象并成为共同的呢?格林菲尔德认为民族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精神,舍勒认为怨恨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因此可以说怨恨是民族主义产生的心理根源。民族主义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在早期民族国家的构建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一度走向极端。20世纪后期,民族怨恨与民族主义产生了新特点。要遏制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就要构建多元共存的现代文化,加强民族国家治理,构建稳固的民族国家认同,宽恕历史积怨,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 标签: 现代性 怨恨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主义
  • 简介: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培育,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家统一,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也关系到各民族青年的健康成长。新的时代条件下,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培育扎实推进,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影响因素。本文立足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培育的基础和现状,深入分析了意识形态、社会关系、培育方式、基础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思想导引、环境熏陶、法治保障、实践深化等对策建议,以期有助于增强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培育效果。

  • 标签: 西部民族地区 青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培育
  • 简介:清代乾隆到嘉庆年间,对于外面的世界,上上下下的中国人大多还沉淀在两千年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里,那时的朝廷曾以清帝国为中心绘制过几次有关周边世界的《职贡图》,还有宫廷画家也画了《万国来朝图》,记录各国人等到北京贺岁的盛况,人们始终沿袭着古老传统,一厢情愿地描述着想象的天下图像。

  • 标签: 文化共同体 17世纪 东亚 嘉庆年间 宫廷画家 世界
  • 简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理念的提出,对于深刻认识和解决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引领意义。这一理念,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和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又有着更为普遍、更为一般的指导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展开,尤其是随着其所强调的"以社区为中心"原则的不断普及,反过来又会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为推广"和而不同"的文化多样性观念,进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的建设,发挥具体而切实的作用。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以社区为中心
  • 简介: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产生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为基础和开端,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共同意识逐渐形成并确立起来,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内在逻辑发展的最高成就。"中华民族"作为现代民族符号与中国既有疆域相对应,以国家认同为基础,也就获得了确定性的内涵和稳定的边界,这一民族符号符合中国社会整体利益,获得广泛认同,成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和政治资源。中国共产党如何利用这一符号阐发其凝聚民族力量、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主张,修正和限制民族主义的内在缺陷,指引和塑造民族主义的发展方向,成为当代中国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

  • 标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共产党 民族国家 民族主义 形塑与修正
  • 简介:'法西斯主义'对欧洲政论界和学术界来说,长期以来是一个艰巨而争论不休的问题。最初似乎只涉及到一个名称,即只涉及到一个在1922年10月通过'进军罗马'而在意大利掌权的党的称谓,但1923年,一个在巴伐利亚,特别在慕尼黑从事强大运动的阿道夫·希特勒的纳粹党人,被称作'法西斯主义分子','法西斯主义'这才被作为概念用在各国不少党派身上。然而,意大利法西斯党也早

  • 标签: 意大利法西斯党 纳粹党 进军罗马 阿道夫 墨索里尼 利亚
  • 简介:本文从政治、社会、经济、思想及宗教的角度探讨中古巫术的历史。中古巫术的演变往往受到客观形势影响,诸如中古基督教之正统与异端之争、教会的改革、异端思想的极端化(走向巫术或玄秘主义)及其它社会与政治因素等。

  • 标签: 卡特里 圣事 韦尔多 耶稣基督 奥古斯丁 旧约圣经
  • 简介:本文希望利用一些重要的西文资料,从全球化的角度,探讨日本天正少年使团1582年至1590年间出使欧洲国家的组织、所经路线、各国政府的接待、在罗马的活动和出使的意义等问题。此次访问是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事例,在构建东西方文化沟通渠道、扩大双方教俗上层的视野、推进天主教全球化、培育人类共同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日本文明 范礼安 天正 卡布拉尔 耶稣会士 共同体意识
  • 简介:十年之前,我和我们的同事同陈燮君先生在上海曾经有过对话。我们当时觉得难以相信,在未来的十年当中,上海有数百家博物馆建立起来。在中国国内,中国美术馆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在国际上,中国美术馆的声誉还不是那么响当当。

  • 标签: 中国美术馆 陈燮君 博物馆 上海
  • 简介:欧洲中世纪是人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长达一千多年,从最初的蛮族美术到加洛林文艺复兴,再到罗马美术、哥特式美术,是世界美术发展史上一段光辉灿烂的岁月。中世纪的美术思想充分吸收古典传统和日耳曼文化的养分,并积极融合东方思想,借助宗教神学的力量,神学家圣托马斯和圣奥古斯丁在表现对上帝的敬仰的同时探索神秘的宇宙,这对当时的艺术实践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世构建艺术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笔者从中世纪早期的美术出发,分析哥特式美术的发展趋势,阐述古希腊艺术的回归,并深刻剖析美术艺术的宗教思想内核。

  • 标签: 欧洲中世纪 美术 思想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