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俗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口头使用的通俗语言,俗语来源于多个方面,其中许多俗语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总结。客家人山居耕作经验丰富,对植物生长的认识和理解非常深入,由此总结出许多有趣的俗语,并感悟出许多生活道理,如绽笋、拈谷绽、半烂绽、绽头、生菇、毛菇、须菇等。笔者从植物角度分析,求证这些俗语的来源,从而诠释出这类客家俗语的意义和内涵。绽笋,意指植物嫩芽生长,并逐渐冒出来,进而长成新枝的现象。

  • 标签: 通俗语言 植物生长 客家人 日常生活 植物学
  • 简介:识荆钦挹纵横笔,文史同襄友谊增。特稿论坛倚马就,丛书专著解牛成。

  • 标签: 明月清风
  • 简介:农业大寨运动由山西兴起,在全国盛行十六年之久。大寨曾为引领中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旗帜。大寨经验和大寨精神曾经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农业大寨运动所表现出的改天换地的气魄、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国为怀的风格和艰苦奋斗的事迹,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敬仰,当然也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尤其山西是大寨经验和大寨精神的故乡,又是大寨运动开展最早的省份,客观、全面、系统研究山西学大寨运动的历史,深刻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曲折发展的历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山西 大寨 学习 运动
  • 简介:晚清学者郑珍所著《说文逸字》,是一部利用文献材料考证《说文》逸字的专书。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历代典籍引用古本(《说文》的语料与今之通行本的互勘,寻找逸字的踪迹,旨在恢复许书原貌。郑书所引相关典籍由汉代至宋元,共计48种,为同类著作之最。书中还历数文献典籍之间的渊源关系,有助于辨清(《说文》在后世的流传。《逸字》一书,对于(《说文》的版本和校勘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 标签: 郑珍 《说文逸字》 文献 版本
  • 简介:《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推行"新政",但在推行新型警政方面却不尽人意,尤其是负责人极度缺乏警知识,警政人员的素质更是参差不齐,于是在新警政实施之初便创办起了警察教育,以此提高警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1901年,京师警务学堂创立。次年7月9日,袁世凯(时任直隶总督)开办了保定警务学堂,其他地方也相继成立了警务学堂,作为警基础的《警察》课程也陆续开设。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夕,较为完整的警察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 标签: 清末新政 警务学堂 警察教育 《警察学》
  • 简介:壮族生态研究就是对壮族社会群体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从学科进路的角度来看,壮族生态研究大多是民族学人类的研究成果,即或偶尔有民族生态、历史地理学、生态伦理学的学者参与其中,其研究成果也仅占较少的部分。作为一个边缘的、交叉的研究领域,壮族生态研究需要在壮中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而壮仍在持续构建之中,需要壮族生态研究的参与,因为壮族生态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壮的研究领域,填补研究空白,而且可以提供科学的研究视角,增强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扩大壮的学术影响力,增强其统摄性。

  • 标签: 壮族 壮学 生态研究 民族生态学
  • 简介:1914年3月12日,北京前门火车站走出一个奇怪的老头——身穿马褂、袍子,腰间系一只绣花荷包,脑后垂一条小辫,足蹬红缎鞋……这个老头便是大名鼎鼎的王闿运,他此番来京,为的是接任中央国史馆馆长。而撺掇此事的,正是亲自来车站接他的高徒杨度。王闿运"纵横计不就"王闿运那身行头,很容易给人造成一个假象,以为他是野老者流。实际上他和他的学生杨度一样,都是有着极大政治抱负的人——王闿运以八十高龄重出江湖.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学生杨度要借他的名望为自己加分,在袁世凯面前大打老师牌;另一方面,也与王阎运本人“久有凌云志”有关系。

  • 标签: 王闿运 杨度 王学 政治抱负 火车站 袁世凯
  • 简介:荣立宇在《西藏研究》2014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提出20世纪30年代,于道泉将仓央嘉措诗歌从藏语翻译成汉、英两种文字,开创仓央嘉措诗歌汉、英翻译先河。截至目前,仓央嘉措诗歌已经有21个汉译本。从统计的视角来考察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语翻译,可以看出它们在汉语文化圈中译介的一些特征,也可以呈现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从翻译频率、译者身份构成以及译本特征等三个方面考察了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译情况。

  • 标签: 仓央嘉措 汉译本 统计学 诗歌 汉语翻译 《西藏研究》
  • 简介:民族主义对韩朝历史编纂产生了支配性的影响,脱离民族主义而分析韩国历史学的理路是非常困难的。本文在梳理韩国民族主义历史学演进历程基础上指出,韩国民族主义历史学是一种同质化的、以民族意识觉醒和民族国家兴起为中心的宏大叙事,也一直是一种现实的社会思潮,在韩朝民族国家成长曲折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从中采浩到姜万吉,韩国民族主义史学本身也在不断经历调整,从国粹主义色彩到民主主义色彩,从激昂亢奋到相对温和。西方学者对韩朝民族主义史学的批评虽能指出韩国民族主义史学的缺陷,但因为将现代化价值绝对化,结果是肯定了殖民主义和日本亚洲侵略历史,实质是另一种有高度预设性的宏大叙事。如何在历史学中超越民族主义,是国际史学界共同的课题。

  • 标签: 韩国 历史编纂学 民族主义 现代化
  • 简介:大禹时代处于公元前2000左右气候异常的洪水期,大禹平治水土直接的或者间接的使得土地重新恢复,农业耕作生产得以继续发展,众民安居乐业。大洪水发生期的距今4000年前后,以陶寺和王城岗城址为中心的文化区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优势,最大程度抵御和减缓大洪水造成的灾难和影响,这也可能正是二者持续发展脱颖而出的地理因素与环境原因。大禹利用治水契机,持续发展,族群政治中心的由颍河上游北移至了伊洛平原。之后,整合嵩山南北文化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政治秩序或言夏王朝。

  • 标签: 大禹治 水陶寺遗址 王城岗遗址
  • 简介:尽管暴力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普遍现象,但长期以来,暴力研究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对于这种忽视,最常见的理由,也是绝大部分社会学家的共识,就是:现代性意味着人类普遍的理性化、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与社会和平。暴力既不是现代社会的常规状态,也不是社会生活的内在特征,它是非理性化的远古时代的遗留物,随着"文明的历程"必将烟消云散。虽然上述观点颇有道理,但这种判断显然过于草率和乐观。

  • 标签: 非理性化 现代性 常规状态 研究评述 遗留物 边缘地
  • 简介:先秦佚籍是成书于先秦时期且已经亡佚的、至今只有吉光片羽或残篇断简传世的文献。它涵盖面广且数量庞大,主要有三方面来源:其一,传世古书中征引;其二,《汉书·艺文志》中著录;其三,地下出土的简帛(牍)。深入挖掘先秦佚籍对研究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之学的学术价值及文化内涵均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推进文献研究,而且对正确、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 标签: 先秦佚籍 文献学 传统文化 意义
  • 简介:文章通过梳理山西地区元代壁画墓,从墓葬形制、壁画布局和题材、随葬品等方面进行了考古的观察和探讨。山西地区元代壁画墓常见长方形或方形砖石墓,壁画题材主要有墓主人并坐图、日常生活图、孝行故事图、宗教题材图、宇宙星辰图、题榜类等。山西地区的元墓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从侧面反映出了元代山西社会主流文化——蒙汉文化的交流融合。

  • 标签: 元代 壁画墓 考古学
  • 简介:《弗莱德加编年史》(ChronicleofFredegar)是中世纪早期法兰克国家核心历史文献之一。该书第四卷中的诸多材料在墨洛温王朝史研究领域具有孤证性,因此,对该书史料信度的判断也就成为一大难题。德国史家布鲁诺·克鲁什等人认为,该书由多人编写,其文本信度相对较高。法国史家费迪南·洛特等人认为,该书编写者只有一人,对其文本信度的估计不宜太高。另外,法国史家马塞尔·博多对该编年史的信度持高度乐观的态度,并对之作出颇具"浪漫"色彩的释读。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可以看出,和中世纪西欧很多同类史书一样,《弗莱德加编年史》并不能算作完全的信史。不过,该书对于法兰克历史研究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

  • 标签: 《弗莱德加编年史》 信度 克鲁什 洛特 博多 高法特
  • 简介:类型是考古的基本方法论之一,广泛应用于考古实践尤其是缺乏文字资料的史前考古中。历史时期考古由于普遍存在文字及纪年信息,类型的重要性有所削弱。然而,作为以器物及其形制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学科,历史时期考古中的类型应用仍然有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排比器物建立年代标尺、揭示遗存所反映的等级、进行考古学分区、为相关学科提供方法借鉴等方面。

  • 标签: 历史时期 考古学 类型学 方法论
  • 简介:清末两湖书院的改章,作为书院改制风潮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早已引起教育史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则更关注这一过程中固有"统"意识的接引作用。甲午战争前后的时势激变,带来了"时务"之学的流行。代替传统书院的课艺,张之洞援引来自两江幕府的蒯光典,在两湖试行每日上堂、分班宣讲的新教学模式。然而,书院中出自粤东陈澧一派汉宋调和之学的梁鼎芬、杨裕芬等,与传承江浙"礼"的蒯光典之间,围绕"文王受命"等经学命题,发生了激烈冲突。本文尝试从学术史角度,对这一笔记家乐道的轶闻进行解读,揭发人际争执背后"理学"与"礼"升降的脉络。正是借助清代中期以降礼复兴的资源,蒯光典提出古今中西"理必附礼以行"、"理各有在"的观念,在"西学中源"、"中体西用"之外,提出了另一条接引新学的路径。

  • 标签: 两湖书院 改章风波 蒯光典 梁鼎芬 杨裕芬
  • 简介:生活中谈到艺术总能给人一种优雅高贵的感觉,艺术的存在诠释了自然界中难以言诉的美,艺术更能够创造出奇妙的感觉。艺术是一门哲学思考的人文科学,艺术学学科的共性问题已经引起大多数艺术探究者的高度关注,它已成为艺术界建设的一个关键、潮流的研究项目。艺术的共性范围之广难以用语言表达,它给人一种无边无界的宽广之感;而美术与设计之间即使有着千差万别,但由于它们都包含于艺术之中,所以二者之间又有很多相似点,它们间隐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它们的魅力能够满足众多艺术爱好者的追求,洗涤追求者的心灵,给他们带去前所未有的体会。

  • 标签: 艺术学 共性与个性 美术与设计 学科共性
  • 简介:本文从"近三百年"学术发展走势的视角,探讨了王国维在晚清民初学术流变和转型中的治学取向,以及由倾心哲学转而探究文学再到孜孜于经史小学的学术思想进路缘由,并梳理勾勒出其对清代学术与宋明学术的关系、学术偶像的选择、清代学术各阶段价值评判等问题的认识,揭示了他在追求"为学术而学术"理念之外所蕴含的"明道经世"情怀。相较于此前清儒的治学理念、方法和范围,王国维之为,既有比较明显的"清特征",更因时势变迁、中西学术的激荡等,而呈现出新的特色。

  • 标签: 王国维 清代学术史 道咸新学 清学三阶段论
  • 简介:古代学者治学,向来讲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种追求促使学者对各种各样的书籍分门别类,进行著录和解题,产生了一系列的书目。从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七略》、《别录》到清代四库馆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历代书目的编撰源源不绝,为各个时代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形成了一种围绕书目的编纂与研究的专门学问——目录。中国古代目录自从汉代以来不断发展,到了宋代,达到高峰。宋代学者不仅编纂出众多著名的书目著作。

  • 标签: 校证 目录学研究 玉海 《七略》 《崇文总目》 《郡斋读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