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未来古代文学的作家作品研究向何处去?如今我们所面对的古代大诗人大作家大多像陶渊明一样,已被历代学者全面细致甚至反复地考察过了。怎样才能有所发展和突破呢?这里的'文化阐释'就是一种尝试。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影响极大,其成就和风格早有定评,读解那些质朴无华的作品并无大障碍,校释上如今也无多少发明的余地。然而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其文学个性作进一步的探讨,或许有助于了解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在晋宋之交会出现如此个性独特的大诗人;从而对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艺术追求的一个重要侧面及其演进历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 标签: 个性文化 文化阐释 文学个性
  • 简介:现今的学术著述,兼综前人成果、独成一家言,能禁得推敲者,仍不可多得。曹书杰教授所著《后稷传说与稷祀文化》不但是这样的一部力著,而且实系一部新学术的经典。中国传统文明的主体是农业文明,后稷则是中国古代的社稷之神、农业始主,因此后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构成之一。由于后稷文化占有这样的一种文化地位,有关后稷的记载、文献、研究的资料之夥.

  • 标签: 成一家言 文化思维 学术著述 文化占有 核心构成 上古文化
  • 简介:李冰修建都江堰之前的犀浦之地,低洼潮湿,土质松软,不适合建县立城。在古人眼里,犀牛是镇邪神兽,李冰修建都江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此"沉犀之浦"即为"犀浦"。公元686年,原为成都西鄙之地的"犀浦"被分割,独立设置为犀浦县,一直到1072年才改县为镇。犀浦为县的时间长达386年之久。犀浦既有悠久的历史,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 标签: 沉犀之浦 都江堰 镇邪神兽 犀浦县 犀浦镇
  • 简介:张三丰传说虽然主要流传于湖北武当山地区,但其实在镇远古城,历史的沉淀下张三丰的故事流传也许更加丰富,这些故事充当着历史的见证,记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心理情感、政治状况等,对于更加深刻地了解镇远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张三丰 镇远 传说
  • 简介:关于'跻僖公'的讨论,是经学史上一个有趣的范例。事实上,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由于'臣子一例'解释体系的确立,使得经学的讨论偏离了核心而横生枝蔓。关于'臣子一例'原则的确认及对其的否定,构成了讨论这个问题的核心线索,而由'臣子一例'与否所引发出的兄弟昭穆异同问题,使得问题的解释更趋复杂。在由经及传再及注疏的阐释过程中,存在后世的引申和发挥。本文即以'经—传—注—疏'为考察对象,阐述在'跻僖公'问题上所展示之各家解释逻辑。

  • 标签: 问题的核心 经学史 公羊传 庶兄 孔疏 弗忌
  • 简介:济源大明寺的后佛殿外檐和内檐遗存有精美的清代彩画。彩画在结构、内容、纹饰等方面既沿袭古制,又具有自身特色,体现中原地区建筑彩画的特点,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手法轻快、画面丰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表现出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 标签: 大明寺 后佛殿 彩画 图像 清代
  • 简介:  我们常说要"用事实说话",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用事实说话"则需要"说话"的技巧,怎么"说"才能增加事实的分量,使之有力支撑论点呢?其关键在于叙事简约、阐释精当,能够叙议结合.……

  • 标签: 事实论据 分析事实 叙事简约
  • 简介:中国古老而丰富的动物文化是西方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长臂猿考》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从商周至元明中国猿意象的历史流变,剖析了崇猿传统的文化渊源,并对中国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四大传统猿主题,即“猿啸哀”、“猿连肱涧饮”、“猿善猴恶”、“猿通臂”进行了探讨,纠正了长期以来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在研究方法上,高氏不仅注重文字文献和图像文献的引证,而且通过长期饲养猿以观察其生活习性,搜集和积累有关猿的音像资料,其研究动物文化的宏通视野和独特方法都具有一种范式意义。

  • 标签: 高罗佩 猿文化阐释 范式意义
  • 简介:领导干部价值观是建立在世界观、人生观和行政价值观、政党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基础上的。正确的领导干部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民主法治观和创新发展观。研究和分析领导干部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树立正确的领导干部价值观,对于加强领导干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领导干部 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
  • 简介:由周秦义政论发展而来的义兵说,得到了包括兵家在内的诸子们的认同,成为对秦汉军事行为合法性进行阐释的理据。特别是《吕氏春秋》所倡导的义兵论,构成强秦统一六国的有力依据。刘邦为义帝发丧,成为楚汉之争的军事转折点。西汉在处理民族军争时,仍以“义”为基本策略,将华夷之防转化为华夷共存,形成了具有文明史意义的地缘政治观。

  • 标签: 义兵论 秦汉 合法性 地缘政治
  • 简介:《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 标签: 《格萨尔》 集体记忆 语境 文本形态 结构形态
  • 简介:本文概括归纳了田余庆先生的《拓跋史探》一书的学术贡献和治学方法,指出此书在探讨拓拔早期历史方面的独到见解,以及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最后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讨论和补充的问题.

  • 标签: 《拓跋史探》 早期历史 重读 力作 阐释 治学方法
  • 简介:文化系统党史资料征集工作表彰会纪实□本刊记者咏评文化系统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会于1998年5月5日在北京召开。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源潮同志,中国文联主席、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主任周巍峙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部征委会...

  • 标签: 资料征集 文化部 表彰会 党史研究 先进集体 老同志
  • 简介:生态危机提示我们,人类更需要认识自己,认识我们这个物种在生态圈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我们自己在上万年的集体生存中获得的经验。当今"主流文明"不过是人类众多生存方式之一,它虽然强势,但远未经历足够的检验,它构建的"普世价值"未必具有几何公理的地位,它制造的生态危机却已经威胁着人类生存。而那些存在了上千年的众多文明,其中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值得认真研究。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生态系统,但始终寄生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构造出自身的文化文化是人类求及生存、发展、延续的人为信息系统。自然的生态系统丰富多彩,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化,它一方面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下,自觉不自觉地冲击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使民族生境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程度的偏离,一方面控制和回归这种偏离,使之不至于毁灭自己赖以为生的生态系统,从而发展出了与生态多样性相适应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这就使民族文化与自然在"偏离"—"回归"中耦合运行,特定民族在其中获得了生存与发展。

  • 标签: 民族文化 生态系统 耦合运行
  • 简介:何伟亚的《怀柔远人:清代的宾礼与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引发了一场关于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争论.何伟亚对其书题目和一些重要清史料的'误读'折射出了后现代主义对分析历史文本复杂意义层结构所持的令人深思的理论.何伟亚对具体史料的解读是否准确是可以继续争论的,然而,他从'历史诗学'的角度,对马嘎尔尼使华失败背景和原因的新诠释可能会有助于破解清代占优势地位的政治文化心理及其符码.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清史 国际关系史
  • 简介:文化生态系统是特定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的基础。文化内在的“生成性”特征决定了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的基本规律。文化是特定“时间-历史”情境中的主体不断建构的结果,建构形成的“文化”又在新的“时间-历史”情境中得到继承、诠释和传播。纵观以“沧浪之水”为载体、以“有道则出、无道则隐”为核心的“沧浪文化”生成、发展和传播全过程,“沧浪文化”从文化的原始生长点出发,早期为扩展扩散,后期为迁移扩散;经由地理表征“升华”到经典文化中,又从经典文化“落实”到地理表征上的双向互动的生成和反身建构过程。就现实意义而言,不同地域的同类文化之间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关系,绝大多数地理性的“文化正宗”之争可以就此打住。

  • 标签: 沧浪之水 沧浪文化 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景观 “时间-历史”情境 生成
  • 简介:一本阐释方志观念的新书──简介《区域发展的认识和表述》张权利。兴麒著《区域发展的认识和表述》出版后;受到方志界的好评。北京大学于希贤先上说:“此书文理兼收,古今并重,提出一家之言,能顺理成章,颇有发明创新。”该书分阿部分,涉及方志渊源,方志学指导思想...

  • 标签: 区域发展 于希贤 方志学 方志界 文字记述 指导思想
  • 简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由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主办、文化部直属机关工会承办的“文化系统名人名家书画展”,于1999年7月23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机关及直属单位的118位知名人士的124幅书画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源于传统,又推陈出新,神韵、笔力俱佳,美不胜收。作者中有长期在文化战线上工作的老领导王蒙、林默涵、刘德有、陈昌本等,有老一辈书画名家田世光、萧淑芳等,有刘炳森、杨力舟、姚有多、张立辰、李宝林、苏士澍、王镛、黄润华、姚治华、郭怡、冯远、田黎明、王迎春、龚文桢等一批中年著名书画家,有著名表演艺术家袁世海、胡松华、王铁成等,还有文学、文博战

  • 标签: 系统名 文化部 社会主义 建国50周年 京城 文物局
  • 简介:戊戌间,康有为欲变法以救中国。然而,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使儒学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因此,康有为借鉴了基督教的某些理论与仪式,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上将儒学建立为宗教。这种努力不仅是出于变法的需要而保全儒学,他试图通过对儒学的重建阐释,使儒学能够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普遍的作用,甚至能够融摄西方文明的基本内涵。袁氏帝制与张勋复辟的相继失败,以及康氏晚年目睹北洋政府的覆灭,儒学承担政治功能的一线希望亦最终破灭,此后八十余年间,继之而起的新儒学主要将儒学复兴的希望寄托于道德教化方面。本文主要论述了康有为如何从理论上完成儒学建立为宗教的努力,以及孔教与其它宗教的关系。

  • 标签: 康有为 儒学 宗教 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