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西汉道义观的形成,一在于董仲舒从天人关系上对天道和人道运行的本质要求进行凝练,形成了政治道义观。二在于司马迁从历史经验上对历史运行秩序的重构,使"义"成为观察历史秩序的参照,从而形成了历史道义观。三在于盐铁辩论从行政理念的角度对西汉制度进行讨论,使得参与讨论的御史、大夫们意识到国家必须承担起社会道义,才能长治久安,初步讨论了国家道义观。

  • 标签: 政治道义观 历史道义观 国家道义观
  • 简介:历史文献中对丝绸之路的称呼形色各异,并随近现代历史地理学界的研究而转变,形成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的时序概念历史演变

  • 标签: 丝绸之路 名称 历史演变
  • 简介:火枪相对于冷兵器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有射击速度慢、精度差等缺点。在16、17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了线式战术,士兵们排成横队轮流齐射,这种集群轮流射击的应用方式能够充分发挥火枪的威力。火枪应用方式的改变促使军队编制体制、军事训练和军事文化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现代军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火枪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暴力工具,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为欧洲各国的海外殖民提供了条件,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标签: 火枪 应用方式 军事革命
  • 简介:美国对华鸦片输出经历了鸦片战争前、五口通商时期及《天津条约》后鸦片贸易合法化三个阶段。从美国进行土耳其鸦片的行销开始,美国就开启了对华非正常贸易的道路。相比英国,美国鸦片走私时间晚、质量次,但鸦片走私的速度与影响力一点不弱于英国。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国以支持鸦片走私的态度换得了中国政府的信任。此后,美国国旗成了掩盖鸦片走私的最好保护伞。18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西部开发及工业资本在国内的发展需要,美国商人逐渐将在华资本回调到国内参与经济建设,活跃的美国商界先驱与鸦片走私逐渐淡出中国市场。

  • 标签: 中美贸易 鸦片走私 《望厦条约》
  • 简介:民国校勘学是现代学科意义上校勘学理论的滥觞时期,在这一理论嬗变过程中,梁启超的校勘学方法奠基了现代校勘学的理论基础。陈垣提出的“校勘四法”标志着现代校勘学的正式创立。胡适的《校勘学方法论》集理论、方法、历史于一身,对校勘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使它更加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张舜徽的理论创新则使校勘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民国校勘学理论与方法的嬗变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快速发展,也为校勘学屹立于现代学术之林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民国 校勘学 理论 方法 嬗变
  • 简介: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草书《孝经》,传贺知章书(简称贺书)。江户时代书贾得自长崎,後为近街家熙所得,明治初年一度散落民间,辗转入藏御府。日本学者多认定其为贺监真迹,而中国学者大多持相反的观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草书《孝经》,传孙过庭书(简称孙书),实为宋人伪托。唐宋时代《孝经》文本的演变极为复杂,跨越写本时代和刻本时代,兼有今、古文及其不同注本的彼此消长,以及玄宗先後两次《御注》(《始注》和《重注》)。前人对於贺书作者和时代的认定多凭书法风格,缺乏直接的、确切的文本依据,所以我们从文本切入,通过文本校勘,将其置於唐宋时代《孝经》今、古文以及《始注》《重注》文本变迁的背景之下来考察,以期相对准确地进行定位并加以判断。同时,以贺书为坐标系,整合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文本类型的石经、写(钞)本、刻本,并透过这一相对完整的文本系统来洞悉唐宋时代《孝经》文本演变的轨迹。

  • 标签: 贺知章 草书 《孝经》 文本 校勘
  • 简介:关于高句丽的族源,学界多认为《逸周书·王会篇》中的“高夷”即为“高句丽”之前身,但经考证可知,高夷之称虽音似句丽,但实与“句丽”无涉。高夷是以喋羊(四角羊)为特产,而句丽是以弓箭猎鹿取皮而闻名,双方在经济生产上就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迨至汉整合东方四郡,第二玄菟郡下辖三县,以“句丽人”所在地区设高句丽县。“高”字为汉字标记这支句丽专有属性的名词,其意为“仓舍”,即特指该支句丽人特有设施“桴京”而言,“高句丽”是“高”与“句丽”组合而成,意指“建有小仓的句丽人”,以区分于其他“句丽”部落,即其他“貊”人。

  • 标签: 《逸周书》高夷 句丽 高句丽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约每隔30年左右,西方史学理论都会发生一次研究范式的转换。以1942年亨普尔的《普遍规律在历史学中的作用》②的发表为标志,史学理论进入分析的阶段。以1973年海登·怀特的《元历史学》~3的问世为起始,史学理论出现了"语言学转向",进入到了后现代主义或叙事主义阶段。进入21世纪,经过十几年的争论和探讨,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日渐成型,这便是后-后现代史学理论。

  • 标签: 史学理论 “语言学转向” 西方史学 后现代 理论史 历史哲学
  • 简介:清末设立民政部,开始中国现代民政行政的探索。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内政部是管理民政行政事务的全国机关,其基本职权和内设机构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变化性。内政部不同时期施政重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工作重心。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民政行政机关 职权演变
  • 简介:两汉京师四重宿卫由宦者令(中黄门)、郎中令、卫尉、中尉所统武装构成。西汉初,京师宿卫称“南北军”,及至东汉,则更多使用“禁兵”一语。从“南北军”到“禁兵”,实际体现了京师宿卫的统合与演变。伴随殿中宿卫期门从“中从骑”“常侍骑”“武骑常侍”发展而来;羽林则以苑囿厩监为基础,围绕武帝时政治中心建章宫进行组建,皇权增长,“南北军”开始向“禁兵”过渡。由“爪牙”将军统领宿卫,到“省禁”宦者参与禁兵争夺,东汉京师宿卫呈现进一步整合。两汉禁兵多有募兵,宿卫以外的征、戍已很多见,体现军事行动的王师性质。不过,皇权扩张并不意味着禁兵日强。伴随官显职闲、兵员缩减及素质下降,汉末动乱中的中央禁兵未能担负起拱卫皇权的重任。

  • 标签: 南北军 禁兵 期门-羽林 宦者 征戍
  • 简介:奥尔夫教学理念作为新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现代音乐教学质量,尤其是与中国的二胡教育事业相结合,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奥尔夫教学理念在二胡教学中应用实证分析;二、奥尔夫教学理念在二胡教学中发展趋势探析。

  • 标签: 二胡教学 奥尔夫教学 应用 发展
  • 简介:一、为什么要提出“反思”的问题提出中国史学上的“反思”问题,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偶然因素:从史学发展来说,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必然趋势。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一次史学研讨会上,有青年朋友提出这样的论点:中国史学长于记述,是“记述史学”,而缺乏理论,甚至没有理论。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由于我自己在20世纪六十年代读研究生时,是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的,因此难以接受这样的观点。

  • 标签: 中国史学史 “反思” 史学理论 20世纪 问题提出 史学发展
  • 简介:"革命委员会"的权力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群众组织的代表、原党政领导干部的代表和驻地军队的代表。"革命委员会"的筹建以及是否得到中央的承认和支持,从而成为一个享有权威进行地方治理的国家机构,理论上取决于它能否落实"三结合"的方针,能否维持这三种力量在权力结构中的平衡。"文化大革命"的实践表明,这三种力量的平衡是相当脆弱的,"造反派"的代表从来没有真正在这种"三结合"体制中取得自己的地位,在经过"军管政府"主导的阶段后,权力回到了"文革"原来力图排斥和整肃的前党政官员手中。"革命委员会"权力结构的演变为"文革"的失败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

  • 标签: 革命委员会 三结合 造反派 老干部 军管
  • 简介:20世纪50年代,在学习苏联运动影响下,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和方法在新中国大地广泛传播。中国历史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苏联历史教学理论,借鉴苏联历史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创造性运用,提升了教学质量。但在学习苏联经验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失误,给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 标签: 苏联 中国 历史教学
  • 简介:地方监察制度成形于秦汉,成熟于盛唐,完备于明清,期间多次出现中央派出的地方监察官逐渐行政化为地方行政长官的现象。其中以汉王朝最为典型。武帝时确立刺史制度,成为强化中央集权和监督地方官吏及豪强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东汉后期刺史却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拥有割据一方的军政实力。汉代地方监察机构的产生与演变,可为我国当代政治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 标签: 监察制度 行政化 汉王朝
  • 简介: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史学虽在西学东渐的强力冲击下失去了主流地位,但仍然保持着一种血脉上的延续与发展。从章学诚到刘咸炘,呈现出传统史学理论在近代自省式的演进路径。刘咸炘阐释了章学诚关于浙东史学、六经皆史、记注与撰述等问题与范畴的论述,这些心得沉淀为刘咸炘史学理论的亮点和底色。刘咸炘还深入比较章学诚史学与西方史学,回击了西方史学优越论,坚守了中国本位的史学立场。刘咸炘承袭章学诚史学、目录学、方志学的衣钵,堪称"续章"的代表人物,但其中又有"匡章"之义。刘咸炘提出的"察势观风"已突破了章学诚史学的固有疆界,在近代史学史上自成一派。"续章"强调的是继承史学传统,"匡章"则是对传统史学的革新,这既为近代本土史学理论的重建注入了必要的传统因素,也为传统史学理论在近代学术转型中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在新旧史学和中西史学的交汇、碰撞、嬗变中,刘咸炘的章学诚研究引起了内藤湖南、钱穆、蒙文通、齐思和等中外史学家的关注,从中可见中国本位史学家在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 标签: 刘咸炘 章学诚 传统史学 近代传承
  • 简介: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领导的抗战引起中外各界广泛关注,而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把不抵抗和向国联申诉作为处理中日冲突的基本政策,《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机关报,其对马部抗战的态度是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演变的缩影。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中央日报》对马部抗战的报道来透视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走向及在新闻舆论的引导和抗战动员宣传方面的策略和作用。

  • 标签: 《中央日报》 马占山抗战 不抵抗政策 申诉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