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均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有紧密的关系。在北京大学期间,朱希祖是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系主任,傅斯年和朱谦之则是北京大学非常出名的学生。以后,傅斯年、朱谦之、朱希祖先后到中山大学任教,都对中山大学史学系有所贡献。三人当中,二朱在中山大学曾是同事。朱谦之对傅斯年的学术思想有较多的评论,认为傅斯年是“发展式的历史”的第三阶段的第二小阶段的代表人物,既指出了他比文献考证派的优胜之处,又指出了他的局限性。朱希祖与傅斯年在明成祖生母问题上有过争论。这些评论和争鸣,既表现出他们各自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反映出近代学人错综复杂的拳术美系.

  • 标签: 傅斯年 朱希租 朱谦之 学术关系
  • 简介:卫聚贤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学术生涯常与国民党元老为伍;郭沫若则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线上的领袖,这两位政治立场不同的学者在抗战时期有过一段学术交往,成就了民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相同的考古兴趣、共同的学生金祖同,让卫聚贤与郭沫若相识相交,不同的政治立场最终让二人分道扬镳。

  • 标签: 卫聚贤 郭沫若 金祖同 《说文月刊》
  • 简介:傅斯年、范文澜、金毓黻都是出身于北京大学国文门的著名史学家,都曾师从黄侃,得到黄侃的赞赏。但他们从北大毕业后,与黄侃关系亲疏不一。金毓黻与黄侃关系最笃,范文澜次之,傅斯年最淡。傅斯年、范文澜都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代表了史学发展之两翼,且在各自的学术机关居于领导地位。金毓黻与他们二人均有交往,对其学术亦有自己的评论,治学能谨守绳尺,本师说以为学,依违于二人之间。但国学功底深厚,重视民族气节以及对民族文化抱有深厚的情感,是他们立身行事以及学术著述的共同特点,反映了早年共同的师承对其学术的深层影响。

  • 标签: 黄侃 傅斯年 范文澜 金毓黻 史料派 史观派
  • 简介:史念海先生与白寿彝先生20世纪三十年代相知于北平禹贡学会,四十年代共患难于抗战后方,五六十年代成就《河山集》史坛佳话,八九十年代合作编撰完成多卷本《中国通史》,65年的亲密交往给双方学术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益处,达到了学侣共进的目的。这不仅是20世纪中国现代史学发展史上的一段美谈,而且也可为新一代的史学工作者带来启迪。

  • 标签: 史念海 白寿彝 《河山集》
  • 简介:钱玄同(1887~1939),浙江吴兴人,自小受封建文化教育,其父对他属望殷切,功课督促很严,希望他科举成名。但是,钱玄同受到章太炎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能成为著名的文字学家和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与章太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一、章门受业章太炎生于浙江余杭县,6岁始读“小学”(文字学)、经学和史学,23岁入杭州沽经精舍书院,师从俞樾学习文字学和经学达7年之久,崇信古文经学。自幼受外祖父朱有虔爱国主义启蒙教育,自称19、20岁时读《明季稗史》,“排满思想始盛”。1894年甲午中日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帝反清运动中,参加强学会,参与《时务报》撰稿;

  • 标签: 章太炎 袁世凯 文字学 白话文 “九一八”事变 《民报》
  • 简介:瞿秋白(1899-1935)在20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与著名作家茅盾(沈雁冰)(1896-1981)曾有过亲密的交往,有着非凡的友谊.他俩真挚而珍贵的战斗情谊,被人们传为佳话.

  • 标签: 瞿秋白茅盾 茅盾交往
  • 简介:1949年1月,费孝通在西柏坡和毛泽东有了第一次接触。从这时起到1957年,费孝通和毛泽东见面多次。据费孝通自己说,1957年以前,毛泽东请他和冯友兰吃过两次"湖南饭";反右斗争开始后,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边和他谈过一次话。除此之外,费孝通在各种

  • 标签: 毛泽东 费孝通 社会学 西柏坡 张东荪 知识分子
  • 简介:1931年,享有世界声誉的历史学家陈垣在傅斯年的积极推助下出版了《敦煌劫余录》,陈寅恪应邀为之作序。在这篇著名的序中,陈寅恪写下了那句颇有影响的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多少年过去,'敦煌伤心史'屡屡被人提起,甚至将其刻在'敦煌藏经洞陈列馆'门外的大石头上,并且署名'陈寅恪'三字,提醒参观考察者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其实,这是对陈寅恪本意的过度阐

  • 标签: 交往中心 伤心史 伯希和交往
  • 简介:误会80年代中期,中国三S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安危,在整理埃德加·斯诺的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保存的资料中,发现了1933年年初,斯诺采访鲁迅的手稿。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答:“茅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田军。”丁玲自1927年发表《梦珂》后.到1933年已创作了近30篇短篇小说。鲁迅看过丁玲哪些作品呢?据丁玲自己回忆:“鲁迅先生曾向我要《水》的单行本,不止一本,而是要了十几本。他也送我几本他自己的书。”鲁迅很早就知道“丁玲”这个名字,但当时以为是沈从文的化名,闹了个不大不小的误会。1924年下半年,丁玲在北京,其时,她的挚友王剑虹去世

  • 标签: 丁玲 鲁迅 《北斗》 沈从文 张闻天 鲁迅先生
  • 简介:选择随着与丁玲、王剑虹两位女性的频繁来往,瞿秋白的个人情感波澜迭起,沉默与忧郁也与日俱增。后来,施存统老师告诉丁玲,瞿秋白承认自己坠入爱河,但不肯吐露他爱的是谁。犹疑不安中,丁玲跑去把此事告诉了王剑虹。而心神不宁的王剑虹要随父亲回四川老家酉阳。丁玲逼她把话讲清楚,得到的却是沉默。事后,丁玲气得躺在床上苦苦思索:'两年来,我们之间从不秘密我们的思想,我们总是互相同情,互相鼓励的。她怎么能对

  • 标签: 丁玲瞿秋白 特殊交往 瞿秋白特殊
  • 简介:明代我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接触比较频繁。因此,外交史料此时也相应地多了起来,出现了记周边各国地理、风光、民俗、人情等方面的书籍:有的是游记、访问录,有的是域外人物、外国情况介绍等等。由此又使得中国对世界各国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关系进一步密切,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起

  • 标签: 周边国家 外交政策 对外交往 世界各国 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 简介:1948年8月华北大学成立,中共中央请吴玉章老担任校长,成仿吾、范文澜二老任副校长,校址初设在河北正定县。我当时在新华通讯社总社工作,吴老知道我曾在金陵大学开过课程,教过书。因当时华北大学学生很多,而教师正缺,所以,吴老把我调到华大担任哲学系教员,在社会科学系担任系支部书记,做何干之同志的助手。

  • 标签: 交往 金陵大学 新华通讯社 中共中央 支部书记 社会科学
  • 简介:抗战后期,我在贵阳工作,由前辈书画家刘仲缵(含章)介绍,得识悲鸿先生。贵阳当时是抗战后方的交通枢纽,运输频繁而又紧张。悲鸿先生想把四十大箱的收藏珍品和画稿运往重庆。在当时的条件下,要运输这么多笨重的箱子是相当困难的,我的老友邵雨湘(禹襄)当时是资源委员会运务处处长,在贵阳负责出口物资钨矿砂等调运工作。而我在中央信托局工作,该局经常有运送现钞的车辆往来渝筑之间,我与老友商定了办法,趁车辆放空时把这四十大箱书画行李全部免费运送到重庆。就此我和悲鸿先生由熟识而往来较密了。悲鸿先生的生活起居十分简朴。记得抗战胜利后,我随张大千、谢稚柳先生到北京。那时悲鸿先生任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一清早,他和夫人廖静文女士来到六国饭店看我们,他们带着烘山

  • 标签: 徐悲鸿 资源委员会 生活起居 抗战后期 贵阳 交通枢纽
  • 简介:我与金庸先生的交往,得益于潘耀明先生。我与潘先生大约是1999年相识于北京的一次会议上。那时潘先生担任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明窗出版社社长,是金庸先生的得力助手。翌年,趁金庸先生来京参加全国作家代表大会期间,在潘先生撮合下,我安排了一个饭局,请金庸先生到一处小胡同里吃了一顿厉家菜。

  • 标签: 金庸先生 张居正 《碧血剑》
  • 简介:曹聚仁是现代中国的一位文化人,他是学者、教授,也是记者、作家。他是世纪的同龄人,一生交往的知名人士不计其数,特别是他与蒋经国的交往,至今疑之者有,斥之者有,赞之者也有。曹聚仁和蒋经国究竟有过一些怎么样的交往呢?初识蒋经国曹聚仁是1938年8月在南昌认识蒋经国的,当时蒋任江西省保安司令部新兵训练所长(少将)。此后,曹聚仁带着妻子邓珂云辗转于浙、闽、赣,一度赴香港,旋即北返。1939年冬,他们溯赣江而上。因妻子怀有身孕,想找个相对安定的地方,生下孩子,遂于1940年春节前到赣州。1939年

  • 标签: 蒋经国 曹聚仁 交往 正气 新兵训练 江西省
  • 简介:  周恩来与毛泽东的交往始于北伐战争期间的广州.周恩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毛泽东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他主编的第三期曾对第二次东征作了介绍,指出:"此次东征,组织了伟大的政治宣传队,设立东征军总政治部为之统率,以第一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总政治部主任."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周恩来、毛泽东曾在李富春家中讨论反击蒋介石的问题.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曾去作的讲演.周恩来是中共党内最早从事军事工作、最早认识到军事工作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他与毛泽东交往的50多年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特别是在事关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伟人已逝,风范长存.值此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缅怀先辈,激励后人.……

  • 标签: 交往事 周恩来毛泽东 毛泽东交往
  • 简介:抗日战争以前,梁实秋可算是闻一多交往最密切、最知心的挚友了。他们是清华同学;又曾经同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习,并同住一室;他俩一同参加大江学会,参加在美国的戏剧演出;后来又一同在青岛大学任教。他俩互相钦佩,情投意合,经常互诉衷肠,把自己心底的深层隐私都向对方倾诉……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文苑逸事。

  • 标签: 梁实秋交往 闻一多梁实秋
  • 简介:穆藕初一生极富有传奇色彩,他在创办实业的同时,积极资助文化教育,倡导国民外交,呼吁政治改良,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他早年在上海期间,就曾与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李立三、李震瀛等中共人士有过间接或直接的接触,许多故事值得一书。他与董必武当时是否已有交往,虽现在暂无证据,

  • 标签: 交往 董必武 穆藕初 传奇色彩 文化教育 国民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