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4 个结果
  • 简介: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在人类社会引发了两大政治潮流:一是民族独立运动,即寻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民族力图建立民族独立国家;二是国家整合运动,即民族国家力图以共同的国家认同为基础,有机整合国内各民族,从而建立一体化的民族国家共同体。于是,在全球范围内,民族与国家之间就出现极为复杂的政治关系。本文主要探讨在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国家整合与保障国内少数民族权力之间的内在关系。

  • 标签: 民族 国家 民族权利 国家整合
  • 简介:在法学理论界,有学者对权利结构观表达为“差序格局论”;在宪法(学)、民法(学)与国际法(学)的视野中,则对权利的种类进行了横向的划分,将其表达为一种共时性的权利结构观。这些思维格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盲点,即失去了对于权利的整体性把握。笔者以为,应当引入网状权利的观念。它不但有助于描绘权利的全貌,树立相互联系的权利观,还可以廓清法学与权利二者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差序格局 权利分类 网状权利 法学观
  • 简介:1940年代中期至1950年代末,冷战对美国国家构建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一种全新的现代美国国家形态——“国家安全国家”——在“为总体冷战而进行总体准备”的过程中被塑造出来。国家安全国家构成对美国主流政治传统的重大偏离,其创生、扩张和演进是冷战时期美国国家构建和总体政治变迁的重要方面。它不仅涉及联邦政府组织体制和对外政策决策程序的重组,也涉及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国家安全国家的中枢制度和标志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其经历的持续变动体现了国家安全国家与“帝王式总统权”之间存在复杂的共生和互动关系。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国家安全国家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与“福利国家”和“管理型国家”共同构成20世纪美国国家构建和国家扩张长期运动的三个基本向度。

  • 标签: 国家安全国家 国家安全理念 国家构建 冷战 国家安全委员会
  • 简介:"国家安全国家"的创生和演进是二战后美国政治变迁和国家构建的重要方面,也是对美国主流政治传统的重大偏离。本文第一部分的学术史考察显示,"国家安全国家"问题本身与美国史、冷战史以及其他学科多个领域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关联,对它的透彻理解需要超越传统外交史的、多因素综合的观点和视野。第二部分着重阐述《埃伯斯塔特报告》在国家安全国家的创生过程中的作用,以说明国家安全国家的基本内涵和特性;并述及1947年《国家安全法》通过后相关制度安排方面的一些重要的变动趋势。第三部分意图将国家安全国家置于美国政治发展的长期趋势中加以认识,通过国家安全理念来探究国家安全国家的历史机理,并说明国家安全理念的综合性特征及其内涵在冷战进程中继续变动和扩充的大体趋势。

  • 标签: 国家安全 外交史 埃伯斯 塔特 对外政策 政治传统
  • 简介:这次人大常委会提出了两个引起很大争议的修法草案,一是经济犯罪免除死刑,二是代表法修订草案。讨论免除经济犯罪死刑时,有人大常委直接主张贪官免死,消息传出,激起了广大公众的强烈反对。搜狐首页上“贪官免死惹争议”一文的跟帖竟然多达十几万条,几乎全是痛骂、非常激烈。与此同时,代表法修订草案也在关心民主政治的人士中激起了很强的反对声浪。

  • 标签: 人大代表专职化 公民权利 人大常委会 修订草案 经济犯罪 民主政治
  • 简介: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程度,决定和标志着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党员能否正确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是一名党员是否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体现,也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本文着重从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现实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以及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对选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党员 民主权利
  • 简介:国家的统一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上最耀眼的篇章,又是最牵动国运民心的顶级主题。张文木博士的这篇文章是其〈(2015战略研究报告·深入学习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第一节。研读此文,了解文中披露的珍贵史料,可以让我们体会其精辟的比较分析中所具有的历史纵深感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从中更加理解国家统一对于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生死攸关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 国际视野 中华复兴 发展史 毛泽东
  • 简介:墨子的国家观是其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其兼爱价值观在政治上的反映,也是其义利观的表现。本文从墨子关于国家职能和国家管理机构的设置、国家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墨子关于国家观的基本主张。墨子的国家观虽然带有空想色彩.但其首创性启迪了后代思想家.他提出的“尚贤”和“君民通约”的观点对后世争取平民权利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墨子 国家观 兴天下之利
  • 简介:翻阅《国家记忆》,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如此强烈。一帧一帧的照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听得到枪炮声和“一个嗅得到硝烟,触得到军人体温的战争场面”(《国家记忆》编者语)。每一张照片,都会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震撼力。特别是那么几张,令人刻骨铭心。

  • 标签: 美国国家档案馆 震撼力 记忆 影像 战场 收藏
  • 简介:西魏、北周、隋、唐等关陇系王朝均靠府兵支撑。府兵的主要来源是关陇豪右率募乡人组成的乡兵。豪右的地位低于'郡望',但在乡里颇有势力,他们募集乡兵归附王朝的目的在于求得官职和升迁。关陇系王朝派名门望族统辖本地豪右军团并将其编成国家军队,以巩固王朝的统治和实现统一大业。

  • 标签: 府兵 乡兵 鹰扬府 关陇 郡望 折冲都尉
  • 简介:本文主要根据古代希腊罗马的史实,力图说明:(1)奴隶占有制国家的产生就是奴隶占有制社会确立的标志;(2)早期奴隶占有制国家的重要特点是,与地缘相比,公民中源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的紧密联系占有更重要的地位;(3)公民权与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公民权、土地占有权和服兵役的义务三者合一;(4)上述情况决定了,在奴隶占有制国家的早期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产生封建地域国家才可能有的那种'农奴制'。

  • 标签: 奴隶占有制 氏族部落 土地占有权 雅典人 斯巴达人 伯罗奔尼撒战争
  • 简介:本文基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从中央与地方政府(民族地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国家—民族关系。国家治理的理论是深化认识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央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机制;项目则是中央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通过财政支付和项目制,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体现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 标签: 国家治理 财政转移支付 项目制 国家—民族
  • 简介:<正>提起“家庭”两个字,人们莫不感到十分熟悉、亲切,因为任何人的生长、生活都离不开家庭。家庭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解体,逐渐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私有制小家庭。家庭按婚姻关系把群居群婚的人类分成一个个小的单位,其乃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和传宗接代活动的最小集体,因而,被人文学者称为“社会的细胞”。

  • 标签: 独生子女 中国家庭 婚姻家庭制度 家庭结构 小家庭 中国封建社会
  • 简介:历代封建皇朝没有记载国家事务的国家志.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记载各地地情,它还承担不了全面、系统记载国情的任务.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国情总貌及各方面的情况,还需要国家一级的志书--国家志,应适时开展国家志的编纂.

  • 标签: 中国 国家志 国情资料 体例 编写方法
  • 简介:“认同”一词是从英文identity而来,是近数年来从国外传入的众多新词汇之一。目前,这一概念基本为我国学术界所接受并广泛应用。如对文化、价值观念、民族、政党和政权的认同等。名词性的“认同”概念涉指身份、属性等,而具有动态意义的“认同”,则指“自我”在情感、信念上与他人及其他对象连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认同是指“我者”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

  • 标签: 国家认同 马克思主义 国家观 民族精神
  • 简介:<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阶段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几年之内,革命形势出现了疾风骤雨般的局面,显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巨大威力。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对中国人民加紧奴役和镇压的同时,竭力贩运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想,来抵制马克思主义。“醒狮派”所标榜的国家主义,便是当时曾经甚嚣尘上的一股逆流。“醒狮派”,即所谓“国家主义派”,因创办宣扬“国家主义”的《醒狮周报》而得名。一九

  • 标签: 中国人民 国家主义 反革命 醒狮派 毛泽东 九二四
  • 简介:《清议报》所载《国家论》,以往学者多认为是梁启超抄袭吾妻兵治《国家学》。笔者通过比对《清议报》本《国家论》、吾妻兵治《国家学》以及平田东助与平塚定二郎所译日文本《国家论》,发现《清议报》本《国家论》并非如以往学者所称的抄袭自吾妻本,而是以平田本为底本,参考吾妻本翻译而成。就《清议报》本《国家论》的译者来说,笔者认为除梁启超外,罗普可能也扮演了一个指导者的角色。

  • 标签: 《国家论》 梁启超 伯伦知理 国家观
  • 简介:<正>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国家是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实行压迫统治的手段主要是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特务机构等。这是阶级社会国家的主要功能,在这个主要功能之外,还有别的功能,如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管理经济、管理教育、提倡某些伦理道德等。但是这些都被阶级斗争所制约,甚至成为统治者实施它的统治的另一种手段。因此,把阶级斗争做为历史研

  • 标签: 历史研究 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社会 剥削阶级 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