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正>根据现有的记录,最早的墓葬是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尼安德特人开始的。尼安德特人的遗骨,虽然首先发现于德国赫切达尔附近的尼安德谷;但和他同时期的文化则发现于法国彼扎克附近莫斯特村的岩棚下,被称为“莫斯特文化”。这一文化的“绝对”年代,近些年来已公布不少;但所有数字都比过去的估计低得多。据碳14测定,其中最早的是意大利莫索里尼运河一个地点,距今为55,950±500年和叙利亚的阿尔加布地点,距今为53,000年。最晚的是法国荣纳的雷恩洞

  • 标签: 旧石器时代中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 墓葬
  • 简介: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山地民族。由于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原因,瑶族人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直到近现代,民间还保留着结绳记事、刻木记事、以筹记事、扎标记事、物像图画记事等原始古老的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人民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传统。

  • 标签: 结绳记事 刻木为契 梅山神 社会历史调查 社会科学研究 广西通志
  • 简介:1977年刚上班时,我被分配到新华农场木材厂。在木材场,我什么活都干过,进料、检尺、抬肩、归楞、打钩、二号锯、三号锯、修锯、木匠、瓦匠,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会干,被大家称作“万金油”。

  • 标签: 原始森林 木工 新华农场 木材厂
  • 简介:<正>壮族及其先民聚居地是我国目前发现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迄今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地点有15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达1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400多处,其中在6处遗址中发现有成批的墓葬,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壮族地区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年代均为距今3至5万年(即旧石器时代晚期),而百色盆地中的右江两岸发现的打制石器的年代约距今75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些发现表明,早在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壮族地区已开始有人类居住,并揭

  • 标签: 壮族地区 打制石器 原始文化 大石铲 石器文化 原始人类
  • 简介:《天问》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因为作者用诗歌话语内涵了诸多的原始文化或原始文化观念.对此学界虽已有所论,但仍有论而未尽或言而未当者.本文就《天问》中所涉及的原始哲学中的宇宙本体、二元对立生成、"三才"说、"天圆地方"说(亦即"盖天"说)做必要的考释,并在此基础上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下出土文物与古典文献中的记载对以上提出的几个远古哲学理论范畴做进一步的义证和阐述.

  • 标签: 《天问》 楚辞 诗歌 阐述 中国文化史 二元对立
  • 简介:督伊德教是古代凯尔特人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它在历史上一度消失,但在近代又有所复兴,并对后来西方人的宗教生活和信仰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主要从起源和传播、基本信仰、仪式活动三方面对原始督伊德教进行重点考察,并对它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作出分析和评价,认为原始性、神秘性、野蛮性是其主要特征.

  • 标签: 督伊德教 督伊德 凯尔特人
  • 简介:<正>人们通常相信他们的意识不会因死而结束,,而将持续一段时间或者永不消逝。‘娇嫩的肉体因久闭在小屋会腐烂而变为尘土,‘而灵魂则不然。关于这种灵魂不朽的信念,与世界上大多数的现代民族—那些自嘘是伟大的历史宗教的创立者—来比较,毫无疑问是有相当距离的,倒是我们称之为野蛮人或未开化人中的大多数,

  • 标签: 习俗 未开化 创立者 死者 印第安人 玻利维亚
  • 简介:<正>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文献记载和考古学资料都证明,有史以来,壮族先民就已在今壮族聚居区劳动、生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壮族先民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不仅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原始艺术,而且还包括了与之密切相关的,虔诚而强烈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活动。远古,原始宗教几乎成了氏族、部落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对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

  • 标签: 壮族先民 原始宗教信仰 图腾崇拜 壮族地区 自然崇拜 精神文化
  • 简介:《巴西红》(RougeBrésil)是法国当代知名作家让·克里斯托佛·鲁芬(Jean-ChristopheRufin,1952-)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2001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受到评论界的关注。让·克里斯托佛·鲁芬的创作轨迹和其社会活动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曾经作为人道援助人士被派遣到许多国家工作,担任过著名的'无国界医生'(Médecinssansfrontière)组织的副主席,并且刚刚于2007年8月被任命为法国驻塞内加尔大使。他的几部倍受读者关注的小说往往是自己在第三世界国家经历的折射和反思。

  • 标签: 《巴西红》 人性 原始冲突 让·克里斯托佛·鲁芬 小说
  • 简介:<正>广西左、右江谷地,自古以来是壮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行的地方。解放前,由于“限以高山”,“车道不通”等原因,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缓慢,至今虽日换星移几度秋,其社会的方方面面仍存在着许多原始社会的残余,令人惊异其固有的稳定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桂西壮族地区原始婚姻家庭形态残余的剖析,探讨历史上壮族曾存在过的原始社会婚姻形态。一歌圩,壮语称为“窝坡”、“陇洞”。在桂西壮族中流行歌圩,因其以男女结交,寻觅情侣为主旨,封建统治者或观念变化了的壮族文人称为“风流圩”。歌圩这种以

  • 标签: 壮族地区 桂西壮族 婚姻形态 不落夫家 原始社会 家庭形态
  • 简介:<正>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且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这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远古原始社会史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猿人是元谋人,是1965年5年1日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的一个小山丘上发现的.元谋人的两颗牙齿(为左、右上内侧门齿),据古地磁学测定,距今约170万年,属于“直立人”类型,与北京猿人同类型牙齿相比较,在形态上虽然相当接近,但还保留着一定的原始性,一部分与纤细种南猿(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会制造工具的人)较为接近,具有从纤细类型的南猿向直立人过渡的特征。元谋人化石的发现,把我国古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百多万年。

  • 标签: 历史悠久 云南省 北京猿人 原始人类 直立人 古地磁学
  • 简介:红军在艰苦的长征途中,有时竟能下馆子吃辣子鸡,住洋房,同女学生跳交谊舞……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出现在《红军长征记》这本书中,但这部书已被尘封了七十多年。而近几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的此书孤本,引起了各方关注与再版。南此这部“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及其写作故事浮出水面,我们也领略到一个真实而感人的长征。

  • 标签: 《红军长征记》 原始文献 美国哈佛大学 原始记录 交谊舞 女学生
  • 简介:<正>食人习俗,是人类童年时期曾广泛地存在于亚洲、非洲、欧洲等广大地区的一种习俗,是许多民族史前文化的特质之一。因此,对于这种习俗的研究,无疑地是对原始文化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试图利用考古学、民族学、文献学及一些新兴的人类学边缘学科,对这一习俗的产生、发展、消亡及其存在功用作一初步的综合研究。不妥之处,望斧正。一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由于大量后进

  • 标签: 习俗 人类学 原始人类 十九世纪 考古学 人类童年
  • 简介:彝族是我国西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与其他古代民族一样,彝族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宗教信仰。彝族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没有产生一个全民族统一的至高无上的神灵,基本上还处在“万物有灵”为基础的原始宗教发展阶段上,存在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信仰形式,这些宗教信仰形式一直延续到近代。本文拟根据彝文典籍对彝族原始宗教信仰作一初步的探讨。

  • 标签: 彝族 原始宗教信仰 中国 自然崇拜
  • 简介:<正>解放前,居住在海南岛的保亭、琼中和乐会县三县交界处的五指山中心区的黎族人民,仍然实行着一种原始合作耕种的“合亩”制度。一般研究者都称这一地区为“合亩制地区”。解放后的几次调查说明,这一地区既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趋势,又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残余。这几次的调查,对于原始社会诸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丰富的材料。本文试图对以该地区为主的黎族中保存的原始社会母权制群婚残余,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一、解放前合亩制地区的原始社会婚姻遗俗

  • 标签: 黎族 原始社会 原始婚姻 合亩 婚姻家庭 原始群婚
  • 简介:说到黄牛,自然与古代的牛耕有关。在土族的神话传说中,有关牛和牛耕较为著名的故事就有三则:《黄牛大力士下凡》、《牛耕地的传说》和《布柔游》。其中,前两则属于神话和半神话,后一则却是生活故事。本文以前两则故事为主,重点探讨一下土族原始农业的起源以及牛耕神话的文化内涵。

  • 标签: 原始农业 黄牛 文化意象 土族 神话传说 生活故事
  • 简介:1—1《苗族古歌》(有的翻译成《苗族史诗》)谌称为苗族人民的百科全书。它不但具有文学、史学、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的价值,而且还表现出苗族先民浓郁的原始文化心理特征。直到今天,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都还隐现出这些传承下来的文化心理因子。因此,探讨《苗族古歌》中的原始文化心理建构,无疑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苗族的社会历史生活和文化创造活动,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而要考察《苗族古歌》的原始文化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考察苗族先民的文化创造活动,这是因为,《苗族古歌》作为苗族先民最

  • 标签: 苗族古歌 文化心理 苗族先民 苗族史诗 姜央 文化创造活动
  • 简介:<正>自从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一些人,即增繁,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的论断问世后,婚姻家庭史的研究揭开了崭新的一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婚姻家庭,毫无例外地经历了群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婚。而群婚,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对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起过深远影响的婚姻状态。如今,尽管人类大部分已迈入了文明社会,但它仍经某种特殊的方式,在特定的场所时有出现,壮族也不例外。在此,我就壮族婚姻家庭形态中所存在的群婚和群婚残余现象进行些肤浅的探讨。

  • 标签: 壮族先民 群婚 生殖崇拜文化 原始宗教 巫术仪式 婚姻家庭
  • 简介: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的传统,在清中叶才逐渐向封建制度过渡。男性对奴隶的占有制和对社会话语权的掌握也标志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处地位。但在历史的记载中,女性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担任着彝族的部落首领,并被作为神来崇拜,甚至连彝族至今仍在信奉的毕摩教都是由彝族女性先民们根据神的事迹创造出来的,但随着男权社会制度的出现,女性的神性地位被贬低,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下降,由此直接导致了传统宗教中女性地位的衰落。

  • 标签: 彝族 原始宗教 女性 变迁
  • 简介:<正>恩格斯在论述家庭和亲属制度的关系时指出:“当家庭继续发展的时候,亲属制度却僵化起来;当后者以习惯的方式继续存在的时候,家庭却已经超过它了……。我们也可以根据历史上所留传下来的亲属制度,同样确实地断定,曾经存在过一种与这个制度相适应的业已绝迹的家庭形式”。本文试图通过鄂温克亲属称谓与夏威夷亲属制和匈奴人收继婚的比较研究,探讨人类原始的最初的婚姻形态。

  • 标签: 亲属称谓 比较研究 原始婚姻 亲属制度 鄂温克 婚姻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