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勒庞在《民族演化的心理规律》一书中说到:每一种文明都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基本观念的产物,它们很少受到革新。这些观念构成了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人言行举止最隐秘的部分。它们在群体中是

  • 标签: 基本观念 心理规律 民族 群体无意识 观念构成 哲学观念
  • 简介:道德教育始终是中国儿童启蒙教育的重心。回顾近百年教育史,中国教育告别传统的“三百千”教育,建立起近代教育的课程体系,学童道德教育实现了从“修身”向“公民”教育的飞跃。“公民”教育以塑造现代人格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准则,影响至今。探讨这个历程,可为今天的公民社会和现代国家建设提供宝贵镜鉴。

  • 标签: 公民教育 民国 道德教育 现代人格 启蒙教育 中国儿童
  • 简介:我认为公民教育不仅是个理念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这方面,雅典的城邦制度堪称模范。当时社会上出现两极分化,有创意的政治家梭伦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此基础上,经过克里斯梯尼和伯里克里的努力,花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雅典建立了以直接民主为特色的政治体制,从而进入了公民社会。因为理性有趋向真理的本能,所以公民社会相信公民的理性。

  • 标签: 公民教育 教育需要 实践 政治体制改革 公民社会 城邦制度
  • 简介:人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个人观念在人的全部存在领域里展开的过程。近代欧洲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迄启蒙运动的文化转型,可谓一部“个人的发展”的精神史。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也可以从“个人”的曲折遭遇中窥得一斑。寻找“个人”,或许是人类永恒的理想之一;没有“个人”,我们甚至不能解读自己乃至历史。

  • 标签: “个人” 个人观念 文艺复兴 近代欧洲 文化转型 启蒙运动
  • 简介: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出这个问题,在中共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是第一次。然而三年时间过去了,公民意识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作为状态。相反,伤害公民教育的事件时有发生。

  • 标签: 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教育 官员 政治报告 党代会 不作为
  • 简介: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盛衰。龙岩市历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及市民思想道德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陆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德育人、依法治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五大创建”及“市民十个一”、“迎接新世纪,告别不文明行为”等活动,

  • 标签: 道德教育 公民素质 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状态 思想文化 价值观念
  • 简介:《唐律》立法精妙,“一准乎礼”,对于“不孝”,既列举有细致的原则性规定,又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区别对待,审慎抉择。虽然难免出现礼法原则之矛盾冲突,但也含有相当的实事求是、平等主义因素,不仅为后来诸朝的立法司法活动提供了成功经验,更对中华传统家庭伦理的涵育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今人重视。

  • 标签: 唐律 不孝罪 儒家思想
  • 简介: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挑战中国在台湾东南部地区的主权。英国对此密切关注,并积极进行调停,以免事态扩大影响它在东亚地区的商业利益。它一方面承认中国在台湾全岛的主权,一方面又压迫中国满足日本的无理要求,以赔款换取日本从台湾撤军,最终促成中日双方达成《北京专条》。本文分析了英国驻日本公使巴夏礼和驻中国公使威妥玛的态度和立场,并澄清了以往研究中对威妥玛调停中日谈判的一些误解。

  • 标签: 台湾问题 巴夏礼 威妥玛 总理衙门 大久保 东南部地区
  • 简介: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秋.罢官归里的陆游就自己屡遭贬滴的经历和感受写了两首七绝:

  • 标签: 陆游 七绝 感受 罢官
  • 简介:之大师"(MasterofCrime)是现代世界侦探之父维多克《回忆录》的副标题,也是原作者的自题。透过原文分析,不难发现这个词语后面站着的既是一个浪子,又是一个巨人,即一个"圆形"的维多克。他成立和领导了法国刑事侦查机构——保安部,被誉为世界第一刑事学家和现代世界侦探之父。尤其是他那曾为罪犯和后来追捕罪犯者的传奇经历与丰富复杂的个人性格,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各路人文学者关注的课题。

  • 标签: 维多克 罪之大师 圆形人物 世界侦探之父
  • 简介:法国是现代公民教育的发源地。启蒙思想家提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教育理论,试图探求培养新型的公民来改造社会。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人们文化理念的差异,导致对公民教育的方式乃至公民教育观念本身的认识,都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具体表现为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这两种教育内涵的对立。

  • 标签: 公民教育 教育思想 启蒙运动 法国 社会发展 启蒙思想家
  • 简介:范仲淹所云“公不可无,私不可有”,主要在于倡导士大夫做官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勇于任事,敢于担当。这是一种宋代士大夫为官从政的现实准则,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与处世精神。其形成原因大致包括民族传统精神、儒家思想影响、现实社会促动以及特殊个性等内容。范仲淹的言论身行和人格风范在宋代社会广泛传播,直接影响周围一些文官士大夫的处世态度,对改善当时的士风产生了一定作用。在当今社会,这种从政精神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宋代 士大夫 范仲淹 公罪
  • 简介:在历史的进程里,总有那么几个转折点,会让历史改观。在转折点上,历史会加速,使得原本就已展开的各种事件,因突然而至的加速,而飞旋起来。转动中,这些事件越来越模糊了各自的边界,交叉融合,如万花筒一般。加速的动力从何而来?来自天命,还是阶级斗争,抑或兼而有之?

  • 标签: 革命党人 金融危机 转折点 天命 历史 交叉融合
  • 简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滋长和发展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与迷信,并酿成严重后果。这些严重后果和极大危害,给今天的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必须禁止任何形式的、对党和国家领袖人物的个人崇拜。为了深深地汲取这些教训,就要了解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是怎样滋生与发展的。

  • 标签: 个人崇拜 毛泽东 严重后果 中国共产党 领袖人物
  • 简介:公民与臣民,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前者具有人格独立、政治参与、社会责任等特征,乃现代社会的标志;后者具有人格依附、政治陪衬、不负责任等特色,是专制时代的产物。五四运动以后,培养公民还是造就臣民,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公民教育或党化教育来实现的。因此,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与党化教育,对于当前的社会转型或有补益。

  • 标签: 公民教育 党化教育 民国时期 人格独立 政治参与 社会责任
  • 简介:公民精神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精神的培育直接关系到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状况。因此,从培育公民精神的现实路径着手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互动关系,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标签: 公民精神 文化发展 关系
  • 简介:《人民日报》2012年7月18日刊登张洋的文章说,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对公共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相对于这种要求而言,目前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依旧较弱。不少人认为,政治是国家的事,老百姓参不参与没有多大关系,最终对公共事务熟视无睹。这是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最直接、最普遍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公民对公共精神滥用或者错用。由于社会上商业化浪潮的

  • 标签: 公共精神 精神缺失 张洋 政治生活 精神需要 网络谣言
  • 简介:道德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意识形态之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道德是关于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微、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操以及调解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整体既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意志、道德准则,也包括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等。

  • 标签: 公民道德建设 伊斯兰文化 人类社会 个人与社会 意识形态 社会生活
  • 简介:1946年9月,周恩来向采访他的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了个人家世、早期经历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这次谈话记录一直未发表,直到80年代初,经邓颖超重新审定,才公之于世。本文系谈话记录的第一部分。

  • 标签: 早期经历 谈话记录 美国记者 敬业乐群会 李勃 我的母亲
  • 简介:在中国当代史上,有两个人以另一种方式,留在史册上,他们不应该被人忘记。山东大学教授吕荧胡风建国后对文艺界现状不满,写了洋洋洒洒30万言的《意见书》,转交中共中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1955年1月,中宣部对胡风的意见书作了如下结论:"他的意见书系宣传反党反人民的思想,

  • 标签: 毛泽东 胡风文艺思想 意见书 中国当代史 建国后 彭德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