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按语:2012年4月27-28日,“山——人类学的视野”国际学术工作坊在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公馆老街民族志展览馆举办。此次学术工作坊由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召集,活动由安仁镇公馆老街民族志展览馆承办,由北大蒙养山学社和西南民族大学他山学社协办、,工作坊旨在开拓和深化人类学关于山的研究,基于理论方法和个案考察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拓展人类学视野作一次讨论。工作坊的核心部分,由三个讲话构成。,工作坊召集人王铭铭教授,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教授、韩国文化人类学学会会长文玉杓及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日本学国际研究中心访问教授大贯惠美子,分别就中、韩、日的山形象作了论述。这些讲话涉及东亚文明中的山之历史民族志与比较研究,颇具新意。三个发言由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菲菲、马浪、贺乐、兰婕、胡冬雯根据录音整理、汤芸副教授校对,现刊发于此,以供参考。

  • 标签: 东亚文明 历史民族志 西南民族大学 人类学家 威斯康辛大学 国际学术
  • 简介:东亚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东亚人有必要重新审视东亚史.尽管东亚各国在力图把握自己的命运时,民族国家利益、社会生活习惯、宗教文化传统以及长期沿袭的成见根深蒂固,全球化新阶段的挑战和国际关系格局模式的转换加剧了已有的隔阂与矛盾,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东亚人有着共同的命运、经历过共同的历史.无论东亚概念何时起源,东亚人的自觉早已孕育在东亚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了.

  • 标签: 东亚多元一体 东亚共同体 建构过程 东亚史 律令制度 铜钱货币
  • 简介:第五届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河南开封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50多位专家、学者。根据中、日、韩三国实学会商定,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每隔两年,分别由中、日、韩...

  • 标签: 研讨会综述 现代东亚文明 21世纪 国际学术研讨会 实学思想 中国实学
  • 简介:高16.2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7.7厘米,为水车窑常见品种。越窑、长沙窑皆有同类产品,水车窑与众不同之处是它的柔性,即此类造型具有“母性”的特征,带有禅意;丰腴又不失文秀的身材,象少妇又像禅僧,

  • 标签: 双系罐 长沙窑 私人收藏 古董
  • 简介:世纪交替之际,以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为背景,东亚区域统合问题陡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在谈及这一话题时,普遍意识到在不同政治体制和存在严重历史纠葛的东亚国家间建立共同体的难度,认为这种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将是很遥远的事情.同时,一些以中日两国国民间相互认识为主题的问卷调查也常常得出彼此间存在严重不信任的结论,而罕有亲和之意.但吊诡的是,人们对这一'遥远目标'的热情却未因其实现艰难而减弱.相反近年来关于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政坛峰会和学界论坛络绎不绝,这显然与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

  • 标签: 全球化 民族国家 东亚认同 区域统合 区域“空间分裂” 区域认同
  • 简介:在“东亚”成为流行语汇的历史研究中,“朝贡体制”常被用作一个统摄性的概念使用。然而“朝贡体制”在清代,主要体现中国与朝鲜、琉球、安南等国的关系,其中尤以中朝关系最为密切,并不覆盖“东亚”。本文通过梳理清代史料,呈现清代中国与朝鲜封贡关系的特点,其中包括敕封、给印、颁历、参与常态礼仪活动、日月食救护、赈济灾伤、常态互市,朝鲜人参与八旗等等,不仅凸显中朝关系近于中国与其他封贡国、无藩封关系的其他朝贡国之间的关系,更反衬出中朝关系与地处“东亚”而与清无邦交的日本之间关系的差别。由于中、朝、日在“东亚”区域的国际关系中皆具有重要性,前述考察提示,17至19世纪中叶的“东亚”国际秩序并非笼罩在任何单一制度化体制之下,“朝贡体制”或“朝贡贸易体制”不能涵盖该时代“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和秩序格局,对相关的研究方法也需要反思。

  • 标签: 清代 中朝关系 中日关系 朝贡体制 东亚
  • 简介:唐朝后期新罗张保皋的海洋活动带有海权性质,其形成的政治原因是多元的。唐朝的国策导致其战略上重视内陆,放弃海上开拓的地缘政策的形成。淄青镇李氏集团曾一度割据海疆,构成海上影响力,但被唐宪宗平定。此后,唐朝便默许张保皋海洋势力的兴起。

  • 标签: 张保皋 海权 地缘政治 海上力量 东亚
  • 简介:宋代以来的禅宗史书皆将惠能门下的南狱怀让(677-744)——马祖道-(709-788)和青原行思(?-740)——石头希查(700-790)分列为禅宗南宗的两大系,前者衍生出沩仰、临济二宗,

  • 标签: 洪州系 石头系 禅宗 马祖道一 天皇 丹霞
  • 简介:东亚,①是前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舞台.作为世界历史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前重要的区域历史单元(regionalhistoricalunit)之一,其内部的历史发展具有很强的统一性特征.即,在这一地区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之间具有互相解释的意义.

  • 标签: 东亚文化传统 多元化 统一性 中国儒家文化 佛教
  • 简介:在现代东亚国际体系建构时期(在本文中指16世纪至1945年),战争、结盟和军备竞赛等成为东亚区域安全演进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区域安全结构从传统的等级制向无政府状态过渡。在现代东亚国际体系建构早期,东亚区域安全具有刚性帝国(刚性帝国是一个实在的人类共同体,其更加强调帝国体制的正式性、严密性以及制度性,等级制特征明显)的特征,在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东亚区域安全又呈现出松散的国际共同体(松散的国际共同体强调构成国际体系的诸单位之间的相对平等状态)的特征,二战期间,东亚区域安全短暂地回归刚性帝国的特征。

  • 标签: 国际体系 东亚 安全模式 现代 人类共同体 无政府状态
  • 简介:乒乓球一直被尊称为中国的“国球”,这项体育项目长期以来为国争光,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中国乒乓球运动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是与周恩来总理有很大关系的。周恩来对乒乓球情有独钟,很喜欢打乒乓球,十分关注乒乓球队的成长和取得的成就,并巧用乒乓球进行“乒乓外交”。

  • 标签: 周恩来 乒乓球运动 中国人 体育项目 乒乓球队 乒乓外交
  • 简介:毛泽东一生融会大海,伟人一身与水相伴。他自解:泽东就是光泽大海,我自欲为江海客。伟人毛泽东一生中,很少出国,也没有真正涉足海洋深处,但他热爱大海,理解和关注大海,激情澎湃的心潮随同大海的波涛一道起伏。毛泽东萦怀海洋,心系海军,毕生关注着海军的发展进程。

  • 标签: 毛泽东 国家安全 肖劲光 海军机关 造船业
  • 简介:东亚文明产生于中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文明产生之后,随即不断地向周边地区传播,并持续地产生着影响,逐步形成了中华世界.在东方首先接受中国文明的是朝鲜半岛,接着便是日本.

  • 标签: 东亚共同体 日本 中国 国际关系 日语汉字 文字功能
  •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学术院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韩学术年会",2016年4月22日在韩国首尔成均馆大学顺利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的会议主题为"东亚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相互认识"。中韩学者围绕"认识与东亚""交流与东亚""海洋与东亚""出土文字资料与东亚"四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研讨,其中关涉清朝时期论题者占相当大的比例。此次中韩学术年会,不仅主题集中、问题意识强,而且所涉时限自先秦至19世纪,视野非常开阔;尤其是通过比较研究与互动,进一步增进了双方学者对一些问题的共同兴趣,以及对新议题的展望。

  • 标签: 东亚 文化交流 相互认识
  • 简介:商朝人用作货币的子安贝与用于占卜的龟甲,相当一部分来自南洋;周人则自称'肃慎、燕、毫,吾北土也.'[1](P1320)证明远在商周时期,北起肃慎人居住的长白山、南至南洋群岛的东亚广大地区,就已经存在内部互动,正在逐渐结合成一个独特的世界.

  • 标签: 中国 日本 东亚共同体 互动模式 冷战时期 意识形态
  • 简介:东亚同文书院是日本东亚同文会1900-1945年间在中国上海开办的一所特殊学校,它从日本各地招收学生。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它和日本政府关系密切,受日本政府支持和管理。它的学生以旅行调查的名义,长期在中国活动,收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报,上报给日本政府,抗日战争期间,它的学生有的作从军翻译,有的在日伪机关服务,直接参与了侵华战争。

  • 标签: 上海 东亚同文书院 近代 日本 侵华活动 日本东亚同文会
  • 简介:民国时期,军阀林立,派系繁多。派系的名称,有的是根据首领人物的籍贯,如直系、皖、奉系、桂系;有的是以其成员毕业的学校冠名,如“速成”、“雷电”、“黄埔”等。“保定”是其中一支影响较大的派系,其成员均毕业于著名的保定军校。“保定”与“士官”、“黄埔”齐名,并称近代中国陆:军三大。一

  • 标签: 保定军校 蒋介石 国民党 军事集团 黄埔军校 士官
  • 简介:晨曦揭开兰州的面纱时,沉静一夜的城市又恢复了喧哗。不管是叫"馒"还是"馕"的面食,被撕裂后泡在诱人的羊肉汤里,任谁走过都会馋涎欲滴。几千年来,兰州人爱吃面食的习惯,一直被这简单却又日复一日的腾腾热气传递着。2000多年前,一位叫张骞的陕西汉中人,走出西安城门,宣扬国威,互通有无。寻找一个可以通天的世界,既是帝王的睿智,更是一个民族持之以恒的信念。当他跨过渭桥之时,却不曾想到,自己牵出了一条名垂千古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旅,

  • 标签: 白塔 丝绸之路 兰州人 面食 张骞 城门
  • 简介:陆倕是齐梁年间'竟陵八友'文化集团成员之一,其诗文创作曾获得时人的高度赞誉:'沈约、谢朓之文,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考察其诗文的写作年代,既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也可以为陆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陆倕(469—526),字佐公,吴郡吴人。晋太尉玩六世孙。祖子真,宋东阳太守。父慧晓,齐太常卿。少勤学,善属文。善行草书(《书小史》卷七)。官至太常卿,有集二十卷。

  • 标签: 诗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