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2 个结果
  • 简介:马克主义美学是人类美学思想史上最先进最深刻的美学理论。马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是真善的统一体。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从而认识什么是艺术美,才构成经典马克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

  • 标签: 劳动实践 审美欣赏 真善美 辨证统一
  • 简介:类型与批评的方法〔美国〕安·图德李小刚译〔原编者按〕选自安德鲁·图德《电影的理论》一书。这篇讨论批评方法的论文归纳了有关将类型作为批评概念使用的某些普遍性问题:繁琐的类型定义,判断某部影片意向的困难(比如何为恐怖片类型的基础),而公众对类型是什么...

  • 标签: 西部片 艺术电影 方法论 影片 批评家 术语
  • 简介:《玛丽与马克》是一部能带给人们心灵震撼的影片。它以质朴的风格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去挖掘生命原初的意义,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动画对人性和人生的表现力,而且还让人们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本文从艺术创作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该片的编导思路。

  • 标签: 粘土动画 成人 朴拙 孤独
  • 简介:麦茨的第一电影符号学放弃了寻找电影中最小单位的努力,转而强调电影语法中的"造句法",这让他的方法不同于了列维-斯特劳斯式的发现静态的文化结构的作法,而是侧重了普罗普式的电影经验现象中的组合关系,也就是电影的叙事功能或者说大组合段。但是研究这一功能必须在人的意识领域,因此,在完成了这一阶段之后,麦茨的电影理论自然地转向了对电影观影主体的心理分析研究,也就是电影第二符号学。

  • 标签: 方法论 结构 功能 大组合段
  • 简介:<正>一、电影《逃离德黑兰》概况2012年10月,好莱坞才子、新生代导演本·阿弗莱克以纪录片形式为影迷带来了他的第三部自导自演作品——《逃离德黑兰》,一部精彩的、扣人心弦的政治大片。该片耗资4500万美元,中等

  • 标签: 爱国主义 个人英雄主义 德黑兰 美国式 电影制片 中情局
  • 简介:作为重要的主流文化资源,"十七年"革命英雄电影或许单调、重复,却也因此而显得稳定--不管是外在于电影的干预,还是类型本身的发展要求,都未能使其叙事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异,最终被其吸纳并演绎为自身的成熟,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富于变通的整合能力.直到今天,它依然对"主旋律"电影发挥着作为范式文本的巨大作用.也就是说,这一叙事模式不仅是规范下的产物,它在生发过程中又同时产生了规范,为当下的电影再创作昭示了种种可能性和相应的尺度.

  • 标签: “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 叙事模式 人物塑造 完形型英雄模式 成长型英雄模式 展示型英雄模式
  • 简介:许多学者称阿尔莫多瓦为“女性导演”,教材上也这么写。事实上,这是错误的。阿尔莫多瓦电影中的女性,在精神上依赖男性,丧失了女性的主体性,充满肉欲的性消费,贬低了女性的人格。歌颂母亲为家庭尽义务,恰恰是男权文化的体现。女尊男卑的影像表现,导致了新的性别不平等。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是站在男性立场上“凝视”女性。其精神内核,不是女性主义,而是反女性主义

  • 标签: 凝视 女性主义 主体性 消费
  • 简介:王竞导演的影片《万箭穿心》改编自方方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武汉汉正街里泼辣能干的售货员李宝莉,欢天喜地的进了丈夫分配的新房,然而好日子并没有来临,因为李宝莉的泼辣性格导致丈夫有了外遇,李宝莉难咽这口气,暗地跟踪并报警捉奸,最终导致丈夫颜面扫尽跳江自杀;为了向死去的丈夫赌一口气,李宝莉毅然做起了市场的"女扁担",独力承担起家庭重担,供养儿子考大学,然而当儿子长大成人,考上大学之时,一切真相浮出水面,儿子将李宝莉赶出了家门。影片没有宏大的场景和炫目的特效,凭借对当下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使得影片广受瞩目,被誉为2012年度最佳国产影片。

  • 标签: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社会现实 国产影片 对话 90年代 生活状态
  • 简介: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冯小刚电影以其商业的成功却又不失其艺术特质,独具别样的风采.从早期的、<(不见不散>到最近的,冯小刚电影无论是在电影语言、还是在叙事技巧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个人化倾向.冯导电影中独特的表现角度、台词、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都具有个人化的特质,并且打破了传统商业电影意识形态浅薄的观念,潜在地说明了商业电影其实也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可具备深刻的内涵.

  • 标签: 叙事 视听 语言 人物
  • 简介:《将来的事》是一部有着埃里克·侯麦气质的作品,尤其与《春天的故事》中的哲学视点殊途同归,两部影片中女主人公都有着哲学教师的相同职业,中年危机打乱了她们原本的生活,让她们逐渐意识到"人能做她想做的,不能要她想要的。"

  • 标签: 悲观主义 浪漫主义 《春天的故事》 哲学教师 殊途同归 女主人公
  • 简介: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下,以《电影月刊》为代表的一些亲国民政府的电影文人曾发起了一场关于建设民族主义电影理论的探讨。该理论延续了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思想精神,一方面将理论重心置于对低俗投机的商业娱乐电影的批评上,另一方面由于仰赖对“他者/西方”电影的镜式想鑽来建构本土电影的民族性,忽视了本土的文艺形式与美学传统,使该理论丧失了广泛接受的现实土壤。其鼓吹大而化之的民族主义认同来掩饰激烈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政治倾向也受到了左翼电彫理论工作者的激烈批评。

  • 标签: 中国早期电影 民族主义 民族性《电影月刊》
  • 简介:现今,当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如此频繁地与数字技术混合在一起,并经常被广泛使用的剪辑手段削弱时,重新审视其已确立的正规实践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 标签: 现实主义 数字化时代 表征 数字技术
  • 简介:新世纪第二个10年涌现了一批表现都市白领时尚消费与情感困惑的影片。作为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新都市电影在彰显空间、消费、趣味等物欲狂欢的同时也导致了精神缺失,止步于情感拜金、肉欲享受及焦虑的想象性解决。只有尊重生活真实与重构艺术品格,新都市电影才能走出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的泥潭,迎来艺术创作的春天。

  • 标签: 消费主义 中产阶级 新都市电影 物欲狂欢
  • 简介:<正>影片《城南旧事》中,有一个没有出场的重要角色的形象,同小说原作相比是被“拔高”了。这就是“疯女人”秀贞爱人康的形象。小说搬上银幕,不但容许而且需要编导对原著作出创造性的改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改编原作,自有影片编导的独特考虑,观众应该尊重。同时,自然也容许观众作出评价,探讨改编的得失。影片里的康,已经不是小说原作里的一个普通的穷大学生,而是成了一个让观众觉得他是因闹学运而被捕的进步学生。康被“拔高”了,但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秀贞的形象和有关的故事情节却没有变化,这就产生了漏洞,影响了真实感。

  • 标签: 小说 疯女人 原作 密切联系 影片 形象
  • 简介: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表达了作者在一定时代和社会生活中的审美理想。电影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就是艺术家为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而创造的,同时又通过艺术形象为媒介,对观众进行审美理想的教育。那个留着一撮小胡子,头戴大礼帽,脚穿大皮鞋,手持文明棍的“夏尔洛”是一个在困顿中挣扎的小人物。卓别林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艺术形象呢?卓别林说:“我希望表现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是在哪个国家里,他的愿望是得到尊严。”这就是卓别林的审美理想。这位大师正是通过这个“平凡

  • 标签: 艺术形象 电影作品 艺术作品 陪衬人物 林照 别林斯基选集
  • 简介:路过购书中心,进去见一个角落堆放着曾经热销的《看见》,想起前些日子柴静采访引起的争议,就拿起来翻看。首先,这本书不像推介语说的是“一部散文自传体”著作。柴静很年轻,人生刚开始就写自传,直觉有些夸张。不过柴的文笔尚属上乘,只是单看絮絮绵绵的叙述有些不知所云,要看过那期节目的视频,才能够对得上号。

  • 标签: 相对主义 柴静 《看见》 自传体
  • 简介:长影厂的新片《赤橙黄绿青蓝紫》公映后,听到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有的称誉、褒奖,认为这是近年来在银幕上表现当代青年生活的一部杰作;特别是由于影片比较真实地塑造了一组各有性格色彩的青年群像,因而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和时代感。也有的则对影片备加指责,认为这组银幕形象都不能体现当代青年的本质,象刘佳这样的人物,难道也值得赞美吗?至于影片中表现了驾驶员抽烟、酗酒等细节,更被认为是违反了有关的规章制度,不合乎生活的真实。

  • 标签: 银幕形象 刘思佳 人物塑造 编导者 生死关头 艺术典型
  • 简介:在"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义一时甚嚣尘上,这无疑让麦卡锡主义在晚近影片中的显现,更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警示意味。

  • 标签: 击碎新 新麦卡锡主义 麦卡锡主义幽灵
  • 简介:《四月三周两天》4Months,3WeeksAnd2Days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主演:安迪·卡拉尔里努、露明妮塔·乔洁★★★★☆为了同室好友能够顺利堕胎,而与打着道德幌子的流氓医生发生了肉体交易,这是影片里最让人心悸和动容的一幕,它说明堕胎在

  • 标签: 自由主义 罗马尼亚 堕胎 政治意义 社会背景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