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梳理了抽象电影的诸多方面以及其中出现的时间概念。作者通过对生成性数字作品进行分析,指出作品中时间元素的产生与图像的生成是紧密结合的。它显现了在数字化的语境中,处理时间元素的不同方法已经出现。文章提出,这种综合的建构主义方法正在从抽象电影及其概念中发展出来,并且在数字化媒体的重要应用方面超越了电影。

  • 标签: 时间 具象艺术 抽象艺术 数字化 电影 视频
  • 简介:艺术学理在2011年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其学科内涵从诞生之初就备受争议。门类艺术研究的基础使得专业类艺术院校在艺术学理学科建设中具有自己先天的优势,同时专业类艺术院校在艺术学理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论、成果产出等方面也存在改进和继续建设的空间。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类艺术院校可以从加强学科特性研究、强化基础理论研究、积累门类艺术实践经验、建构中国特色艺术学理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艺术学理学科的内涵建设。

  • 标签: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 学科建设 学科内涵
  • 简介: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下,以《电影月刊》为代表的一些亲国民政府的电影文人曾发起了一场关于建设民族主义电影理论的探讨。该理论延续了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思想精神,一方面将理论重心置于对低俗投机的商业娱乐电影的批评上,另一方面由于仰赖对“他者/西方”电影的镜式想鑽来建构本土电影的民族性,忽视了本土的文艺形式与美学传统,使该理论丧失了广泛接受的现实土壤。其鼓吹大而化之的民族主义认同来掩饰激烈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政治倾向也受到了左翼电彫理论工作者的激烈批评。

  • 标签: 中国早期电影 民族主义 民族性《电影月刊》
  • 简介:的主人公娜塔莎对外表美孜孜追求,在思想和行为上自觉地以男权观念为准绳,历来备受人们的称赞,被视为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贤妻良母形象.然而,在女权主义理论的观照下,娜塔莎并非像传统评论所认为的那样完美.相反,其肉体被人为制造,其精神被刻意塑造,她只不过是一个在肉体和精神上均被阉割过的躯体而已,是一个丧失自我和个性的、缺乏灵魂的木偶.

  • 标签: 娜塔莎 女权理论 贤妻良母 被阉割的女性 父权社会
  • 简介:电视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为创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做了一个有益尝试.本文深入总结和阐释了《社会主义“有点潮”》节目如何立足“时态”“样态”和“语态”来创新电视理论宣传的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

  • 标签: 电视理论宣传 创新路径 《社会主义“有点潮”》
  • 简介: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前夕,一档电视理论节目——《社会主义“有点潮”》,以“潮”的话题、“潮”的格调、“潮”的内容、“潮”的形式、“潮”的制作、“潮”的包装,全景展示世界社会主义潮涌500年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潮”现实,形成一股风行台、网、端的新潮,受到各方好评.

  • 标签: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电视脱口秀 “有点潮” 立体传播
  • 简介:“第六代”电影在制作发行方式、思维方式、表现方式和表现对象方面都与“第五代”呈现了迥然不同的风格,这一点很多论者都已经述及。在很多方面,“第六代”电影都已经怀疑和否定了“第五代”电影建立起来的范式。简单地说,“第五代”的范式是宏大的,理想化的,历史寓言式的,往往在精心构置的情景中建立起一个观念的视觉世界。而“第六代”则是在对琐碎的,日常的当代生活的表现中,背离了关于民族文化和历史这样的大的关注,而集中于小人物的现实经验和内心世界。“第五代”的叙事态度是严肃的,强大和不容置疑的,而“第六代”则常常是犹疑的,不确定的,如同贾璋柯所说:“叙述者本身就是一个疑惑者。”

  • 标签: “第五代”电影 小人物 叙事态度 寓言式 颠覆 叙述者
  • 简介:作为中国第六代著名导演,贾樟柯的名字已与各类国际电影大奖联系在一起。纵观他的一系列影片,其鲜明的现实主义立场不言而喻。"我觉得我在进电影学院这几年里,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影片,大致不外乎两种,一类是完全商业化的,消费性的;再一类就是完全意识形态化的。真正老老实实的态度来记录这个年代变化的影片实在是太少了!"[1]强调真实地记录,追求一种纪实的影像风格和一种素朴、自然之美,

  • 标签: 贾樟柯 现实主义理论 国际电影 巴赞 影像风格 中国影片
  • 简介: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形态,自身的"微"性决定了它和常规电影意义建构方式的不同。如何在"微时长"里建构起叙事框架、彰显深层主题、与观众达成共鸣,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现有的微电影实践作品来看,它呈现出从线性叙事到空间叙事、从文本主体到受众主体、从真实再现到意象表现转变的特点。更多还原

  • 标签: 微电影 空间叙事 受众主体 意象 意义建构 线性
  • 简介:<正>这命题似乎有些绕弯子,为何还要对理论再作理论?电影理论在电影论坛上向来是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尤其是它对创作的审视、指导、品评、批判,仿佛是天经地义的。假如反过来对理论说三道四,加以审察、品评,或许就会被视为反常、被视为对理论之大不恭。我何敢班门弄斧,向理论发难;我对电影理论理论,

  • 标签: 电影理论 现代理论 创作人员 应用理论 电影文化 传统理论
  • 简介:空间是文化、社会的反映。电影的空间研究随着新文化地理学在文学研究中的逐步应用,而日渐延伸成为电影理论界的关注重点和研究对象。作为表意形态,迪斯尼动画空间异域性、梦幻性和同质化的特点,呈现出其对不同文化倾向和文化意味的杂糅与整合。因此,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对迪斯尼动画空间的社会与文化意义进行探寻,将对全球动画创作与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 标签: 迪斯尼动画 空间 异域性 梦幻性 同质化
  • 简介:怪异理论同女性主义共享的兴趣点在于,两者对社会性别都有非常规的表述和呈现;而与男女同性恋以及双性恋研究关注的共同点,则集中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非异性恋的表述和呈现。怪异电影和大众文化理论及其批评是对女性主义和男女同性恋多方运作的继承和延续,而相应地自身便有了很大的发展。

  • 标签: 怪异理论 女性主义 电影文化 生理性别 社会性别 同性恋
  • 简介:影视作品中空间感的构成,是摄影师运用光影艺术、空间对比等视觉构建手段,将二维平面的视觉感知通过镜头运动转化为三维空间的现实想象,以完成视觉信息的完整传递。人们接受这些信息的过程就是在体验三维立体的画面效果和视觉感受的同时调动自身所具备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联想,从而全方位感知现场氛围。本文就以几部优秀影片的精彩片段为例,从光影、对比和运动拍摄3个方面来解析空间感的表现技巧并说明他们的意义。

  • 标签: 视觉构建 光影空间 对比空间 行动视觉空间
  • 简介:'中国电影史学派'应当成为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可从'建构中国电影史料数据库''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史理论''在全球视野中重审中国民族电影''展开跨学科的交流与互动'等方面着手,其最终目的,是要努力发展出一个以中文语境为基准的论述模式,积极参与到全球电影史研究体系的构建当中,显现出中国电影史学的光彩和魅力。

  • 标签: 中国电影史学派 电影史料数据库 电影史理论 全球视野 跨学科交流
  • 简介:《将来的事》是一部有着埃里克·侯麦气质的作品,尤其与《春天的故事》中的哲学视点殊途同归,两部影片中女主人公都有着哲学教师的相同职业,中年危机打乱了她们原本的生活,让她们逐渐意识到"人能做她想做的,不能要她想要的。"

  • 标签: 悲观主义 浪漫主义 《春天的故事》 哲学教师 殊途同归 女主人公
  • 简介:互动性——彼此影响、互相推动。这种提法最早是在游戏、娱乐中流传开来,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被教育界认可,提出了“互动教学”。众所周知。在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是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得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述动作的过程和要求,周而复始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而学生对动作的要求是否理解、内心存在什么疑问、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等。

  • 标签: 互动教学 舞蹈教学 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 口传身授 教育界
  • 简介:中国小说自唐代始见成熟,并以唐传奇为代表发展成为一种叙事性文学体例。传奇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从文学体例过渡到一种情节模式,指的是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网络小说在近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中,延伸了市井小说的传奇叙事,更加侧重于有意识地创造想象世界,这也使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传奇剧与以真实人物为创作基础的传统电视传奇剧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

  • 标签: 网络小说 小说改编 传奇剧 叙事建构 叙事性文学 情节模式
  • 简介:因真实、客观地记录西藏普通人的生活,5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于2008年被英国广播公司三次播出,后又被美国、法国、德国、南非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机构订购、播放,在海外产生强烈反响。2009年该片首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迅即引起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与探讨。

  • 标签: 电视纪录片 平衡理念 英国广播公司 2008年 中央电视台 2009年
  • 简介:德鲁兹用很短的篇幅思考了电影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他的两卷本讨论电影著作的结论.他争论说:"电影的某种理论不是关于电影,而是关于由电影衍生的种种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形成的互为参照,彼此交织的关系"(德鲁兹1989:第280页).在这样一个简短的论断里,我们可以找到近年来对电影理论最为重要发展变化的一次总结.这些理论上的发展变化更多地集中表现在这样一个观念上:对电影所引起的共鸣和反响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电影自身元素的关注;另外,要理解什么是电影,它是怎样运作的,我们必须转向这些更为广阔开放的问题.

  • 标签: 电影理论 素材 批评理论 后结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