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舞台语言的“自然”问题,在话剧出现之前并不存在。话剧如同没有“声音呈现”传统的白话诗文一样,摸索着如何将念词自然地以声音表现。本文除提供朱自清审查洪深《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的一手材料,便是以“自然”为切入点对抗战后围绕舞台语言的讨论进行分析。结论是:“自然”是实践与行动的概念,它超越了法则、感官知觉的层次,由身体主体展现出来。舞台上的“自然”并不自然,它需要时间,是传统与文化渐次积累的结果。

  • 标签: 自然 舞台语言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 洪深 朱自清
  • 简介:1938年夏夜,福州闽剧界艺人在榕城举行了抗日救亡火炬游行。游行队伍数百人,个个手举火把,身穿黑色中山装,脚扎绑带。队伍从省府路出发,经过南门兜,走向大桥头。站在第一排的有闽剧武生宗师陈春轩,著名剧作家林飞,著名武生关传庚,还有闽剧名家林芝芳、黄荫雾、肖梦尘、陈杏芬、林赶山、陈开明等。他们沿途用闽剧曲牌(孝顺歌尾)高唱:“为国家,为民族,去、去、去!去当兵!”其势雄雄,其气昂昂。“七·七”事变后,闽剧舞台上宣传抵御侵略,鼓舞抗日斗志的闽剧演出风起云涌。首先是作者群拿起笔杆当刀枪,纷纷编写歌颂爱国主义的古代剧和揭露日寇暴行

  • 标签: 闽剧 抗战时期 赶山 剧作家 武生 名旦
  • 简介:晋察冀抗战戏剧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作和演出的、以抗战为题材的戏剧。抗战期间,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同时也开展了文化宣传活动和文艺运动。其中,戏剧活动规模最大,效果最强。抗战演剧团体包括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各军分区的剧社、地方所属剧社和剧团。在晋察冀地区农村的演剧运动也日渐发展起来,“至1942年初夏,在冀中、冀西两地村屯中,演剧团体

  • 标签: 审美价值 戏剧审美 抗战戏剧
  • 简介:今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6日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系列活动安排情况。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谈及文化系统相关文艺演出和展览情况,根据统计数据截至6月底,全国各地推出"纪念"主题的舞台艺术作品共计183部,其中,新创剧目128部,保留剧目55部。我们特别关注的歌剧,有多少?13部,包括11部新创剧目和2部保留剧目。这个数字,虽然不及总量的十分之一,但已超乎预料和想象。早在2002年第7期《人民音乐》杂志上。

  • 标签: 董伟 舞台艺术 扬子江暴风雨 总政歌剧团 哈尔滨歌剧院 流亡曲
  • 简介:抗战期间,田汉创作了多部戏曲作品,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田汉的戏曲创作理念趋于成熟。这些作品不仅宣扬顽强斗争、全民参与、团结一致的抗战精神,起到了鼓舞士气的积极作用,而且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入思考,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同时,田汉还在创作中努力探索,不断完善戏曲的表现形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标签: 田汉 抗战戏曲 创作理念
  • 简介:情境剧以当时当地的情况做戏,使观众将戏剧信以为生活,并进入表演圈;由此演剧活动转为社会活动,演剧的宣传教育鼓动目的完成。情境剧这种对观演关系的追求与谢克纳的环境戏剧具有相通之处,从演剧本身看,情境剧演员的即兴发挥是在掌控全局的前提下的(表演剧团却只能纯粹地随机应变);从形式上看,观众能更自由地参与(环境戏剧常常从物理空间上逼迫观众,使他们不得不参与),但这种参与又是受倾向性的思想意识指引的(谢克纳的环境戏剧却呼吁人们自己来独立思考政治/社会的不合理状况)。

  • 标签: 情境剧 环境戏剧 观演融合 空间 演剧观念
  • 简介:丁西林在1940年创作《妙峰山》时正值中国大片国土遭受战火威胁之际,大量知识分子被迫向内地进行迁移。本文旨在讨论《妙峰山》中知识分子在内迁过程中角色转换的变化、原因、现实意义与丁西林在抗战时期的背景下如何用喜剧的形式来表达他的抗战理想。

  • 标签: 丁西林 妙峰山 抗战内迁 知识分子 抗战喜剧 角色转换
  • 简介:陈铨的《野玫瑰》(1941)是重庆抗战话剧中的一部富有争议的作品,这部作品以个人的传奇经历为线索去展现革命实现成功的过程,同时对汉奸王立民的形象进行了多面化的塑造,所以受到不少的批评。但是从艺术的独立审美性上看,这部作品有很多艺术方法是有所进步的。

  • 标签: 浪漫 传奇 陈铨 野玫瑰
  • 简介:本文通过介绍电视剧《亮剑》,分析我国抗战剧的影视特点及意义。

  • 标签: 抗战剧 《亮剑》 意义
  • 简介:抗战时期福建戏曲改良运动,是全国抗日救亡戏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抗战时期全国戏曲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福建抗日救亡戏剧活动的一大特色。抗战时期福建戏曲改良运动以闽剧、歌仔戏、莆仙戏最具代表性,因此,本文试从闽剧、歌仔戏、莆仙戏的改良入手,以民国报刊实时报导为脉络,结合历史背景,描述福建抗战时期地方戏曲改良运动的历史概貌,探索其历史分期,以及各时期、各剧种改良的社会背景、组织结构、政策措施、戏改概况。并对其影响及历史意义作客观的评价。

  • 标签: 抗日战争 戏曲改良 闽剧 歌仔戏 莆仙戏
  • 简介:傅学敏在同题文章(《戏剧》2009年第1期)中论述了抗战时期我国街头戏剧的出现及意义。文章指出,“街头剧场的出现使底层民众能够直接感受话剧。这些底层民众的社会特征、年龄结构、职业特点、居住区域、文化层次等各方面均不同于戏院的观众。他们人数众多,

  • 标签: 抗战时期 政治行为 街头 大众 《戏剧》 社会特征
  • 简介:在中国现代戏剧上,梨园中的"老大"--田汉,无疑是一位时代的歌手.在抗战时期,他立足于现实斗争的需要,团结旧剧伶人,致力于传统戏曲的创作与改革,充分发挥戏曲的艺术力量,为宣传抗战服务,使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戏曲,唤发出了时代的生机.

  • 标签: 田汉 抗日战争时期 时代精神 戏剧 现实性
  • 简介:抗战时期的街头剧是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和官方意识形态向民间社会发出的共同呼唤,民族主义情绪最终使知识分子、政府当局以及民间社会达成最大共识。而民间社会也以其执着于日常生活的韧性向戏剧提出了趣味与热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淡化了街头剧浓厚的教诲气息。街头剧场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唤醒大众民族意识和大众表达政治行为的重要场所。

  • 标签: 抗战时期 街头剧 民族意识 日常生活
  • 简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职业话剧体制的形成,促使话剧在上海空前繁荣,话剧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形式,成为几百万上海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话剧更多的是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存在的,它的消长虽然有社会形态变迁、行政管理的因素,但主要是市场之手在操控。凡是有出色票房表现的作品,无不是成功地传诉了市民的金钱观念、道德观念、爱情观念,表达了他们的情趣和韵味,满足了大众对话剧娱乐性的需求。本文分析了上海职业话剧在审美趣味上对市民心理的迎合,并客观指出其得失。

  • 标签: 职业话剧 流线型喜剧 文明戏 改译剧
  • 简介:抗战胜利已经六十一年了。虽然对抗战时期,尤其是沦陷时期的这段历史已经做了一些整理研究工作,例如,在文学方面,已出过好几本文学史,对沦陷区的作家如张爱玲,有了较为恰当的评价。然而对这段时期发展最快、最为繁荣的话剧,却谈得很少,提起来往往都以“商业演出”一语带过。

  • 标签: 抗战时期 日本电影 话剧 剧目 上海 整理研究
  • 简介:历史并未走远,我们够得着它。舞台上,一束聚光灯'刷'地打在巍巍太行山上。那一刻,历史一下溶成了剧情。70多年前,这里曾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主战场。烽火硝烟下,一场共产党八路军与日寇明暗两条战线上的生死对决正在展开……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根据军旅作家沉石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王延松执导,太原市话剧团创排演出的抗战题材话剧《谍杀》在太原市首演成功后,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又应邀晋京在

  • 标签: 地火抗战 太行山 山岩浆
  • 简介:岁月峥嵘京剧繁盛──忆抗战时期活跃在渝郊的业余京剧队龙应华1941年前后,经历了日寇对陪都重庆持续两年多的狂轰滥炸,当时的国民党政治部乃将所属机关之大部疏散到郊区赖家桥至土主场一带乡间。随着战局的稳定、人员的增加,便开展群众体育、文化活动,每年春秋部...

  • 标签: 岁月峥嵘 群众体育 文化活动 贺后骂殿 斩经堂 《空城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