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7 个结果
  • 作者: 崔玉娟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7-26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5期期
  • 机构:培养美感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培养美感创造能力成为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歌唱是一种在兴奋的情绪中进行艺术创造的高级精神活动,人的美感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要靠长期发声技巧训练和综合音乐美化熏陶这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来获得,在教学这个环节中对美感意识的培养则格外重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对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 标签: 新课程历史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 简介:在高校钢琴教学中,除了先天条件和现有基础之外,学生所具有的一些品质,也直接决定着钢琴学习的效果,如严谨认真、百折不挠、充满自信等积极的品质。这些积极品质虽然不直接参与钢琴的技术动作,却能够直接影响到钢琴学习的效果和演奏质量,甚至是学生一生的发展。具备这些积极品质的学生,他们获得成功的机率就更大。本文从积极品质的含义谈起,就在高校钢琴教学,如何培养这种积极品质以更好地促进钢琴教学,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标签: 高校钢琴教学 积极品质 培养方法
  • 简介:最具人文内涵、最具情趣的语文教育,应肩负起培养人文素养,特别是文学素养这一重大使命。因为语文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语文水平的提高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未来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教学 文学素养 文化底蕴 文学鉴赏 文学创作
  • 简介:<正>前不久,上海戏剧学院85届(舞美系与表演系)同学进行了两轮毕业演出。第一轮演出了日本剧作家桥田贺子的名作《结婚》,第二轮演出了法国现代剧作家马塞尔·埃梅的《别人的脑袋》。由于这些演出不属于商业性范畴,而是对教学思想、方法与手段的综合考查和汇报,使演出具有较强的学术意向和探索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导和启发人们对演出提供的多种信息进行广泛的思索。

  • 标签: 意识流动 戏剧观念 演出形式 环境空间 整体构思 多义性
  • 作者: 沈俊颖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1-11
  • 出处:《大舞台》 2010年第1期
  • 机构: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片面地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习者身上,忽视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夸大了认知的单一作用,从本质上否定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戏曲与大众是剧坛永恒的话题,文人审美意识与大众审美意识的对位,是戏曲界人士着力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调整的今天,戏曲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却逐渐冷落了大众审美意识,陷入了一种孤芳自赏的危机之中。创作者的种种努力,似乎很难唤起欣赏者的欣赏热情,亦难摆脱戏曲生存的窘境。如此状况,虽然使创作者疲惫而扫兴,却极少有人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叹喟。许多作者带着迷惘与焦灼,重新修正自己的审美心理定势和创作态度,急迫而振奋地寻找新的突破口,期望戏曲的状况能够出现令人欣喜的转机。有的热衷于追逐现代艺术潮流,从主题到结构、从故事到

  • 标签: 审美意识 戏曲创作 大众审美 水长东 审美心理定势 创作态度
  • 简介:提出这样一个题目,旨在强调这样一个观念:只有强化剧种意识,才能引起戏曲界整体对音乐的重视;也只有重视了音乐发展,才能抓住每个剧种也包括整个戏曲建设的命脉。音乐的问题不全在音乐。音乐问题不能总是只在音乐

  • 标签: 剧种意识 意识音乐 音乐发展
  • 作者: 李铖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5-03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5期期
  • 机构: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它具有自己特殊的属性与本性。有人说:“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指的是以人体为工具,以艺术化的动作为物质材料;也有人说:“舞蹈是情感的艺术。”指的是以人物的情感或演员的情感为动力;大多数人都说:“舞蹈是艺术之母。”指的是从远古时期最先产生的舞蹈即与音乐、诗歌三者融为一体起,直到当今舞蹈仍与音乐、诗歌密切相关。这些话显然都有道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通过美的音色给人以心灵上的共鸣,是声乐艺术的特点之一。优美的声音是情感表达的基础和载体,音色是歌者审美思维的具体表象,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依据其嗓音的基本条件,在其心理建构音色美的观念,并通过训练来提升学生音色的美感,在舞台上完美的诠释作品,给听众美的享受。

  • 标签: 音色美 美声教学 共鸣
  • 作者: 李海燕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1-11
  • 出处:《大舞台》 2010年第1期
  • 机构: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这个领域中,市场上已有一定数量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学的却不多,加上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是很高,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因此我们在素材资料库的建设方面,中学理科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行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这里所说的意识流程,并不是学派上的名词,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用来泛指结构成戏的某种内核和它的表现方法及技巧。它年深日久地出现在戏剧电影领域,专门表现意识和不受理性控制的潜意识流动的状态,用以达到心灵激情显示的目的。这类影剧,渊源于意识流,自然受威廉·詹姆斯的影响很深。根据詹姆斯的说法,意识并不是一段一段出现的,象“链条”或“环节”之类的描述并不妥切,而是流动的,如河床流水一般。他把人类心理活动之中象流水一样活动的意识状况,用生动的形象作了比喻概括,确系重要的发现。这里牵涉到两个术语:意识和自由联想。意识是大家熟悉的,它指的是控制记忆、想象和反省的心理成份;而“自由联想”要复杂得多,它是指在人的意识松懈的情况下,自然的、下意识的思维活动,其中包括幻想、错觉、梦境、联想在内。可以这样说:自由联想是意识流程中控制思想素材流向的原则——意志对思想的影响越小或越松,自由联想的程度也越大。因而这类影剧几乎没

  • 标签: 意识流程 潜意识 伊萨克 内心独白 自由联想 剧作家
  • 简介:电影《夜莺》描绘了一对爷孙俩的归乡之旅,蕴含了浓厚的生态意识。该片不仅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自然生态关系.还着重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生态关系。透过书写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演绎出父、子、孙三代人的家庭温情。

  • 标签: 《夜莺》 生态意识 自然生态意识 精神生态意识
  • 简介:演员的创作,实际上就是以剧本中的文字形象为起点,以塑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角色为归宿。表演专业的教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剧本、理解角色,并且利用各种训练全面激发学生。使学生在剧本中提供的人物性格及人物情感的制约下能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具备鲜活、生动、敏感、多变的创造意识,在符合剧本主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并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手段,创造出鲜活且具有个性的角色。

  • 标签: 人物情感 人物性格 创造意识
  • 简介:对于话剧《WM》,我曾经在“《WM》走向何方”(载《生活周刊》85.10.13.)一文中作过较为苛刻的评析。这种真诚的发言有可能被误解为是对《WM》的否定,而这种误解又反过来说明话剧界缺乏对现代审美意识的深入的了解。如果运用古典的审美意识对《WM》进行评析,即使其结论是高度的赞美和全面的肯定,在我看来也只是嘲笑而已。因为《WM》无疑地是在力图摆脱陈旧的戏剧观,从而运用现代审美意识来改造我们从艺术上掌握世界的方式,为表现当代生活找到恰当的美学形式。不管它的缺陷有多大,我们都

  • 标签: 现代审美意识 WM 当代生活 美学形式 生活周刊 七个人
  • 作者: 管梅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3期
  • 机构:舞蹈艺术构思是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所进行的舞蹈思维活动,它包括选取和提炼题材,酝酿和确定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和考虑整个舞蹈结构的布局安排,探索和寻求舞蹈艺术最适当的表现形式,从而达到完美的统一。舞蹈艺术构思是舞蹈的创作基础,一个舞蹈究竟要编成什么样的作品,能否充分表现编导的思想,能否激起观众的情感,都直接与艺术构思密切相关。因此,艺术构思是编导创作舞蹈的关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者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舞蹈教学也不例外。作为一名舞蹈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舞蹈创作能力,使学生从一名单纯的"舞者"逐渐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创作者"。因此,本文即针对舞蹈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我国的舞蹈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 标签: 舞蹈教学 创新能力 舞蹈创作 教学策略
  • 作者: 张永强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1-11
  • 出处:《大舞台》 2010年第1期
  • 机构: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现在我就如何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汤显祖的《牡丹亭》具有强烈的季节意识,其中提及“春”“秋”等季节之词的章节占总体的80%,“春”“秋”二重唱成为主旋律。《牡丹亭》中的季节不仅仅作为叙事背景被交代,更有机融入了角色的生命意识,是二元对偶的美学呈现、现实与浪漫的重奏、情理之辩的季节意蕴、悲喜剧质的外化彰显。一言以蔽,《牡丹亭》呈现的季节审美与春秋风物,可看作古典文学季节表达的经典范式,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牡丹亭》 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