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兰花赋》写的是官员守正的艰难。它的情节来自清代乾隆年间发生在福州的真人真事。这个题材在闽剧中有两个本子流传,一个是传统剧目《闹灯会》,再一个是创作于1988年的《斩浦霖》。这两个本子或者人物设置众多,或者头绪繁杂,或者把创作重心汇聚在了事件表层的发生与解决上,没有提炼出与当代精神契合的主题,而新编闽剧《兰花赋》则从这两个本子中小心翼翼地进行取舍、延伸,筛选出了严子轩这个贯穿全剧的一号人物,并以他为核心来构建全局,重新设置了相关人物,并梳理了相关剧情的过程与层次,提炼出守正、守法的现代性立意,

  • 标签: 人物设置 浦霖 清代乾隆 现代性 当代精神 福建巡抚
  • 简介:好多年前曾看过福州闽剧院演出的闽剧《兰花赋》,一个古老的官场故事,却演得很有新意,剧场里观众反响强烈,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最近,又一次观看此剧,依然感到新鲜和震撼,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启迪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说明这部作品经过了时间和观众的考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兰花赋》是根据闽剧传统剧目《斩浦林》改编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剧院曾据以改编为《闹灯会》演出,突出基层百姓对官府的斗争,有很好的演出效果;《兰花赋》则对人物关系和情节进行了新的调整,

  • 标签: 演出效果 观众反响 人物关系 历史感 现实生活 福建巡抚
  • 简介:重排《马兰花》遇到的头一个课题,就是求变,如何摆脱“原形”,使之脱颖而出,耳目一新,为当代观众所接受。创造中往往有一种习惯定势,先入为见。导演在寻找舞台创造新的契机过程中,不是放在局部上,不是注视一个方位,而是力图整体“打乱刀,全局腑视,去重新构架这个故事的述说方式和这个故事的表现形式。

  • 标签: 《马兰花》 导演艺术 陈颙 嬗变
  • 简介:"木兰花兰花,女儿一样娇艳,男儿一样挺拔。木兰花兰花,明月一样皎洁,白玉一样无瑕。花蕾似剑,刺破春寒绽红颜;枝干如铁,傲然伫立青天下。为叫芳香满人间,随风送春向天涯。"这首动听的主题歌,是2016年4月8日我在北京中国剧场观看歌剧《木兰诗篇》时,由扮演巾帼英雄花木兰的青年歌唱家雷佳演唱的,她那甜美的歌声、生动的形象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不禁感慨,雷佳的演唱如此感人,与她具有深厚的

  • 标签: 雷佳 木兰诗篇 我在 戏曲基本功 《白毛女》 中国音乐学院
  • 简介:为期三天的“2008中国歌剧论坛”在紧凑而充实的议程中圆满结束了。短短三天的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一辈歌剧艺术家、歌剧院团负责人、剧作家、作曲家、指挥家、歌剧理论家、研究员、评论家、制作人等几代歌剧艺术百余同仁共聚一堂,各抒己见。由于从事的职业不同,因此所探讨问题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每位歌剧人的见解和阐述均十分精辟而独到。由于篇幅所限,本期仅选登以下几篇与会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歌剧 歌剧艺术家 大众 负责人 歌剧院 剧作家
  • 简介:中国戏本》(TheChineseDrama)是英国人威廉·斯坦顿所著之作。他于1873年加入香港警务署(HongKongPoliceForce),担任驻港警官24年,精通汉语。在港期间,这位热爱中国文化的英国警探,长期坚持在《中国评论》(ChinaReview)上刊载短篇粤剧与俗曲歌謡的翻译;他利用职务之便,用流利汉语与中国人交流,从而得以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

  • 标签: 中国戏 导论 利用职务之便 中国文化 资料整理 英国人
  • 简介:中国梦”是动态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追求。今天的“中国梦”是一个饱含时代意义的整体,是一幅多维度的蓝图。它不仅是普通中国百姓的梦想,也是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延续和拓展,更是世界“和谐”之梦的意志凸显与精神传达。因此,电影要彰显与传达“中国梦”的内涵,必须依托于传统文化形成的“文化芯”,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当下现实生活,汇集普通百姓的梦想,在此基础上放眼未来绘制梦想的蓝图,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实现提供动力支援和艺术支撑。

  • 标签: “中国梦” 中国电影 艺术表达
  • 简介:如今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老人的影视也越来越多,老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对他们的价值关注不能忽视。文章将从影视语言的角度剖析如今对老人的关爱。

  • 标签: 伦理 影视 老年
  • 简介:前不久,在文化部召开的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座谈会上,文化部雒树刚部长指出,要着力解决民族歌剧创作中存在的“唯洋是举”“唯洋是从”的认识问题,需要关注现实、加强原创,彰显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在笔者看来,中国气派便是中国歌剧的气质与风格,中国歌剧需要向中国文化寻找源头,而不是向西方续家谱、认祖宗。

  • 标签: 中国歌剧 中国文化 源头 歌剧创作 中国民族 中国气派
  • 简介:回顾2009年,"魔术"成为这一年最为耀眼的两个字眼。魔术从未如此被关注过,魔术从未有过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中国魔术也因此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发展契机。2009,中国的魔术年,这年的精彩,也必将载入中国魔术发展的史册。

  • 标签: 魔术 中国 2009年 社会影响力
  • 简介:刘月美女士是戏曲服装、化装整理研究和教材建设这一领域的辛勤耕耘者,成果丰硕。2002年以来,连续出版了《中国京剧衣箱》、《中国戏曲衣箱——角色穿戴》、《中国昆剧装扮艺术》三本专著,现在又有《中国昆剧衣箱》的出版。这四本书属于两种类型:《中国京剧衣箱》和《中国昆剧衣箱》是大型画册,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介绍了京剧、

  • 标签: 《中国京剧衣箱》 昆剧 连续出版 中国戏曲 教材建设 整理研究
  • 简介:自20世纪初至今,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作为中国新文艺兴起的主要象征之一,话剧伴随着变革图新、自强独立的社会要求而被引入中国,在一个世纪的进程中迂回曲折,成功地从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为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无论在艺术品格还是意识特色上,话剧都以其特有的艺术感染性自觉地承担了现实主义使命,与整个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从而谱就了中国话剧的总体格局,并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 标签: 中国话剧 简史 民族特色 艺术形式 百年历史 戏剧样式
  • 简介:<正>要接受并欣赏一种艺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那就是需要逐渐地去适应,去熟悉,去习惯,去理解,这样,才能培养起对它的兴趣,引发起对它的爱好。接受并欣赏京戏,尤其需要这样一种过程。如果说任何艺术品都有它特定的语言,那么以虚拟性程式为手段、以写意为表现形态的京戏的特定语言,就是比较难以接受的艺术语言之一。正如我们说拼音文字是最易懂的,可是至今未能破译的玛雅文字却像天书一样,令人感到扑朔迷离。除了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外,谁愿意去和这迷一般的玛雅文字打交道呢?观众要接受京剧,就先要使京剧的特定语言在自己心中有一个破译过程。这种过程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才能慢慢习惯起来。以我自己为例,我在五、六岁时被喜爱京剧的外祖母经常带到剧场去看戏,往往不到终场即已昏昏入睡,散场后由家人抱着回家。有好一阵,如果不是孩子爱热闹的心理,我对剧场中刺耳的锣鼓喧哗是难以忍受的。我也害怕老生或老旦一直呆坐着或呆站着大段干唱。我看武戏开打才感到有点意思。但我并不懂功架身段,只知道黑花脸杀出红脸杀进,打旋子,翻筋斗,耍枪花……这些近于难技式的功夫。后来年岁渐长,在较长的看戏过

  • 标签: 中国京剧 虚拟性 艺术语言 长时间 语言学家 表演体系
  • 简介:第二届中国杂技艺术节上,来自全国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杂技团,带来了一个个倾力打造的艺术精品。透过作品仔细观察其中变化的脉络,或许我们从中可以找出未来的发展之路。发展方向:综合艺术

  • 标签: 杂技 中国 转身 华丽 艺术精品 综合艺术
  • 简介:2009年12月21日下午,曾参加完国庆60年大阅兵的解放军某坦克团军营里欢歌笑语响成一片,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民协、中国杂协、中国文联演艺中心联合举办的“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在隆冬季节给干部战士们送去了浓浓的春意。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罗杨,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夏潮,中国杂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邵学敏,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吕军等和数千名坦克团官兵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中国民协还向部队赠送了一批获得国际国内多项荣誉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图书。

  • 标签: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中国文联 慰问演出 下基层 坦克 欢乐
  • 简介:如果我们将截止1930年底的中国影片划人中国早期电影的范围,根据《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05—1930)》影片目录加以计算,到1930年底,国产影片的数量已达590部。它们绝大部分今天已经不能看到。目前比较容易看到的是出版了光盘的六部影片:《劳工之爱情》(1922)、《一串珍珠》(1925)、《西厢记》(1927)、《情海重吻》(1928)、《雪中孤雏》(1929)和《儿子英雄》(1929)。这六部影片并非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作,通过它们考察中国早期电影的叙事形态,其结论只能是初步的。

  • 标签: 中国早期电影 叙事形态 《劳工之爱情》 国产影片 《西厢记》 故事片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