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者,每每为戏曲史料匮乏,扼腕欷歔,抱憾不已。对于戏曲史上不少重要的问题,只好阙疑待考,或则管窥蠡测,难成定论。于是,编织在小说中的戏曲描写,特别引人注目。尤其在长篇小说中,更加绚丽多采,举凡剧种、声腔、剧目、曲文、演出,包罗万象,无所不备,这确是一块有待人们深入开掘的戏曲宝藏。《水浒传》、《金瓶梅词话》、《祷杌闲评》、《欢喜冤家》、《弁而钗》、《无声戏》、《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歧路灯》、《红楼梦》、《风月梦》、《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都为戏曲研究拓开了新的广阔天地。其中,尤以《金瓶梅词话》与《红楼梦》为最。

  • 标签: 金瓶梅词话 红楼梦 戏曲史 演出形式 西门庆 戏曲演出
  • 简介: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书系》,对从文明戏时期到建国前夕这一阶段的重要戏剧理论批评著述进行集中影印,为现代戏剧研究保留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书系》本着“依看论,以论勾”的思路,其编纂体例及对内容的择取,使整套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按照原书出版时间的先后编排书籍,以求勾勒现代戏剧运动之轮廓;二、书籍的收录,又以各阶段美学动向为内在支撑,勾画出中国现代戏剧观念的演变历程;三、线性勾勒中,注重对重点戏剧家或戏剧现象的凸显;四、内容选编方面,力求面面俱到、风格多元;五、收录具有代表意义的外国译著。本文从以上五点对《书系》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对其在戏剧理论批评领域的重大贡献做出评价。

  • 标签: 现代戏剧理论 现代戏剧批评 戏剧运动史 戏剧观念史
  • 简介:本文认为,20世纪中国戏剧史研究在对象与方法上长期存在严重的缺陷。现当代文学和戏剧无视本土戏剧的存在、成就和影响,使中国戏剧出现一条巨大裂痕。本文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为例,指出国剧在20世纪戏剧与文学中遭遇的“有意识的忽视”,其理论根源在于将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片面理解成话剧的引进与发展的过程,把剧种的分野当成现代性的分野,将本土戏剧排斥在现代化进程之外。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在方法论层面上解决三个问题:不能以新文学代替现代文学、不能以剧种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文学史观念应该有民族视野。这样才能使20世纪中国戏剧在对象上更为完整、在方法上更为科学。

  • 标签: 戏剧史 文学史观念 新文学史 现代文学史 本土 现当代文学
  • 简介:由上海艺术研究所和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合作编著的《中国京剧》全书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99年11月18日在首都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发来贺信。李瑞环在信中说:“京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京剧诞生一百余年来留下了大量资料亟待整理,人们盼望有一部内容完整,论述翔实的京剧史书问世。你们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

  • 标签: 《中国京剧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国戏剧出版社 艺术研究所 书面 全国政协主席
  • 简介:在《前言》中,董每戡先生以剧史家“评价戏剧应两面兼重,万一不可能,不得不舍取一方时,在剧史家与其重视其文学性,不如重视其演剧性”之准绳,指出“过去一班谈中国戏剧的人”,把戏剧与词曲缠在一起,导致重案头而弃场上的历史性偏颇倾向。同时,作者阐明其撰写《中国戏剧发展》的主导思想、整体谋划与具体布局,从而崭露了作者在戏曲史研究上开创新生面的创获,以及初步构建戏剧史学体系的大略构思。在《明代艺人的演艺》中,董每戡先生从“戏曲,本为登场而设”的戏剧本体论出发,通过对汤临川《庙记》就演员演艺严格要求的精湛剖析,从及在《陶庵梦忆》《板桥杂记》《词谑》《马伶传》等有关记载明代演剧情况和演员的艺术材料的广阔背景下,揭示了明代演剧艺术上所取得的空前成就、引发清代戏曲诸腔灿烂期的重大作用与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特殊意义,并对词曲欣赏家们轻率地忽视明代民间艺人在表演、声腔上丰富创造的憾事,予以针砭。

  • 标签: 戏剧史 词曲史 文学性 演剧性 表演艺术 唱腔艺术
  • 简介:在戏曲史论领域,修史以哪个角度为主,即以“案头文学”还是“场上艺术”为主,有过不同的看法与不同的写法,大学中的戏曲研究者偏重于“案头文学”的研究.颇有精彩之作。从周贻白开始,包括建国后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胡忌、刘致中编著的《昆剧发展》,马少波主编的《中国京剧》等。则是“案头”、“场上”兼顾,让戏曲的发展能更全面地展示给读者。

  • 标签: 《中国京剧史》 艺术 中国戏曲 案头 研究者 周贻白
  • 简介:四年前,我写完了一部书稿,该书暂名《中国当代剧作论稿》。该书稿除了对中国当代剧作发展的概述之外,重心在于“专题研讨”,而“历史剧与剧观”则是专题研讨之一。由于事务性工作占去很多时间,加上个人的懒惰,尚未完成全部书稿的修改工作。所谓“当代戏剧”,乃是一个不稳定的时间性概念,在这四年之问,又有许多新的戏剧作品问世,对它们之中的有代表性的剧本,理应纳入研讨的范围。这些工作尚待修改过程中完成。《戏剧》杂志给我提供一个机会,选一些章节发表,以广泛听取意见。无疑,这个机会对我书修改工作极有益处。我珍惜这一机会,选本章送编辑部。为了更象一篇专论,整理时在行文上稍有改动。但结构未变。

  • 标签: 中国当代 史剧观 历史剧 戏剧作品 专题研讨 修改工作
  • 简介:本文阐述董每戡“中国戏剧”的治学宗旨、曲折历程及其“报国还凭笔一枝”的忠贞心期与九死不悔的人格力量;与此同时,对董氏《中国戏剧发展》两篇佚文(《前言》、《明代艺人的演艺》)的丰赡而深邃的内涵、精湛而透辟的见解,予以初步的探究,并揭示了董氏于“中国戏剧”之研究的开创性、突破性贡献。

  • 标签: 董每戡“中国戏剧史” 戏剧史学体系 舞台演出艺术
  • 简介:1我年轻时,就读于戏剧学院,学的是戏曲编剧,但最终没有搞这行当,后来写起小说来了。从艺术形式来看,戏曲与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戏曲,唱、做、念、舞是一种立体艺术,小说仅仅是一种语言艺术。戏曲艺术又是一种集体艺术,写小说就不同了,基本是单干户。我说,作家是可以加入“个体劳动者协会”的。对于这两种艺术,这两种劳动,我均有实践的感受,所以,我给自己出了这个题目:意识流小说中国戏曲。

  • 标签: 意识流小说 中国戏曲 “意识流” 个体劳动者协会 戏剧学院 柳梦梅
  • 简介:<正>一“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足见衣冠服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远古的“食草木之实,衣禽兽之皮”的茹毛饮血的年代,到发明衣冠服饰,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衣冠服饰的发展历史,作为一种次文化的表现形态,它与人类的进化行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衣冠服饰的敷演、变化、发展和沿革中,可以清晰地折射出历代的生产方法、阶级关系、礼仪习俗、文物制度等的全部概貌,从中呈现出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从古代有绘画为凭、有文字可查的文明史开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地社会变迁,时代更替,在这漫漫的悠长岁月中,我国的历代腰饰,不断地相承、发展、创新,其款式样品、形制特色是极为丰富、绚烂而多样的。研究它,不但可以发掘我国古代服

  • 标签: 民族服饰 古代服饰 礼仪习俗 敦煌壁画 衣冠 发展历史
  • 简介:中国当代历史剧与剧观(中)谭霈生〔上接1993年第4期(上)〕一关于《武则天》《武则天》写成于1960年,是郭沫若的又一部“翻案戏”。根据剧作家自己的表白,此剧受胎于游览洛阳龙门石窟的感受。经过翻查大量历史资料,参照此前别人写过的同题材剧本的经验教...

  • 标签: 武则天 剧作家 历史剧创作 《王昭君》 当代历史剧 勾践
  • 简介:高师中国音乐教学中的"异化"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歧路.本文通过全面的调查思考,力图为其表现形态、产生原因寻找学理解决之道,为高师这一重要的教学园地寻找学科发展的可行性之路.

  • 标签: 高师 中国音乐史 音乐史教学 异化 现象 教学现状
  • 简介:从表面上看,东方意识流小说中国戏曲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然而,细察意识流小说中国习惯审美方式与西方新表现技法结合”的东方化过程,不难发现这两种艺术形态的异曲同工之妙。

  • 标签: 意识流小说 中国戏曲 布礼 审美方式 春之声 表现技法
  • 简介:近几年接触到一些由港、台、欧美、回大陆探亲观光的朋友,都说大陆的中国画有很大的变化,也有很值思考的问题,有感而把笔。绘画本属于一种平面造形艺术,画为心声。这心声、心象、心思、心情是通过绘画这可视形象来表达的。画家的作品之所以属于艺术品,在于它的时代感、在于它表征艺术家个性的形式美,在于它适可而止的绘画过程。个人的风格、风貌、是整个国家、民族总

  • 标签: 现代中国画 吴冠中 林风眠 绘画 张大千 平面造形
  • 简介:鲁迅对国民现代性的思考是在一系列具有鲜明浙东地域特色的担当者身份中显露,是始终从整体中、从"立人"的角度来思考未来中国建构问题,把传统伦理思想对国民的束缚作为表现中心。赵树理展现的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文本环境,立足晋中乡土反映着底层普通大众的个人心理在社会变迁时代的反应并由此拓展提升了乡土小说的创作境界,构制了一幅"五四新文学"大众化、平民化转向的一幅现代性思考图景。

  • 标签: 鲁迅 赵树理 地域民俗 国民意识 现代性启蒙
  • 简介:康保成在《文艺研究》(2009.6)发表同题文章,文章回顾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戏剧”、“戏曲”的概念之争,指出任中敏和王国维的戏剧观念大体上是相同的,即都主张戏剧的本质是角色扮演,但是他们要么对戏剧的共时性材料缺乏认识、对表演艺术相对漠视,要么把不同性质、不同阶段的“角色扮演”相混,都存在有待完善之处。文章通过对学术的回顾,

  • 标签: 中国戏剧史 追问 角色扮演 文艺研究 50年代 戏剧观念
  • 简介:中国历史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向中所呈现出的全新时代精神对作为封建社会主要宣传载体的传统戏曲的发展进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在客观上以一种较为自由开放的姿态导入新的创作理念,除带来戏曲题材及表现手法上的转变外,还在一定程度使对戏曲创作主体的认识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类导演职能的戏曲创作实践,通过有机融合古今中西有益的表现元素,将传统戏曲创作推进到新编古装戏阶段,令中国戏曲中的导演意识自此产生了明确的现代转向。

  • 标签: 戏曲改良运动 时装新戏 行动分析方法
  • 简介:中国元素"作为现代设计艺术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大量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艺术作品陆续问世。本文首先解释了"中国元素"的文化艺术内涵,接着探讨了"中国元素"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表现特征,分析了"中国元素"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关系及其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相应要求,最后研究了"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艺术融合的内在机制及对于现代设计艺术工作者的要求。

  • 标签: 中国元素 现代设计艺术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