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诸宫调不同于大曲和早期赚词,它基本上是叙事的,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与当时的小说、讲史相类似,只是音乐性更强罢了。从纵向来看,诸宫调继承了变文的传统,

  • 标签: 《董西厢》 叙事 说唱 诸宫调 音乐性 人物
  • 简介:<正>《西厢记》自诞生以来,被公认是一部优秀的抒情诗剧。萧伯纳曾说:'《西厢记》是最优美的诗剧,和我们中古诗剧一样,只有十三世纪的中国才能创造得出来。'张庚明确指出:'从作品的体裁、风格来看,《西厢记》是一部具有喜剧色彩的抒情诗剧。在语言的运用上,《西厢记》则堪称古代剧诗的一个范本。'徐扶明也指出:'它(指《西厢记》)是一部大型的优美的洋溢着反封建精神的古典诗剧。'

  • 标签: 西厢记 老夫人 莺莺 意象性 审美特征 张生
  • 简介:会么是戏曲?王国维日:“合歌舞以演故事。”这一定义虽不甚准确,但基本抓住了戏曲本质的大要。以这一标准来衡量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以下简称《董西厢》),它显然不是戏曲,因为它至少不具备“演”这一重要戏曲要件。但在中国戏曲史上却存在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即《董西厢》既然不是戏曲,为什么钟嗣成《录鬼簿》在“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中却“以其创始,故列诸首”作如此表述?按钟嗣成所生活的时代,虽是诸宫调的衰落时期,但毕竟还有诸宫调的遗响,他不至像不知诸宫调为何物的明人一样发生误会;何况在同书中,他还明确指出《天宝遗事》是诸宫调,可见钟嗣成很清楚诸宫调与戏曲的区别,在此他是特将《董西厢》作戏曲看待的。不仅如此,“以其创始,故列诸首”说明钟嗣成还将其视作北

  • 标签: 《西厢记诸宫调》 董解元 戏剧冲突 音乐体制 曲牌 讲唱文学
  • 简介:由于元杂剧舞台样式早已消失,我们无法在昆曲舞台上看到有北曲魁首之称的王实甫《西厢记》(又称"北西厢")真容,常见的则是被称为"点金成铁"的"南西厢"。2008年11月北方昆曲剧院采用"杂剧昆唱"的形式,首次成功地将"北西厢"以最接近原本的样式搬上昆曲舞台,并于2009年6月在苏州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

  • 标签: 元杂剧 昆曲 王实甫《西厢记》
  • 简介:一、明清《西厢记》改本研究之检视自唐人元稹的小说《会真记》问世以来,"西厢故事"经过金代董解元敷衍为《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脍炙人口。元人李景云将其改写为南戏《崔莺莺西厢记》(简称"景西厢"),元人王实甫将其改写为《西厢记》杂剧(简称"王西厢"),明清人又将其改写为传奇、杂剧。据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景西厢"并无完整剧本存世,仅存残曲。现存明清《西厢记》改本全本14部。著名的有李日华的《南调西厢记》(简称"李西

  • 标签: 《西厢记》 莺莺 张生 会真记 宋元戏文辑佚 南调西厢记
  • 简介:选本是《西厢记》文学文本传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西厢记》选本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明万历以前、明万历至明末、清初至乾隆,乾隆以后四个时期,表现出出目选择集中、单折内容不断发展变化、出门名称复杂等特点。选本作为刊本的重要形式,是重要的批评形式,是舞台演出剧目的直观反映,是明清时期戏曲声腔和剧种流传变化的生动丰富的文献史料,对考察《西厢记》版本研究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西厢记 选本 传播
  • 简介:<正>戏曲选本是指戏曲选家根据一定的意图、依据一定的编选原则和编选体例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戏曲作品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剧、单出或单曲汇聚而成的作品集,于外在形态和内在功能上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西厢记》是

  • 标签: 北西厢 《西厢记》 曲文 雍熙乐府 群音类选 远山堂
  • 简介:<正>引言李小强、王小忠等注释的《西厢记》"方言俗语注释本"(以下简称"方言注释本")认为《西厢记》是蒲州"当地作家,用当地的语言,描写当地的传说故事",因此,该书对《西厢记》中大量的"蒲州地区的方言俗语"进行了注释。但细读全书后可见,该书对所谓"方言俗语"的注释并不

  • 标签: 《西厢记》 方言俗语 注释本 关汉卿 元杂剧 武汉臣
  • 简介:《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西厢记集解》两本书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距今已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两书都曾获得学术界一定的好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校点)1985年出版,同年获得香港国际图书博览会海外发行超额奖;《西厢记集解》(汇释)1989出版,曾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1992年全国首届古籍图书整理奖三等奖、1995年文化部颁发的文化艺术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 标签: 西厢记 子书 人民出版社 国际图书博览会 再版 新闻出版总署
  • 简介: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西厢记》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这不仅因为它是“天下夺魁”的元杂剧的杰出代表,具有超时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由于它在明清两代掀起了广泛的“《西厢》热”,在文本印刷出版、舞台演出、批评和作品改编各方面,都取得了其他戏曲无法比拟的成就。然而,20世纪的《西厢记》研究是否与这一情况相适应?本文试对这一问题加以论述,厘清百年《西厢记》研究的基本状况。

  • 标签: 20世纪 《西厢记》 述评 古代戏曲 人物塑造 故事情节
  • 简介:《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收《识闲堂第一种翻西厢》(以下简称《翻西厢》),它是《西厢记》众多续作、改作中的一种。从内容上看,它颠覆了《西厢记》的情节。剧中写翰林学士之子郑恒与相国之女崔莺莺已有婚约,张珙向崔氏求婚被拒,投河东匪寇孙飞虎,攻掠蒲州以谋夺崔莺莺,为郑恒之友杜确所败,郑恒寓西厢与莺莺

  • 标签: 时代归属 著录 传奇作品 西厢记 康熙 戏曲小说
  • 简介:<正>来自英国莱切斯特的后摇组合Kyte曾受邀在2010年的长江迷笛音乐节上演出,他们乐队平均年龄不过20岁左右,但音乐成熟度极高,登台之后技惊四座。其低调唯美的气息令无数现场观众折服,在吉他的音色选择、电子音效的点缀运用,乃至整体氛围的营造等方面,Kyte均有出入意料的表现。他们配置简单,但每个乐句里面都充满了活力。整场演出在愈演愈烈的大雨中不缓不慢地进行着。

  • 标签: Kyte 切斯特 成熟度 迷笛 混音 indie
  • 简介:<正>失传三百年的古谱《北西厢弦索谱》的音乐,在十月十二日于香港大会堂举行的陈蕾士古筝音乐会上重现给现在听众聆赏。北西厢与“南西厢”的产生唐代河南元祯所写的崔莺莺与张生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在过去千多年来,成为中国历代戏曲、小说的著名题材。与苏轼同时代的北宋诗人赵令畴,即以十二首商调蝶恋花写成鼓子词,南宋又出现莺莺六么杂剧。元(禾贞)《会真记》中写张生对崔氏“始乱之,终弃之”,莺莺的悲剧性结局使人同情,而其悲剧性格亦被刻划得很成功。赵令畴的鼓子词虽对结局提出了看

  • 标签: 弦索 悲剧性 音乐会 鼓子词 《莺莺传》 传奇小说
  • 简介:元代戏曲家王实甫以唐代元稹的及金代董解元的为基础创作的,多少年来一直是戏曲舞台上的经典名作,不仅戏曲界长演不衰,民间老百姓也常常对剧中那些血肉丰满的人物津津乐道.特别是剧中张生与莺莺那曲"一见钟情"发展而为百年好合的爱情故事,读来更是脍炙人口、耐人寻味.

  • 标签: 元代 戏曲家 王实甫 《西厢记》 “一见钟情” 人物形象
  • 简介: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其文辞之优美、爱情之真挚、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而著称于世。张生、莺莺、红娘更成为一种爱情婚姻的文化符号,在文学与生活中得以绵延传承。作为元杂剧经典作品的《西厢记》,其播布广泛,

  • 标签: 西厢记 莺莺 元杂剧 张生 信仰民俗 文化符号
  • 简介:明李日华《南西厢记》传奇是当今昆曲舞台上《西厢记》演出的主要剧本来源。在李日华《南西厢记》的现存诸版本中,南京图书馆所藏梁辰鱼批订《仇池洞天李西厢藏本》(简称"梁批本《李西厢》")具有独特的戏

  • 标签: 西厢记 理论价值 闵刻本 老夫人 汲古阁 眉批
  • 简介:从文献学角度讲,辨别某一古籍刊本真伪的前提就是梳理各版本的形成过程、源流嬗变,考订其关系,比较其异同.《西厢记》版本之多为中国古典戏曲之最,古今学者对其版本的整理与研究数不胜数.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包括日本学者传田章的《明刊元杂剧目录》、蒋星煜的《的文献学研究》、朱万曙的《明代戏曲评点研究》以及陈旭耀的《现存明刊综录》等,这些著作对《西厢记》的版本载记、存佚问题,或鉴定辨识,或完善增补,使其研究日益深入.

  • 标签: 刊本流变 流变真伪 西厢记刊本
  • 简介:昆曲《西厢记》是由明代李日华在前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及崔时佩《南西厢记》的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的,在明清3百多年的戏曲舞台上长期盛演。昆曲《西厢记》音乐结构是以曲牌体为主,曲牌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兼收并蓄各时代之音乐成为一大特色。本文主要论述昆曲《西厢记》音乐的曲牌在剧中分布、运用与演唱的特点,并探究部分曲牌来源的情况,从而了解到其音乐结构的基本面貌。

  • 标签: 昆曲《西厢记》音乐 曲牌 特点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