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伟大的作曲家舒伯特作过一首奏呜曲,长期以来一直用大提琴来演奏,而实际上它是为一种被遗忘的乐器而作的,它是奏呜曲这种体裁中诞生的真正的“独生子”。

  • 标签: 奏鸣曲 大提琴 舒伯特 演奏 作曲家 乐器
  • 简介:2011年12月21日至22日,由全国政协京昆室主办的"两岸四地中国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北京论坛"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本次论坛是继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澳门、香港、台湾论坛之后的第四届论坛。来自港澳台及内地一百多位戏曲表演艺术家、戏曲研究学者及相关人士出席了会议,就"戏曲艺术保护与理论构建"、"戏曲艺术院团建设与市场开拓"、"戏曲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戏曲艺术传统与对外交流培养"四个专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讨。本刊特设栏目,上辑登出了全国政协孙家正副主席发言,本辑继续刊登部分大会论文。

  • 标签: 戏曲表演艺术 全国政协礼堂 艺术院团 艺术教育 艺术传统 艺术传承
  • 简介:霍州书是用霍州当地方言说唱的一种说唱艺术,它仅仅流行于山西省霍州市一带。由于霍州书的行为之中具有浓厚的俗信活动性质。因此,全面考察和研究与霍州书相关联的民间习俗活动,对探讨霍州书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霍州书 文化生态 民间信仰
  • 简介:以文化生态学视角,全方位观照了陕西地方戏曲。在三种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从而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地方戏曲,具有原生性、交融性、播撒性、传统久远性的特征。文章还分析了关中戏曲声腔音乐形态的稳定性,和陕南、陕北戏曲声腔多地音乐融汇的复合性特征。

  • 标签: 文化生态学 关中 陕北 陕南 原生性 交融性
  • 简介:《独子增尾学琴纪事》是一篇用心成就的文字,建议老师和家长朋友能花点时间读一读。我们从中所看到的绝不只是一个关于增尾的学琴故事和成长经历,而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老师那博爱的品质、科学化的理性、教育者的智慧和音乐性的教学。但愿这篇文字能让做教师和做家长的朋友得到点什么,但愿所有学琴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途中多一点快乐,少走点弯路。——编者

  • 标签:
  • 简介:<正>民歌概念是人民群众中的部份音乐艺术客观存在的本质、特征在我们观念中的概括、抽象。思想内容的人民性,创作过程的口头性、集体性,流传中的变异性,形式的传统性,是民歌概念内涵的全部内容。其中口头性与集体性,制约着民歌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传统艺术特色。但是当我们对其中的口头性、集体性深入考察时,我们将发现,口头性中包含“笔头”因素,集体性中包含个体因素。

  • 标签: 概念内涵 艺术特色 口头性 集体性 民歌传统 个体因素
  • 简介:▲谢宗良在《音乐创作思维因子剖析》(载《艺苑——音乐版》89年第3期)一文中写道:音乐创作思维作为一种自为的个性系统,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因素所组成:其一是“表象”。这是音乐创作思维活动的基本因子。是个体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来的知觉形象。以创造“形象体系”来反映社会生活及人们思想情感的音乐创作思维活动,无疑是以表象为材料元素,经由知觉形象升级为意蕴形象,孤立形象集合为组合形象的艺术想象活动,创造出新的形象以实现它的审美追求。

  • 标签: 创作思维 四因子 艺术想象 基本因子 宗良 文中
  • 简介:自2000年起,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务例》所提出的要求,我国政府予以积极的回应,先后在2000、2002、2004年申报了昆曲、古琴、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此项与蒙古国联合)等四个项目,并于2001、2003、2005年分别获准。

  • 标签: 遗产保护 文化生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人 断想
  • 简介:作为一种城市发展运作的新思路和理念,利用声乐文化产业,进行城市多元化生活的构建,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更多的城市已经具备了从声乐文化产业中进行子系统运作的能力,并由此产生了对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变革等具有推动力的社会效应。本文对某城市的社会声乐文化构建和传播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挖掘该城市声乐文化生态发展的内涵,对于声乐艺术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的审美、社会、商品运作功能进行论证。

  • 标签: 城市发展 声乐文化 构建与传播
  • 简介: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之所以几百年来搬演不衰,原因不只是其文辞优美,关目新奇,声律格正,更在于其无论经过多次的改窜,不同的演绎,其内化于文字、关目和声律内的生态自然意识始终能够得到张扬和传递。对《牡丹亭》从文本到具体的舞台呈现搬演转换过程加以关注,可以清晰地看到历代曲家、表演者实际上都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晦地秉承着汤显祖原作中的生态意识。

  • 标签: 生态意义 昆曲 牡丹亭 舞台搬演
  • 简介:《夕阳十三色》是法国频谱学派作曲家特里斯坦·米哈伊于1979年完成的室内五重奏频谱音乐作品,属于作曲家创作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米哈伊主要用到了环形调制的频谱算法技术来形成音高体系。在以环形调制为主导的手法下,作曲家还运用了音型加速、木管的复合音与弦乐的弓压增强等技术。本文借助频谱算法软件与频谱分析软件,结合作曲家本人创作的观念,尝试从作品构思的表层、中层及底层来尽可能地彻底剖析这部作品如何从早期的频谱音乐关于电子音响模仿到频谱算法技术的过渡。

  • 标签: 频谱音乐 特里斯坦·米哈伊 环形调制 音型加速 复合音 弓压增强
  • 简介:“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唱法”跨界现象是近年来我国声乐领域众多“唱法”跨界范式之一,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视角对其缘起、形成逻辑、叙事动机、理论内涵及舞台表现等因素进行探讨,期待对这一新型演唱风格的发展做出理性审视。

  • 标签: 文化生态 唱法 跨界 民族唱法通俗化
  • 简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已迫在眉睫。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就是,许多传统音乐品种失去了新的观众,广大青少年对其不了解、不喜欢。不仅如此,作为这些品种本身的传承也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尽管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力度(比如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开展的各种“申遗”工作等等),但窃以为传统音乐的文化生态状况依然不可忽视。原因在于中国传统音乐目前面临的种种危机,乃生态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使然。

  • 标签: 中国传统音乐 音乐文化 可持续发展指标 文化生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问题
  • 简介: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有关礼文化的重要理论著作,作为中华传统的承载者,始终贯穿于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在中,代表人伦精神的"孝"和体现政治文明的"乐",尽管分别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但其二者却有着共同的前提和内在联系.在实施"孝"的过程中,时时折射出"乐"的文化气质,在展示"乐"的仪式中,处处贯穿了"孝"的思想精髓.孝与乐所倡导的人伦观念和等级差别是封建制度的轴承,对于巩固封建统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人伦 思想 观念 过程 文化 中华
  • 简介:二胡曲《二泉映月》的原生场域和文化生态,是20世纪中国音乐从"自在性"历史沉淀走向自身文化变迁的社会场景之一。该曲的形成与变异过程,既体现了特定社会条件和国家主流文化影响下,民间传统器乐遗产由于种种定向的"音乐行为",依托"中西合璧"或"不中不西"等传播途径顽强生存的特点,同时,也由于这些"音乐行为"所涉及的民族文化现实存见与传统兴衰,使得相关音乐作品的共享理想、价值观念等诸多社会因素,至今游移于传统与现实之间。

  • 标签: 传统音乐 二泉映月 原生场域 次生场域
  • 简介:中国民族歌剧《星星之火》作为沈阳音乐学院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是近年来沈阳音乐学院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做出的又一有益尝试。这部歌剧于2015年10月31日在沈阳盛京大剧院首演并大获成功,今年在沈阳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中,歌剧《星星之火》又被列为重点演出项目之一,再度与广大观众见面,又掀起了一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红色热潮。这部歌剧由筹备、创作改编、排练到演出,历时一年多,并且在首演之后,主创团队一直在针对歌剧进行不断地改进与提高,使其日益成熟完善,堪称当代歌剧中的经典之作。这部歌剧的复排不仅凝结着沈音主创团队的心血,更承载着沈音全院师生的爱国热忱,排演《星星之火》这一红色经典歌剧,不仅将这一重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艺术实践中的优秀艺术精品,更是为我国当代音乐专业院校的艺术实践的开展与实施开辟了一条新路,展现出了当代歌剧作品重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 标签: 《星星之火》 中国民族歌剧 艺术实践 科研成果
  • 简介:一个独特的奏法和音色特征,发自流传一千三百年的古老乐器,如何演变成当代音乐中新颖的乐队音响?一个简洁而意味深长的核心,如何统构全曲,并塑造出层次复杂、极其多变的声音-织体?借助逻辑斯谛函数(Logisticfunction)[2]和计算机辅助的多种分析手段,作者将探究《荒漠暮色》(中胡与大型管弦乐队协奏曲)中运用创作过程中的“转化技术”形成的“持续与装饰”关系;以及这种在音高、音色、力度、节奏等多个方面皆广泛存在的二元关系,是如何构造独特的音乐结构的。

  • 标签: 杨立青 荒漠暮色 音乐分析 中国当代音乐研究 管弦乐配器法 音级集合分析
  • 简介:贵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于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以来,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学习科学发展重要意义,紧紧围绕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为主题的实践载体,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高践行科学发展和学生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 标签: 学习实践活动 科学发展观 第二课堂活动 高级技工学校 校园文化生活 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