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系作者的硕士学位论文《A·M论──音高节奏的易加增殖研究》的第二部分的第一章(论文的第二部分第二章《节奏的易加增殖原理》已发表于《音乐探索》1994年第3期。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待发)。本文认为,对某一音高材料,借助于集合理论,对其进行易加和增殖,不失为音高的一种展开手法。音高的易加和增殖,在音高轮廓空间,实音高空间和音级空间范围内,所表现出的特性和形态既有联系又不尽相同。为此,本文把音高纳入这三种不同的空间范围,对音高的易加和增殖原理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 标签: 增殖原理 增殖系数 音高集合 音程级 音级集合 轮廓线
  • 简介:本文通过音乐美学中的“同构性”原理运用,从合唱教学两个方面——声音训练和情感表现来揭示合唱教学中的情感物质现象与其所反映对象取得“相象一致”,探索合唱教学内涵。

  • 标签: 音乐美学 声音训练 情感表现 同构性 感物 现象
  • 简介:节奏训练作为视唱练耳课中的一个环节,已被同行们普遍重视。许多专家正在探讨或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训练的方法,可是到底如何训练才能更有成效,至今还未见一套成形的体系。为了寻求,我置自己见识浅薄而不顾,将一点粗浮的认识就教于同行及前辈们。(一)节拍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郭沫若在《论节奏》一文中指出:“构成节奏,总离不了两个很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时间关系,一个是力的关系”。这种综合的反应,用音乐的行

  • 标签: 节奏训练 视唱练耳课 时间关系 单位拍 速度感 分音符
  • 简介:<正>分类学之于传统音乐,意味着学科研究的发达程度。只有材料的极端丰富,才有分类的必要,同时,也只有学科理论思维的相应深入,才会有分类法的创立和运用。所谓“分类学”,乃是广义艺术形态学的一个内容。是专门研究艺术分类(划分为诸种类、样式、品种、体裁)的理论及其历史、尤其是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的学说。而狭义艺术形态学则成为分类学中的一个方法论层次。作为传统音乐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方面的“传统音乐分类学”,既隶属于一般艺术分类学,又因为“传统的”一词的限定而具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对象,主要不

  • 标签: 艺术形态学 中国传统音乐 美学 艺术分类学 作品 戏曲
  • 简介:“声音的合成”本身是借用的一个电子音乐的术语。但,它的外延和内涵都不仅限于电子音乐,而可以囊括一切音乐形式,甚至还泛指了“一切声音艺术”的领域。它没有时间界限(古代、现在、未来都能实用),没有“固定的范式”划分(或者说:已经打破了传统的音乐界线);一切能成为“艺术的声音”,甚而言之:声音、只要在同一场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都存在“合成”的问题。本文拟对频谱音乐作曲家的探索实验进行考察研究,总结出变形技术在其作品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 标签: 频谱 声音合成 振幅调制 环行调制 频率调制 矩阵
  • 简介:钢琴近几年在我国开始走向普及,而这二、三年各地举办业余钢琴考级,更把学习钢琴推向高潮,学钢琴者日益增多。值得一提的是学习钢琴不仅能开发智力,还能陶冶身心,培养生活情趣,提高修养。在普及发展的今天,对于它的正确弹奏方法更成了我们需要深究的课题,一些基础内容在初学时是决不可忽视的,否则将会对学琴者的前途形成障

  • 标签: 手腕 手指独立 断奏 连奏 业余钢琴 学习钢琴
  • 简介:本文通过单个音程、调内音程与非调内音程三个方面,归纳视唱练耳教学中音程训练的形式与内容,探讨培养良好音程感的有效途径。

  • 标签: 音程 构唱 听辨
  • 简介:本文基于上古琴轸的考古发现初步还原了上古琴轸的使用场景,建立了上古琴轸形制的基本类型。基于上古琴轸与传世琴轸的拓扑同构关系,上古琴轸复制品的功能模拟,以及出土琴轸丝绳残留物的形态分析,从考古学角度揭示了上古琴轸使用的是绞绳式工作原理。并应用古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轸”字训诂和注疏历史文献的深入发掘,分析了琴轸之“轸”字词源的若干假说。根据“轸”与“珍”的通假关系,从“轸”的缠绞、扭、拧、合股、转绳等含义,印证了上述考古学结论,以二重证据法证实了上古琴轸使用的是绞绳式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初步探讨了这一结论对于早期琴史研究的意义。

  • 标签: 古琴 琴轸 轸钥 绞绳式
  • 简介:歌唱发声与咽喉运动状态密切相关,歌唱者使用的发声方法不同,其咽喉机能与声学测试的结果也就不同。借助于喉肌电图、频闪喉镜、声波图测试和同步录音等技术手段,对歌唱发声时的咽喉运动状态和声学原理进行研究,有助于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方法。

  • 标签: 歌唱发声 咽喉机能 嗓音机理 声学原理
  • 简介:写在前面的话:乐句是构成乐曲的一个基本结构单位,它能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义。如同文章中的一句话一样,一句话,够不成一篇文章;一个乐句,也成不了、一首乐曲;但一句话、一个乐句,都能表达出一定的含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乐句的分辨能力对分析音乐作品各乐句间的关系、了解音乐结构、感悟和理解音乐内涵都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训练 句式 基本结构单位 音乐教学 音乐作品 分辨能力
  • 简介:一、京胡的由来据了解胡琴在五胡乱华时期由西域流传而来,它原来是一种宫中的乐器。当时的形状与现在不同,在清朝道光年间经过艺人的改革,担子和筒子改成了竹制。新中国成立前京剧称为“国剧”,解放后改叫京剧。胡琴从此也就称为“京胡”了。二、演奏姿势(一)坐的姿势上身...

  • 标签: 京胡演奏 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 演奏姿势 定弦
  • 简介:本文根据笔者参加各种合唱比赛的亲身体会,以及担任合唱教学的经验,就"怎样对儿童进行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适合其心理的合唱训练"作了一些阐述。目的旨在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 标签: 合唱 童声 训练
  • 简介:歌唱的呼吸对于歌唱的作用不言而喻,歌唱的呼吸与自然讲话的呼吸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歌唱的呼吸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歌唱重要的技巧之一。歌唱的呼吸训练要从人体本能的生理活动参考来进行,要利用人体的本能习惯协调的发展呼与吸的能力与正确习惯,从而发展歌唱的自然与科学性。本文将从歌唱的吸气训练、歌唱的呼气训练两方面加以论述,希望通过深入研究歌唱呼吸的特性来提高自身的歌唱能力。丰富声乐理论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声乐教学水平。

  • 标签: 歌唱 吸气 呼气
  • 简介:素有“天书”之称的中国古琴减字谱,是否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之进行定量研究,实现其音高模拟和自动翻译,是本文着重讨论的课题,为此,作者特提出减字谱的电脑编码、音高翻译程序流程图等的设计方案及一系列尚特解决的技术难题,以期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这一技术改关活动中来。

  • 标签: 古琴减字谱 音高信息 电脑自动处理
  • 简介:本文采用一定艺术学原理从三个方面对《1812年》序曲的内涵进行分析。从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角度对《1812序曲》的社会性进行剖析;从音乐形象的维度对曲中俄军和法军形象进行审美分析;从民族性的角度分析《1812年》序曲的民族性。

  • 标签: 1812序曲 审美性 民族性
  • 简介:<正>去年《音乐研究》第三期刊登朱诵邠同志的《终止大二度K2与差频原理》一文,我们认为作者的研究精神是可嘉的,但是作者提出的“差频原理”是不存在的。以“差频原理”论证民歌中的大二度为协和音程是不对的。朱诵邻同志在文章中说到“嗡嗡”声是同时发响的两个声音之外的第三个声音,是同时发响的两个振动频率所产生的第三个振动频率,叫做‘差频’,两个振动频率之差就是‘差频’数”。在这里,朱同志把第三个振动频率和“差频”混淆了。两个同时发响的不同振动频率的声音在振动方向相同,振幅大致相等的条件下,如

  • 标签: 原理 振动频率 差频 规律性 振动方向 声音频率
  • 简介:当今,随着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快乐发展,很多人喜欢萨克斯,但萨克斯的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我国的萨克斯教育、演奏这一领域尚属起步阶段,多种风格并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萨克斯教学中不同类型的演奏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论述了理想的演奏必须克服那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进行全方位的心理训练。指出这项研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因此说,在萨克斯的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具有很高的演奏水平,正确的心理训练是不可缺少的。

  • 标签: 萨克斯/演奏/心理素质/心理训练
  • 简介:<正>长期以来,音乐听觉训练是以调性为中心的。在古典传统音乐的影响下,人们的听觉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即在一个音调组织内,每一个音,每一个和弦,每一个调的设计,都要对一个中心(即主音)具有妥善而明确规定的关系。”([英]莫·卡纳《当代和声》第11页)调性思维已在人们的听觉意识中打下了深深地烙印。自二十世纪始,随着音乐观念的变化,传统的调性原则已发生动摇。以单一调式、调性为基础的古典大、小调体系,在调性扩张、调式扩充等多种手法的冲击下,终于被极为多样化、个性化的音高关系体系所取代。许多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新的音乐语言毕竟在音乐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新的音乐语言,由于与传统的常规不符,使人们长期形成的听觉习惯一时难以适从。新的音乐语言难以理解与不易听辨,已成为听觉训练中的一大难题。因

  • 标签: 听觉训练 音乐语言 调性感 调性思维 传统音乐 音高
  • 简介:“歌唱的人就是靠一口气”,这种观点早已为声乐以及戏曲工作者们所公认。若仔细观察一下歌唱者们的呼吸就会发现,虽出于同一个呼吸原理而每一个人的呼吸意识、办法却又是千姿百态。这是由于个人的感觉信息的不同而发生的差异。中国古人认为歌唱时呼吸是运用“丹田”之气,意大利“美声”学派则认为是“横隔肌”在起作用。呼吸功能是人人具备的。人讲话时所运用的呼吸是自然的、正常的,人们也不大注意自己的呼吸状态。可是在呼吸运用于歌唱时就要比说话剧烈、深沉、有弹性得多,在这种呼吸支持下发出的音量比说话的音量要强烈、宏大、穿透性好。显然,歌唱的呼吸和说话相比,从质、量、强度上都有很多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地去认识它,掌握它的规律并加以经常性的人为的训练,使之成为歌唱所需要的呼吸。

  • 标签: 呼吸状态 感觉信息 隔肌 胸腹式联合呼吸 发声练习 呼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