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正>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人这样对玉如此的热爱。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玉"也是表现最多的一个意象,从《诗经》开始,就有了对美玉的意象的描绘,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齐风·著》:"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一直到《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玉"意象系列。作为比传统的诗词曲赋更贴近人生的明清传奇,玉意象出现得更为频繁,许多剧作索性以各类美玉命名,如《玉玦记》

  • 标签: 明清传奇 意象表现 有女同车 诗词曲赋 玉玦记 卫风
  • 简介:<正>民歌,是表达人民生命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群众唱出的与自身命运、生活、劳动紧密相联的“心之声”。一首民歌,无论或长或短,都具有那种“以运动着的乐音表现客观事物的动力结构”,又有着文学范畴的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歌词语言。音乐和语言相结合,构成歌调,通过人的演唱,成为“空间运动、时间行进”的歌唱艺术。欣赏民歌,不是用人的视觉得到外在的实体形象,而是凭借人的听觉——耳朵的接收,引起

  • 标签: 意象思维 民歌 思维活动 人类情感 相结合 语言
  • 简介:<正>人类古代历史的消逝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烟消云散,而是留下了无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斑驳碎片。一把凹凸不平的石斧,一片锈迹斑斑的铜钱,一段苔痕深深的长城,一张残缺不全的羊皮书甚至是一方模糊不清的竹简,都会把生活在现代化之中的我们带进辽远的历史空间——也许是先民们筚路蓝缕开天辟地的远古时代,也许是某个国泰民安经济繁盛的王朝都城,也许是抗击外辱烽火连天的古战场,也许是金碧辉煌万人仰慕的宫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借以走进

  • 标签: 明清传奇 文化阐释 冯商 古代历史 仲孺 戏曲研究
  • 简介:音乐意象是音乐行为过程的想象,对于演奏者,是个人精神储备在音乐实践中的演释。历史、地域的纵横交错、迁移流变和演进,朝代更迭,造就大时代艺术意象,在特定时间维度中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根本的影响,是一种心灵感悟、精神储备的过程,影响着不同演奏家在同一首作品音乐意象上的表达;而于个体音乐家生命历程中,音乐意象的表达也因应“时”“空”轮转而发生改变,体现着音乐意象表达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

  • 标签: 时空流转 精神储备 寒鸦戏水 意象变化
  • 简介:在现存元杂剧剧本中,白朴的《裴少俊墙头马上》、石君宝的《李亚仙花酒曲江池》、乔孟符的《李太白匹配金钱记》三部剧作,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爱情剧,唐代爱情剧;它们所表现的爱情发生,都以三月三上巳节为岁时节日背景。令人有兴趣探索的是:这三部剧作的本事,无论来自唐人小说、唐人叙事诗,还是传说,原本都没有,月兰上巳节背景,也就是说,这一节日背景是杂剧作家在创作时加上去的。《墙头马上》剧受唐白唇易诗《井底引银瓶》的启发创作,但白诗涉及物候的,似乎只有这么几句:“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季节交代是含糊的,更勿论节日习俗。《曲江池》剧取材于唐代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小说未交代男女主人公初见面时的季节,只说某生(连姓名都略去)赴长安赶考,在平康里一宅门口见“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没有三月三,更没有杂剧里的曲江池畔酒席宴。

  • 标签: 元杂剧 《井底引银瓶》 唐人小说 杂剧作家 《墙头马上》 岁时节日
  • 简介:古筝独奏曲《长相思》将古曲《春江花月夜》的素材与陕西地方音乐素材融合,基于传统和现代作曲手法结合创作而成。作曲家采用五声音阶调式调性的变化和转换与现代古筝技巧相配合,塑造出“思慕”、“怅惘”、“感慨”、“摧心肝”等意象形态。长摇、单手泛音、快速指序及多声部织体演奏是此四意象表现的重点技术技巧。演奏中,尚需兼顾此四种意象相互联结、平衡,力求凸显全曲“感伤”的情感主题。

  • 标签: 古筝 李白 《长相思》 音乐意象 演奏技巧
  • 简介:文学作品中的事物描写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写照,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记录,表现了人在认识客观现实时的角度、焦点和主观态度。基于此种认识而展开的各种场景描写及表现手段也随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维活动和主观态度。因之,高超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善于客观叙述,进而使欣赏者从场面描写、情节推进中自然体味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标签: 审美意象 评弹艺术 文学作品 思维活动 主观态度 场景描写
  • 简介:人类的生命是宇宙物质演化和生命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与宇宙万物相对立的独特存在,其独特存在的本质就在于人对客观外界和自身具有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使人在理解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试图把握自己。于是,'人是什么'、'宇宙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宇宙与人类是什么关系'、'人类怎样超越死亡'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人类自古以来永恒的追问。所以,在无限的宇宙和永恒的时间面前,人类作为孤独无依的精神漂泊者,一直都在寻找家园。文学艺术的内在灵魂就是表现人类对家园的寻找,展示人类的心灵发展

  • 标签: 中的花园 传奇中的 家园寻找
  • 简介:所谓“意象”,即是结合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审美意象需要经过艺术传达,才能将物理属性的声、形、色等,转化为可视可听的艺术意象。文学创作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审美意象符号化;而借用语言符号传达意象,主要功能是表意性、表象性和表情性。

  • 标签: 文学意象 《朱买臣休妻》 砌末 表演 昆剧 审美意象
  • 简介:"艺术家的天才就在于去创造、改变、发现那崭新的艺术形式层的感知世界.……对艺术的革新,或杰出的艺术作品的出现,便不一定是在具体内容上的突破或革新,而完全可以是形式感知层的变化.

  • 标签: 戏曲艺术 意象型 多元型 现代形态 艺术形式
  • 简介:勋伯格作为20世纪作曲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歌剧《摩西与亚伦》的创作始终传达出强烈的个性色彩。文章通过深入这部作品,探寻其中显现的作曲家的自我意象

  • 标签: 勋伯格 《摩西与亚伦》 摩西 自我意象 十二音
  • 简介:文学的文化学阐释,不仅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更重要的指向是对文学研究人文价值意向的探求。它在把文学研究引入广泛的文化背景、使之走向人类学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同时,力图体现人类文化精神的真实状况,揭示文学产生、发展与演变的文化学根据,从而抉发出文学现象所承载的文化含量与意义深度。本文试图通过对

  • 标签: 中大雪 人生困境 传奇中
  • 简介:就演出空间的认识而言,似乎今人与古人大不同,我们往往显得拘谨,而古人却远比我们开放。特别是西方镜框式舞台输入之后,它既在实际上几乎横扫了戏曲原来的三面观甚至四面观的演出空间形态,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拘束了我们的手脚,重要的还可能局限了我们的思维,影响了我们对古代演出空间的探索,使得我们对演出空间的认知倒退了。这里我们使用'空间'这个词汇,而没有使用更为人们所熟悉的'剧场'、'舞台'等词语,原因在于'剧

  • 标签:
  • 简介:纪念空间具有唤起和重构集体记忆的功能。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冼星海纪念政治空间、日常空间和教育空间的多维生产,成功塑造了大众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集体记忆。但全国缺乏统一规制的纪念空间设置,尚未能完全释放冼星海纪念空间应有的深刻文化内涵。

  • 标签: 冼星海 纪念空间 集体记忆
  • 简介:乐音的“空间运动感”是人对音乐艺术的基本感受之一。笔者认为对该问题的探讨也就是对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对作曲、演出、欣赏的艺术实践也将是有益的。

  • 标签: 运动感 音乐美学 析音 艺术实践 和谐度 音乐作品
  • 简介:歌唱腔体“空间”意识训练的探索素如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歌唱腔体“空间”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歌唱者的“乐器”即自己的本身。对于歌唱发声训练,是有其特殊性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是听觉的感受和心理的体验。歌唱腔体空间意识(简称“空...

  • 标签: 意识训练 歌唱发声训练 打开喉咙 头腔共鸣 腔体 空间意识
  • 简介:在重放技术诞生之前,音乐爱好者们欣赏音乐的惟一办法是现场聆听。自从上世纪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技术以来,音乐的重放技术走过了一个多世纪。从密纹唱片到磁带,再到激光唱片和LD,庞大的唱片工业经历了从诞生到壮大的过程,音乐爱好者们也已经习惯了通过它们来与音乐大师们沟通。但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里,这种固定的模式几乎被打破。带来这种变革的是一种叫做MP3的技术。

  • 标签: 飞利浦公司 音乐艺术 MP3 数字音频格式 唱片市场 音乐欣赏
  • 简介:<正>"自喜轩窗无俗韵,聊将山水寄清音"。这是故宫漱芳斋风雅存小戏台上的一副对联。对联中的"轩窗"、"山水",在我看来宛如一双眼,山水是与己交感的世界,轩窗是承载满眼活泼生气的眼眶。轩窗之灵秀生动,在于窗中所见山水,在于这轩窗与山水的惺惺

  • 标签: 戏园 大栅栏 戏曲研究 戏曲演出 希三 漱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