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有关民间传统工尺七调的相关理论中,都把清代工尺七调的调首小工调定位在1=D,即是以明代"上"字所在的位作为清代的黄钟位。文中将通过清代《御制律吕正义》等相关文献的分析和解读,论证存在于康熙、乾隆年间宫廷音乐中的,不同于民间音乐流传的黄钟标准高问题。

  • 标签: 康熙 黄钟 律吕正义 工尺 俗乐调 正声律
  • 简介:本文以汉代文献为依据,对汉代发展的总体情况作了考察.除说明汉代发展的自身特征外,还将其放到整个中国史中加以关照,指出其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就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淮南子》中的律法仍为三分损益法,而不是象朱载堉所说是在探求新法;南朝钱乐之、沈重的三百六十在《淮南子》中即有预示;九进位制的尺度可能始于司马迁;对京房六十的实质还应作进一步全面研究,等等.

  • 标签: 汉代 律学 天文律历合一 候气 同律度量衡 生律法
  • 简介:曾侯乙编钟研究崔宪曾侯乙编钟的,实际上即先秦"钟"。钟在历史文献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钟,是先秦宫廷音乐中乐律理论的总称,包括音阶,均、宫、调体系,乐律关系理论及计算标准,正器、生律法及其运算方式,十二旋宫体系等内容。狭义的钟...

  • 标签: 曾侯乙编钟 音分 基列 律学研究 十二律 音系网
  • 简介:<正>中华民族的传统之悠久使历史学家惊讶。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能象中华民族这样,每一个稳定的王朝都留下了乐律方面的长篇记述?但或许是由于奴隶制与封建制时代的迷信观念与的数理科学内容在中国中久久未能予以分离,在近百年民主革命的洪流冲刷下,在中国竟几乎成了绝学。欧美发达国家的音乐学院是普遍不设

  • 标签: 律学 中华民族 民主革命 欧美发达国家 科学内容 历史学家
  • 简介:<正>口弦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早期流传的一种“簧舌振动’口腔共振”的简单乐器。在我国的一些文献中称为簧,口琴,嘴琴;英文文献称为Jew’sharp;俄文文献称为“瓦尔岗”。随着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乐器在不少地方逐步消失。至今我们在一些边远地区所见到的口弦,是远古原始先民的文化遗存,国外有人认为,它起源于人类新石器时代。

  • 标签: 凉山彝族 律学研究 口弦 俄文文献 英文文献 文化遗存
  • 简介:文章在“源、律度、数、历”四个维度的认识框架下,对《吕氏春秋》《淮南子》的学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吕氏春秋》《淮南子》学理论的四个维度,是一种内在的思维结构,相互之间互为前提、密不可分。文章把《吕氏春秋》《淮南子》思想的“四维”特征表达为“源自然”、“律度适度”、“数趋匀”、“历合一”,同时认为这“四维”特征的理论基础都可以追溯到“自然”,因而将两书思维的本质特征表达为“依自然”。

  • 标签: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律源 律度 律数 律历
  • 简介:研究均具有数理逻辑特征,两者的数理特征在精确度上有所区别,这种差别是相对的;而且,乐所能体现的数理特征,有时在中不能显现。

  • 标签: 乐学 律学 数理特征 精确度
  • 简介:为使研究走出象牙之塔,与当代音乐实践接轨,文章从如下几个方面挖掘了学家朱载埔丰富的思想内蕴:1.从其逻辑思维中获得了内在发展规律的启示;2.从其辨证思维中获得了变通规律的启示;3.从其道器并重的思维中获得了实证规律的启示。以期寻求开拓当今学科的发展,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

  • 标签: 朱载埔 律学 思维 古为今用
  • 简介:本文从出发,上篇探讨了历史上关于音列、调式、调性、和声学等音乐现象和理论的成型、发展与变迁历程;下篇又结合欣德米特调性观念,对欣氏核心理论(音序I)进行修正,试图在此基础上为学界关于"和谐"观、"调"观念的外延、内涵及调关系的远近找到更科学的理论辨析依据。

  • 标签: 律学 调式音阶 “和谐”观 调性和声 欣德米特 调关系
  • 简介:音程值是范畴的定义,指音阶中音程的计量方法。在古代中外音乐的历史中,音程值的计算是非常复杂的,直到英国数学家耐普尔发现对数后,才使定运算简化,本文利用对数计算原理,阐明了多种音程值的设计方法,使其通俗易懂。

  • 标签: 音程值设计 律学 换算方法 对数计算原理
  • 简介:与琴崔宪钟,作为的一个范畴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中,常指代用“三分损益法”产生的五度相生。如汉平帝时有“徽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小学、《史篇》、方术、《本草》……” ̄①。其中的“钟”,就是这样的意思。钟,有时也指管;...

  • 标签: 纯律 三分律 复合律制 钟律 黄翔鹏 曾侯乙编钟
  • 简介:通过对冯文慈点注朱载埴《新说》理论要点的归纳和解读,论述朱载靖对我国早期“同律度量衡”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成果。朱栽靖《新说》是研究“同律度量衡”之作《四物谱》更名而成,并拓展研究范围,建立新法密。我国自虞舜至周代以“璧羡之法”完成的早期“同律度量衡”改革,史称“周制”。朱载埴从的本源是“律度”换算、汉人释璧两种形制造成学术界分歧、《史记·数》与《汉书·律历志》记载数不同的辨析以及采用新法密进行“律度”演算等方面,论证了我国“以振动物体的长度表示长”原理的科学性是在周制“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改革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 标签: 《律学新说》 “同律度量衡” “璧羡之法” 周制
  • 简介:“折柳阳关”是《紫钗记》中流传最广的的出目,经过明清两代无数演员的打磨演练,成为昆曲清唱和剧唱中的经典。本文通过对比六种不同时期和来源的昆曲工尺谱及当今昆曲演唱实况、参考两种南北曲格律谱、对照《紫箫记》和臧懋循改本《紫钗记》,比较分析昆曲“折柳阳关”唱腔的差别与流变,以探讨南北曲之区别、曲腔与曲关系、文辞与曲关系、曲腔与文辞关系等一系列曲学问题,并由此引出对曲腔、曲关系的思考和讨论。

  • 标签: 紫钗记 折柳阳关 唱腔 曲律
  • 简介:古琴减字谱不仅是一种描述演奏方式的记述体系,同时也传递了珍贵的信息。关于这一点,目前还缺少普遍了解。在众多琴学文献和琴谱中包含着一些琴的信息,并显示出琴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还没有上升到体系化层面。本文的基本观点是:这种智慧的记谱体系显示出具有表述方面的功能,所以说,古琴减字谱不仅是记录乐曲的乐谱,同时还是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绝好文本,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 标签: 古琴减字谱 律学 琴律 音律多样化
  • 简介:巴赫“四十八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学问题始终是巴赫研究者们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现代巴赫专家Kellner,HerbertAnton先生认为巴赫是在五度相生的基础上进行的。他将五度相生所产生的“最大音差”平均五等分,然后选择五个纯五度分别减去这五分之一的“最大音差”,形成了巴赫的“调节律”。本文作者运用现代的研究方法对该研究成果加以分析和理解,并对此提出质疑。

  • 标签: 巴赫 DAS Wohltemperierte Clavier 调节律
  • 简介:在中华世纪坛遴选的25位“中华文化名人”中,晚明世子朱载堉作为古代乐律学家,唯一入选。他的杰出贡献是早于欧洲创建了十二平均数理理论——“新法密率”。他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在具体研究中坚持以数为本,对世界影响很大。文章拟解读朱氏在具体研究中是如何以数为本,并阐述他的睿智及贡献。

  • 标签: 朱载堉 律学 以数为本 科学理性
  • 简介: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门的纯律理论,但是在传统乐器古琴的演奏及其大量有关文献中却包含着纯律的实践和理论。琴的记述年代较晚,未能形成系统的纯律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已经存在的纯律实践。结合其它材料,文章获得这样一个认识,即纯律的运用并非必然地与复调音乐和功能和声体系共生,在旋律性的单音音乐发展中也同样有所实践。

  • 标签: 曾侯乙编钟铭文 纯律 下角 变商
  • 简介:司马迁的《史记·书》是我国传统史上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从《史记》三家注起,许多学者都曾对其展开研究。其中“数”与“生黄钟术”两节内容令历代经学家耗费心力极多,尝试从不同角度对此文字进行笺释,但聚讼千年仍不得解。这两节内容要表达的学理是什么?是否在历代传抄过程中而出现疏失以至难解?本文将对历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观点进行分析。

  • 标签: 《史记·律书》 十进制 九进制 实积数
  • 简介:江永是康乾时期学术由宋明理学转向考据的关键人物,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他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文章通过分析江永不同时期的著作,系统梳理了他从最初排斥十二平均与三分损益并创立“今”,到晚年时放弃“今”转而接受十二平均思想发展过程,并分析了他能接受十二平均的两方面原因:一是从江永极为重视的返宫标准上看,十二平均比“今”更加完善;二是江永在接触十二平均之前,就认可河洛之学与方圆相函理论在律吕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而朱载靖十二平均也正是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理论源头的一致性,使得江永容易理解朱氏新法的内涵,他提出十二平均的几何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 标签: 江永 律学 新法密率 《律吕新论》 《律吕新义》 《律吕阐微》
  • 简介:涉及的问题要比复杂得多,只是某个乐官在治礼作乐的过程中搞的一些基本理论,影响面不大;乐则涉及全部音乐生活中最具体的问题,历朝历代讲音乐,就必须接触它。

  • 标签: 中国音乐史 乐学 律学 讲习班 专题 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