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2 个结果
  • 简介:韩国(Korea)①和中国的关系现在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紧密,然而在朝鲜王朝晚期之前,两国一直保持着紧密的文化和政治联系②.当时有一个“文化引入”从中国引入艺术、宗教、文字、音乐、乐器、戏剧和舞蹈.韩国文化中来自中国的影响促使笔者推测中国说唱传统对朝鲜叙事歌曲盘索里发展产生影响的程度.盘索里的起源可追溯到17、18世纪,此时朝鲜半岛和中国贸易往来频繁③.此外,中国的说唱和盘索里在风格上的相似也支撑盘索里是受中国口述传统影响发展起来的结论.文章探讨中国说唱传统影响盘索里发展的可能途径,内容涉及考察17、18世纪朝鲜半岛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情况以及解读盘索里歌词和文献中出现过的中国故事、演员、歌者.此外文章也研究了盘索里和某些中国说唱之间相似的特征和不同的风格,其中包括在河北、北京和天津等地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大鼓书(大鼓)和中国东海岸扬州的传统说唱艺术(扬州弦词).

  • 标签: 唱剧 盘索里发展 朝鲜半岛和中国的贸易 中国口述传统
  • 简介:元散曲中套曲属于代言体作品,多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完整的人物形象,具备戏曲的某些特点。套曲是早于元杂剧产生的一种文体,其作者通常是兼作杂剧,又多与当时的演员交往密切。作为我国成熟较早的戏曲,元杂剧的形式与套曲多相近,其生成实是受到了元代套曲的影响。套曲于杂剧的生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体裁方面是最直接的、明显的,应特书一笔。

  • 标签: 套曲 影响 元杂剧
  • 简介:无调性音乐的产生对20世纪现代音乐产生了巨大地影响。对无调性音乐产生的原因进行考察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20世纪音乐的发展。本文从作曲史上的信息美学原理、表现主义和维也纳传统主义三个角度出发,试图从德奥艺术音乐自身的发展传统、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和维也纳社会背景的作用三方面来认识无调性音乐产生的必然性。

  • 标签: 勋伯格 无调性音乐 信息美学 表现主义 传统主义
  • 简介:  课改,让音乐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课改,让音乐教学更精彩.然而,4年以后的今天,看到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些状况,我们必须有一些冷静的思考,在轰轰烈烈的课改进程中,是否因为我们在教学上的追求过于表面过于及至,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呢?……

  • 标签: 中产生 反思中 和谐反思
  • 简介:把"附加"与复调的产生联系起来的想法是一种正确的历史思维,这是一个没有得到足够发挥的很有价值的见解.复调正是潜伏在附加的思维中,成为日后连接外部世界的最重要通道.对于西方9-12世纪的音乐发展来说,附加是变化的酵母,也是驱动历史发展的策源地.附加现象中潜在着对立和冲突,即中性的宗教意念与主观的感情表达,严格的宗教戒律与开放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实际隐含着"权力话语"这样一个现代话题.

  • 标签: 附加 复调 权力 自由意志
  • 简介:当代道乐经韵大多来源甚古,但至今仍不明其历史源流之详情。本文运用文献稽考和古今互证之法,择要分析唐代产生的经韵曲目在当代运用的现状特点,进而分析其产生年代和发展演变的轨迹,籍以弄清现存道乐保存传统的程度及其历史价值,为推动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和资料。

  • 标签: 道教 经韵 唐代 现状 历史 考证
  • 简介:闽南地方曲艺答嘴鼓于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答嘴鼓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区和台湾省,港澳地区以及讲闽南方言的海外侨胞中。它是两岸艺人在吸取闽南民间各种韵文艺术和说书技巧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的、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喜剧性闽南曲艺新种。

  • 标签: 答嘴鼓 闽南方言 曲艺形式 闽南话 福建闽南 喜剧性
  • 简介:在记谱法尚未问世的时代,欧洲的音乐都是靠口头传授的。在祭祀舞蹈进行中,领头的歌手成了最早的指挥,他为了向众歌手提示旋律的进行方向,便用手在空中“画”出旋律线来。指挥的功能主要是给大家指出旋律的由低音到高音,或由高音到低音的进行。这种指挥法当时被称为“手

  • 标签: 肖邦 音乐史学 错位 歌曲 钢琴 指挥
  • 简介:筋斗这一古老的技艺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较多地表现在杂技艺术中,在南宋戏曲形成阶段,这种极具魅力的技艺被引进到宋杂剧中去了。据南宋的杂剧本子《宦门子弟》一剧中,描写官家少爷历述自己才能时说:“做个院本生点个水母砌,拴一个少年游,吃几个(扌庒)心攧背。”从字义上说,“(扌庒心”和“攧背”就是背部跌到在地,内部所

  • 标签: 少年游 杂技艺术 曲海总目 舞台演出 徽班 怀芳记
  • 简介:“转音”一词来源于民间。其主要特征:在吹奏中声音不稳定,不是偏高就是偏低,总是不在正音上。声音偏高时音色空洞,没有光泽、不实;偏低时音色暗淡、噪、紧张;使吹奏者无法控制。在民间,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转音”。此音突出表现在唢呐的第三孔的高八度音上,有...

  • 标签: 共鸣管 哨片 转音 唢呐 力的流动 着力点
  • 简介:当今中外音乐史家们一致认为“高丽乐舞”产生于中国的辽东地区,但对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却鲜见论述。本文通过对相关古代文献学的调查、梳理、整合与分析,并充分吸收最新燕秦汉辽东长城考古发现成果,提出“高丽乐舞”产生的内因是生活在边塞地区的貊夷、高夷、高句丽民族天性具有“喜好歌舞”的传统习俗,外因则是在高句丽建国后,随着西汉王朝所赐宫庭乐舞、歌舞伎人的传入,两种文化不断融合、衍进、创新,约在公元三世纪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高丽乐舞”,是中国长城塞内的一朵少数民族艺术奇葩。

  • 标签: 高丽乐舞 辽东障塞长城 西汉玄菟郡 鼓吹伎人 文化融合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比之法,从历史角度、学术角度去反思,从社会文化变革及社会和音乐家与艺术歌曲的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旨在发现不同文化体系下、不同时代艺术歌曲之间的某种联系或区别。

  • 标签: 艺术歌曲 学堂乐歌 意境
  • 简介:  彝族民间歌谣是楚雄彝族聚居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从形式上大致可分为情歌、苦歌、劳动歌、酒歌和风俗歌等.歌词有彝族人沿袭传唱的古歌,也有借景抒情,即兴性创作的内容,主要表现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如劳动、爱情、婚丧、教育后代等.即使是带有神话色彩的内容如彝族叙事长诗和,其歌词也不失触景生情,词藻朴实,耐人寻味的特点.彝族歌谣的音乐旋律主要根据演唱内容的形式来定,或流畅委婉、或抑扬顿挫,或温柔婉转,风格特色不尽相同.……

  • 标签: 产生发展 彝族民间 楚雄彝族
  • 简介:<正>一九八二年四月间,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部分省、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座谈会上,范西姆同志发表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初见》(调查报告)之后,引起了人们的反响与关注。这几年来也有不少同志先后深入广西中部进行采访,但是,对它的产生年代至今尚无结论。因此,笔者前年亲赴广西各地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实地调查,其所得和认为如下:1985年11月24至26日,向马山县人大副主任蓝成祺同志采访到的资料:

  • 标签: 三声部 壮族师公戏 多声部民歌 少数民族 演唱形式 山歌
  • 简介:音乐只有通过传播才会产生真正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只有通过传播才会真正体现其巨大的社会功能。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的传播以其特有的方式——音乐产业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音乐产业同样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同样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营销手段;同样要无条件接受市场的检验方可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和最大限度的体现其巨大的社会功能。

  • 标签: 音乐 市场 营销
  • 简介:现在我们继续讨论孩子不愿练琴的问题。我认为第二种不愿练琴的理由是家长逼得太紧。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小小年纪。要弹练习曲、小奏鸣曲、复调乐曲、世界名曲,每天不花上一两个小时,休想完成这些作业。当然,作为学琴来说,这些曲目是必弹的,但是否可以每次课少弹一些,

  • 标签: 作业 练琴 老师 家长 为学 世界名曲
  • 简介:一个歌唱者,要使他(她)的歌唱得优美、动听,能打动观众,真正让人体验到音乐带来的美感和愉悦,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演唱技巧和表演才能,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歌手在录音棚录制歌曲时心理因素直接关系到录音效果的好与坏,如果在演唱中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就会影响到演唱水平的发挥,录制出来的歌曲也会不尽人意。在此,我把歌手在录音过程中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现象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 标签: 紧张心理 歌唱演员 录音棚 演唱技巧 艺术修养 表演才能
  • 简介:从1991年开始,在邓小平文艺理论指引下,文化部举办了八届文华奖评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产生了以《虎将军》、《天边有一簇圣火》、《天下第一楼》、《死水微澜》、《同船过渡》、《山杠爷》、《地质师》、《歌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戏曲、话剧作品,这些作品获得了文华大奖,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以骆明、邓么姑、山杠爷、勒欢、卢孟实、兰河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戏剧艺术典型,带着泥土的芳香,焕发着时代的风采,以生动突出而鲜明的性格特征,屹立在当代中国戏剧画廊中,它们和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戏剧精品,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 标签: 产生条件 传世之作文华 佳作力作
  • 简介:WolfgangMastnak教授是德国慕尼黑戏剧与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长期从事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同时作为出色的钢琴家活跃于世界音乐舞台。从2004年起,WolfgangMastnak受邀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担任客席教授。集音乐心理学家、音乐教育家和演奏家为一身的Mastnak教授常从多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他的这篇文章从精神病理学、社会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对19世纪后半叶以来五部歌剧中的变态人物以及一些音乐段落进行了分析和诠释。

  • 标签: 世界音乐 舞台 音乐教育学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心理学 理智
  • 简介:  冯骥才:符合过年的要求冯骥才认为,春节晚会之所以能够进入人们过年的生活,是因为它在3个方面十分符合过年特别是大年夜的要求:一是家庭式的.春节晚会一家人,同看一台节目,契合传统的过年心理;二是欢乐热闹.春节晚会正是这样一台热热闹闹、载歌载舞的集锦式的晚会:三是熬夜式的.大年夜的习俗是熬过今夜到天明.春节晚会是所有晚会中时间最长的一台节目.……

  • 标签: 冯骥才肖复兴 新民俗 春晚吵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