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南朝谢赫的画论著作,在古文献中有《古今画品》《画品》《古画品录》几种题名。现代学者多采用《古画品录》或《画品》,并有学者考证认为《画品》是原题名。本文考证认为谢赫著作原题名是《古今画品》,《画品》是其简称,《古画品录》等是后代辑录或传写而产生的别名。

  • 标签: 谢赫 古今画品 画品 古画品录 辨证
  • 简介:自1965年的兰亭论辨以来,有关隶书笔意一直是探讨《兰亭序》真伪的关键问题,而各方家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时,区别隶书笔意的标准并不统一,有的甚至根据论辨的需要,在同一文章中采用了双重的标准。因此,有必要对“隶书笔意”的论辨进行一次清理,进而明晰王书有无隶书笔意,能否作为判定《兰亭序》真伪的证据,由隶书笔意义引申出哪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

  • 标签: 《兰亭序》 笔意 隶书 辨证 兰亭论辨 真伪
  • 简介:如何设计管理本土化,构建中国本土设计管理理论——“中国式设计管理”,切实提高其管理绩效是当前设计界、管理界的时代课题。而《周易》“易”思想对如何解决这一课题有重要启示,为此本文将展开相关方面的论述。

  • 标签: 《周易》 “设计易治” “中国式设计管理”
  • 简介: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在长期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佛教与我国固有的儒、道思想相互碰撞、彼此融合,逐渐构成了以儒、释、道三教为基本支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北宋以降,由于帝王的推崇及士大夫的热衰,佛教继续发展,其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据记载,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时,僧众人数达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五人,

  • 标签: 佛教 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 养气 苏轼 传播与发展
  • 简介:力曾用名:彭自力,1963年生。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长期从事水彩画、中国画创作和组织工作。作品《晨曲》入选"贵州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美术作品展"。《万木丛中一点绿》入选"全国水彩画艺术展",并被徐悲鸿纪念馆收藏。

  • 标签: 贵州省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心灵 诗性 水墨
  • 简介:玉的传统中,成器并非是琢玉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手段或形式,其目的寓于所成玉器的功能之中。通过“六瑞”之器,我们能够发现,中国古代的玉已经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技术加工过程,已经从形与象的描摹抽象上升到精神理念的层面。器作为表达人对于客观事物和规律认知与理解的载体,成为价值观的物化体现。人们在制器的过程中探索造物和功用的规律,将体验、总结和抽象的成果赋形表意于器,在用器的过程中通过功能之美感化他人。

  • 标签: 20世纪 加工过程 物质生产 精神理念 客观事物 价值观
  • 简介:90年代中前期的中国当代艺术鲁虹《90年代中前期的中国当代艺术》一文根据其《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书稿改写而成。文章试图客观描写中国当代艺术在1989年新潮美术退潮后,于上世纪90年代同时面临来自内外双重困境下发展出的面貌。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90年代 客观描写 艺术史
  • 简介:“转折”在书法艺术中随处可见。然而,对于书法之用笔,人们多强调“起、行、收”(即起笔、行笔、收笔),“转折”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了(“永字八法”中亦无“转折”一法)。当然,我们可以把“转折”纳入“行笔”范畴,视之为行笔的一种变式,但这又不足以凸显“转折”本身在书法用笔中的地位及价值。写文章,作

  • 标签:
  • 简介:上学期间,我曾沿黄河一线考察。从敦煌到龙门,在石窟雕塑与壁画上,我看到了无数的线。翻开人类艺术史,时时可见线的轨迹。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时代即已经开始,而对线的审美感受的充分发展则要等到新石器时代制陶时期。色与线是造型艺术中的两大因素,比较起来,色彩似乎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因为人对色彩的感受基础是动物性的自然反应,而线条的领会则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分和能力。所以,作为造型手段,线是比色更进一步也更纯粹的语言。

  • 标签: 线条 审美感受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造型艺术 审美形式
  • 简介:精神文化产品的三种存在方式关连珠撰文认为,精神文化产品有三种存在方式:①作者赋予的存在状态,可称为“自在状态”的存在,即通过一定物质载体形式存在于具体的时空中(书店、图书馆等);②在接受主体理解中存在,即通过接受主体的理解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③从人的理解中存转化为主体实践观念的构成因素,并在对象化活动的结果中成为物化的存在。在理解中存在,是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存在方式。“自在”存在只有转化为理解中存在,才能使精神文化产品本身的价值得到实现的可能性。当前存在着一种无视接受主体的反映而自我封闭地看待精神文化产品的倾向。有人认为只要书能出版,就是实现了价值;只要发行量大,就是价值大。这都是仅仅看到文化产品自在存在的形态,而忘记了它只有转化为理解中存在,才后展现它的意义、价值。

  • 标签: 精神文化产品 中国画 接受主体 存在方式 茅盾研究 对象化活动
  • 简介:设计是与人的生活联系得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人的生活品质的一种重要表征。实用品并不仅仅落实在具体的功能上,还融入了审美的内涵,这就意味着使用该物品的人的生活质量会有所提升。在人与物的关系的改观上,设计打开的无疑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美学通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的质量直接维系着使用者的内心生活感受.是通向幸福感抑或相反,全在设计实际所产生的具体效应之中。

  • 标签: 设计 人与物 功能与审美 创意
  • 简介:艺术永远属于人民邵大箴在《艺术属于人民——新中国美术永远的宗旨》中谈到,在新形势下坚持和执行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方针对艺术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仍然要积极支持和大力扶持易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欣赏的艺术品类和形式,在这项工作中要注意提高“俗”艺术的格调,防止和抑制可能出现的低级趣味;

  • 标签: 艺术品 中国美术 人民 管理者 “俗” 大众
  • 简介:一切工技,都讲求得法、工谨、熟练,并以此为美。唯独书法,却有“不工之工”、“无法之法”、“熟而后生”的讲求,这是为什么?它的目的要求、意义价值在哪儿?本文试图从美学原理上作些探索。

  • 标签: 美学原理
  • 简介: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裹炸若能长住世,子鸞未必可驚人。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书法不传今已久,楮君毛颖向谁陈。诗词简析:所谓书,是就传为王羲之所书的两个字帖《襄蚱帖》和《子鸾帖》进行比较好的艺术作品笔力苍劲,精气十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赝品只有外在的形似,毫无骨力可言,就像野花野草,只能有几日的风光而已。

  • 标签: 艺术作品 王羲之 野草 书法 笔力 字帖
  • 简介:砂金、张立平、赵九杰、朝克巴图他们的油画展,云浩以“游牧与漂流”名之,意在描述他们的“生存状态”和“艺术状态”。所谓“艺术状态”,核心便是写意油画的创作状态。砂金淳朴,张立平率意,赵九杰舒朗,朝克巴图狂放,他们都是出色的具有个人艺术才情的学院油画家,也都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共同呈现的最值得讨论的问题,是油画的写意问题。写意者,一谓写其大意,“删繁就简”是也;二谓写其笔意,“笔晕墨章”是也;三谓写其意象,

  • 标签: 写意 艺术状态 油画展 创作状态 艺术才情 删繁就简
  • 简介:手工:生态生产力吕品田在《文明建设的生态之力——手工的意义及寄望于设计实践的意义开发》中认为,针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可持续发展主题下关注“生产方式”,摒弃科技万能,摆脱以工业技术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技术循环”魔团,重视和开发有利于维护“自然——人——社会”生态关系和人类文明全面利益诉求的生态生产力——手工,是当代发展实践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决意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的今天,我们需要珍视手工这种体现人类全面利益诉求的生态生产力,并以前瞻眼光和切实措施将手工推人当代现实,使之成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生产力。然而,手工作为生态之力的践行与发挥,还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积极的方式去加以促进和推动。而对于手r[意义的开发,也是这个时代寄望于现代设计实践的一种使命担当。(摘自《装饰》2013年02期)

  • 标签: 生态生产力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 设计实践 工业技术 利益诉求
  • 简介:我个人的艺术历程就如同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一样。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从1978年开始我们面对西方文化的进入,一路学过来。那个时候,图书馆开放了,可以看到很多过去看不到的东西,大家开始讨论现代艺术。随着时间一点点往前走,就是跟着西方美术史往前走。

  • 标签: 改革开放30年 抽象 图书馆开放 西方美术史 成长过程 艺术历程
  • 简介:“自然”见于《老子》凡五(十七、二十三,二十五、五十、六十四诸章),而以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为最高,盖“人”、“地”、“天”、“道”皆为趋至极境之进阶。老氏形上为学,而庄周多有文学化的表述,其与“自然”相同之比况有“朴”(未遭斧斤之原木),“素”(未染之帛)、“木鸡”、“天籁”、婴儿。

  • 标签: “道法自然” “自然” 《老子》 “地” “天”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