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西汉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霍去病墓与张骞墓前列置的石雕是目前可考的中国最早墓雕艺术精品,尤以前者为最。汉武帝统治时期是汉代鼎盛时期,霍墓的石雕必然地表现出与强盛的大帝国时代一致的大一统美术风格,其独特的造型风格成就了它在中国雕塑史上重要的地位。

  • 标签: 造型风格 石雕艺术 西汉时期 陵墓 艺术发展 艺术精品
  • 简介:在汉代书法史研究中,学者每每称引《汉书·艺文志》及《说文解字叙》中所载『汉律』内容,以说明在汉代朝廷把文字学和书法同利禄挂钩,是弘扬文字学和书学最为有力的办法,同时也是两汉书法艺术得以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二年律令》 书法史研究 简说 西汉 说文解字 书法艺术
  • 简介:在简牍未出土之前,西汉书法文字的研究几乎是盲点,而仅存的西汉碑刻又甚少,认为“前汉无碑”。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西汉时期统治者总结秦亡经验教训,主张“无为而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不治坟,不立碑。整个西汉时期没有出现像秦时那样庄重的刻石,这与社会风气及统治者的施政理念密切相关;

  • 标签: 西汉时期 简牍 文字 刻石 “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 简介: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陶俑,经过了二千年左右漫长的地下埋藏,沉淀出其独有的艺术文化语言。这一时期的陶俑艺术审美具有永恒性。这种审美特质不仅散发着古老时代的历史人文气息,也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参考与借鉴。

  • 标签: 陶俑 气象表达 审美价值 文化精神
  • 简介:本文以近些年新出土的西汉前中期简牍、东汉中后期简牍为主要考察对象,一是简要分析它们的概况及墨书特征;二是以这些新出土简书为中心,讨论西汉前、中叶隶变的主要特征及同期书体发展;三是讨论东汉中叶隶书流变、特别是当时居书写主流的新隶体、俗笔隶书等写法;四是考察东汉末新体(楷、行、今草)发展情形。

  • 标签: 新出土 简牍 两汉 隶书 隶变 新体
  • 简介:敦煌莫高窟于盛唐时开始图绘报恩经变,之后一直流传至五代。经变画的依据是《大方便佛报恩经》,经文有七卷九品,其中序品、孝养品、论议品、恶友品和亲近品等五品进入到经变画中,经文中讲述的故事是经变表现的重点内容。

  • 标签: 《大方便佛报恩经》 敦煌莫高窟 信仰 吐蕃 经变画 经文
  • 简介:明中期以后,政治黑暗,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亦跳荡芜杂,禅宗思想十分流行,并涌动着反思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文艺上要求挥写性灵、反对摹拟,诗文书画各个领域均经受着思想狂飙的冲击。“一大批艺术家重个性、重独创、重主体情感的抒发,使得明初崇尚的程朱理学和明前后七子提倡的拟古主义都遭到批判。”i李贽的“童心说”、三袁的“性灵说”对晚明书坛的影响至大。流风所及,明后期印坛亦不甘寂寞,竞说纷纭。

  • 标签: 明代后期 印学 尚意思想 审美思想 技法 创新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西方学界对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的探究,使二者关系的实证性研究成为现实,并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成果。从个性、气质及行为模式来考量,石鲁并非彻底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而极有可能是一位精神分裂性人格特质的艺术家。近似精神分裂症的诸种行为表象,使人们惯以"精神病"称之。精神分裂性人格特质使晚年的石鲁超越性地窥得了奇特的精神视界,获得了独特的生存体验和艺术感受,促成了他后期创作风格发生骤变,是作品抽象、玄妙、神秘,充满哲理性,极具个人化和符号化特质的隐秘原因。

  • 标签: 石鲁 精神分裂性人格特质 精神视界 艺术意象 绘画风格
  • 简介:中国古代雕塑依循"一天人""合物我"的审美模式产生了与西方写实主义模式截然不同的意象性造型.这种意象性造型表现的是精神世界的景象,重在神似,富有观念性.作为中国古代雕塑的经典作品,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的意象审美特征具有典范意义.本文通过对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的深入分析,试图阐释其意象审美特征,并进一步探索意象审美模式对于中国雕塑艺术的特殊意义.

  • 标签: 霍去病墓 石雕 意象 审美
  • 简介:2011年1月7日,由陕西省安康市委宣传部、安康市文联等7家单位共同举办的“信合杯”安康市第二届硬笔书法大赛暨第三届四省五市联展,在安康学院图书馆隆重举行。安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钟顺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卢杰火、马孝芳,安康军分区政委郭政强,安康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胡鸿晓,

  • 标签: 安康市 硬笔书法 陕西省 开花结果 大赛 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