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课时:1课时材料和工具:彩色纸、记号笔、PPT、视频。教学设想:“点”是绘画中的最小单元细胞,从抽象的角度看,典型的“点”小而圆,小圆圈是它的代表。实际上,“点”的形状多样丰富,它的外形概念在绘画中是不确定的,它的大小、比例也是相对的。

  • 标签: 艺术 教学设想 彩色纸 记号笔 PPT 课时
  • 简介:学科的交汇让当代艺术与公共艺术的边界更模糊,思想则更开阔。“公共性”“在地性”“介入性”显示出二者的不同亦是相互交汇的可能。西方当代艺术家在建构自我体系中,借用公共艺术形式、向公共领域延伸在思想维度上为公共艺术带来了新的文化承载与信息。在中国,当代艺术也不断与公共艺术融合。无论是公共艺术实践中面对新语境的“随缘式延续”,还是公共经验搬入艺术系统的“顿悟式阻断”,或是寻常物的异常化,抑或是行动、科技、公共事件的巧妙结合,这些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公共艺术实践,让两者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不断向前延伸。

  • 标签: 公共艺术 在地性 介入性
  • 简介:21世纪的当代雕塑呈现出多媒介、跨媒介的创作面貌,学院的教学结构和方法也随着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不断调整。传统学院教学成果的检验方法往往着重于从专业学术的角度去判断艺术创作的实验性、批判性。今天的艺术创作所面对的,不仅仅是系统的艺术史,还有不断变化的大众评选机制,如何通过实践培养出全面的艺术创新型人才是今天的艺术教育机构需要面对和思考的。

  • 标签: 雕塑 跨媒介 商业
  • 简介:徐三庚闲章的内容包罗万象,所刻闲章作品较多,内容大致可分为吉语、箴言述志、诗词、书画论、记实、意趣、自嘲等。现就各类据样说明。吉语类的闲章诸如『长生』『花好月圆人寿』『竹报平安』『吉祥长寿』『花常好月长圆人常寿』『灵寿实花』『如花美眷』等,这类印章除了从篆法、刀法、章法上表现其游于方寸间的美学思考之外,从内容上讲,体现出他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

  • 标签: 艺术 闲情 美学思考 画论 篆法 印章
  • 简介:马口窑陶器接续了远古彩陶经久耐用和朴实厚重的实用和美学基因,以独特的装饰绘画为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楚文化。马口窑的装饰绘画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具备系统性、装饰性、写意性、独一性、随意性、多样性等特点,对于今天的绘画和工艺美术具有极高的传承和借鉴意义。

  • 标签: 马口窑 陶器 装饰 绘画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被引入中国开始至今,公共艺术的概念一直在拓展。随着各类以“公共”为话题的艺术节、雕塑展的相继出现,如今,对公共艺术的讨论不单指置于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壁画,还包括公共建筑、公共景观、网络空间等领域,涉及公共道德、公共关系、公共生态等主题。公共艺术不再仅仅是“美化”城市空间的装饰品,或主流意识的物化,其价值来自作品本身可参与、可讨论、可分享等特质,是能创造出思考与问题的空间形态,承载了重构区域性人文景观、活化社区关系、丰富人文生活等功能。因此,今天的公共艺术在以哪些方式介入景观、参与城市发展、引导公众反思和重建社区关系?公共性如何体现?艺术家在其中又扮演着哪种角色?此次公共艺术专题邀请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国家的五位实践者从雕塑、建筑、设计、组织筹划等多个方向对公共艺术进行探讨,意在呈现一个多元的视角去探讨更广义的公共艺术现状。

  • 标签: 公共艺术 公共性 公共建筑 公共景观 人文景观 社区关系
  • 简介: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又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地区;乡土文化气息浓郁、教育资源极为丰富;闽南古厝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潜藏着从古至今的乡土文化魅力,向我们展示着优异的闽南文化教育资源。本文是以闽南古厝窗格为切入点,通过结合各种表现形式.将闽南特色文化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进行整合运用,探索具有闽南特色的园本课程活动,从而提升幼儿的美术欣赏及审美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萌发和加深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标签: 闽南 古厝 窗格 幼儿审美
  • 简介:为不断优化栏目设置、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二〇一九年《中国书法·书学》拟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就书法学、篆刻学等某一论题撰写系列文章,以"专栏"形式连续刊发。本刊二〇一八年第二期刊发了辛尘《印理钩玄--或谓篆刻艺术原理基本范畴辨析》一文,该文以独特的视角勾勒了篆刻艺术原理的范畴、体系,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鉴于此,从本期开始特邀辛尘在上述文章的基础上,以"印理解析"为题对印理的基本概念、范畴及其逻辑关系作深入的分析与阐释,期冀对读者进一步理解篆刻艺术原理有所裨益。

  • 标签: 逻辑关系 篆刻 艺术学 印式 艺术原理 栏目设置
  • 简介:如果历史研究存在价值判断,那就难以避免研究者主观态度的介入,而亲历的当代人掌握着第一手的资料,有着自身的优势。“当代人能不能写史,关键不是时间和距离的问题,也不是写作者主观介入的问题,而是史学观念和方法的问题。”孙振华先生便是运用历史化、问题化、情景化的方法写作。在不断证伪、纠正谬误的动态过程中,当代艺术史为未来铺路,终将走向未来。

  • 标签: 当代艺术史 方法论 价值判断
  • 简介:张夫也,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美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理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艺术史论学部主任、《装饰》杂志主编等。张夫也从事艺术史论研究、设计史论研究、艺术与设计教学,同时进行艺术创作实践。他创建了我国的外国工艺美术史研究体系和教学体系,在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上均极深研,堪称融汇古今、贯通中西,成为新时代艺术研究者和艺术实践者的楷模。张夫也深耕艺术教育一线近四十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诸多“也门桃李”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界、设计界、教育界的知名学者、教授。

  • 标签: 艺术教育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 学术委员会
  • 简介:西魏国(535-557)在佛教艺术发展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西魏首都长安的佛教造像既有新风格,又有旧传统。如今能真正体现西魏佛教艺术最高成就的彩塑与壁画作品,就保存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中。西魏还开启了北周典型造像样式的先河。

  • 标签: 西魏 北周 长安 麦积山 莫高窟 造像
  • 简介:侯国良常说.他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就,要特别感谢贺友直先生的艺术思想给予他的指引.贺先生曾为侯国良获全国金奖的彩色连环画《呼兰河传》题序,并给予侯国良的作品以高度的评价.侯国良说他在十年中一直在寻找切身体会的创作题材,直到他发现了描写北方生活的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所产生的共鸣让他久久不能平复.

  • 标签: 《呼兰河传》 艺术思想 侯国良 品读 创作题材 连环画
  • 简介:考察浙北南浔的建筑群落的审美文化,南浔商帮是重要一翼。本文将浙北南浔古建筑置于浔商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论述,指出浔商坚守传统思想又兼容多元文化的开明理念,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南浔的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的变迁,并由此形成南浔宅第装饰所独有的个性与艺术品位。

  • 标签: 南浔 商帮 建筑装饰 儒学化
  • 简介:关于画家:乔治·巴塞利兹(GeorgBaselitz,1938-)出生于德国萨克森。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他发展出一种颇具表现性的人物画风格,重现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巴塞利兹对绘画的纯粹图像因素感兴趣、有意忽视叙事性和象征性。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巴塞利兹尝试用一种“形象倒置”的方法创作绘画。在这样的画作中,上下倒置的人物似乎在向上升,重力颠倒,强烈的色彩和宽大而粗犷的笔触渲染出独特的画面形象。

  • 标签: 艺术家 世界 表现主义 神话故事 人物画 表现性
  • 简介:本文从公共领域概念中的各要素出发,通过政治哲学中对“公共”概念的理解来探讨它对公共艺术“公共性”实现途径的启示。公共艺术的“公共”概念及其实现方式受时代的差异性影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来探讨公共领域中那些影响着公共艺术“公共性”实现的因素。

  • 标签: 公共领域 传播媒介 公共道德 公众权利
  • 简介:面对当下纷繁的艺术现象,“何为当代”是艺术家、艺评家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对当代意义的追问,既是当代艺术的主题之一,也是延续于艺术史的哲学命题。本文以伦敦当代艺术展示作为现象学的分析对象,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语境中,从历史在当代的呈现、当下与当代及历史的关系、当代进入历史的方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历史性的视角解读当代艺术,使当代的意义于时间之维中得以显现。

  • 标签: 当代艺术 历史性 存在与时间
  • 简介:新千年以来,艺术史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等多个方面,显示出边界扩容、价值调适、主体纯化三个演进逻辑。论文通过反思当代艺术史研究的主要争论,引出艺术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并由国际艺术史研究反观中国艺术史学的发展境遇,强调在一个学科扩容的基础上,通过价值调适等跨文化手段,创新艺术史学的研究范式的可能性。

  • 标签: 艺术史 跨文化研究 学科扩容 价值调试
  • 简介:艺术对乡村的介入有效性,取决于其是否在乡村的内部建立起了能够自循环的活力系统。而检验这一系统的存在和运转方式需要学者长时间对地域文化、居民结构、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看似与艺术无关的要素进行记录和考察。日本作为拥有国际性大地艺术节品牌的国家,积累了近20年的乡村艺术实践经验,为学者提供了可量化的方法和支撑材料。本文以研究者的视角,依托于大量的资料对艺术介入乡村之后所出现的改变和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社区活化 文化消费 模式
  • 简介:漫画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它体现出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挖掘。漫画语言也因其夸张幽默,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漫画艺术一直是中国美术中特点鲜明的独特门类。漫画在今天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传播途径的改变,图像资源通过新的媒体通道,变成了快速阅读,随之而来的对于人与社会的深刻反省变得越来越娱乐化,思想深度显得不够。本期[时代人物]推荐的老一辈漫画家缪印堂,留下了许多广为人知的漫画作品。重读他的人生与艺术,回到时代的情境之中,可以感受到老一辈漫画家对于漫画艺术的真诚与热爱,以及漫画创作的精神高度。[本期名家]所推荐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彦湖,潜心书法创作与教学。他既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又对当代书法实践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他的作品充满严谨的理性精神。他将形式的创新与探寻深深地植根于传统学养之中。本期[案边点滴]访谈刘万鸣老师,深入探讨了素描与中国画的关系。他结合具体实践过程,详细讲解了素描如何在中国画的学习与创作中发挥积极的补益作用。

  • 标签: 漫画艺术 缪印堂 中央美术学院 漫画作品 漫画创作 理性精神
  • 简介:湟中木雕唐卡蕴含着与传统唐卡卷轴画全然不同的造型特征,其作为一种民间木雕的新形式,蕴含了比卷轴画更为生动的装饰文化。它是当地木雕工匠们长期实践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地域性装饰艺术特征。

  • 标签: 湟中 木雕唐卡 装饰